《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注重課程內容與生活,注重聽說讀寫的整合,促進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本文以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教學為例,在“雙線組元”的指引下,設計語文學習任務,采用一定的教學策略,進行單元整合,將語文要素細化在整個單元的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讀懂風趣”“學會風趣”,讓他們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提升言語能力,孕育言語智慧。
1.單元解讀——明單元獨當之任
以語文要素為基,延展與之相關的內容,在對比、探究中發現“感受語言”這一目標導向的逐級提升,并初步確定單元學習主題下的學習任務群。
第一,單元縱向分析。三年級上冊第一和第七單元分別落實“關注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和“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要素,因為風趣和幽默的語言一定是生動的、具有新鮮感的;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和第六單元落實“體會優美、生動的語句”和“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句”等要素,因為風趣幽默的語言比較難以理解,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體會;四年級時也需要“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以及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提出“風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閃現”,都要求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充分體會思維過程;六年級時“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則是將語言作為工具,培養審美能力。統編教材就是以這樣螺旋式、遞進性的方式通過不同角度提升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和鑒賞力,最終用高品質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
第二,單元橫向分析。本單元語文要素有兩個,其一,指向閱讀的要素是: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本單元三篇課文“風趣的語言”頗有韻味:《楊氏之子》的風趣在于行文精當,于人物語言上見功力。主客兩人一個說得巧,一個答得妙,表現出斗智的樂趣。《手指》的風趣在于借物喻理類散文的獨特氣質——“理趣”。作者豐子愷通過活潑風趣語言的描寫、豐富多樣修辭的表達,讀來甚感意趣、妙趣之享受。《童年的發現》的風趣在于“俏皮打趣”之意味。文章十分巧妙風趣地描述了九歲孩童豐富的內心和有趣的言行,把他尋根探底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充分地表現了出來。因此,這一閱讀要素指向的是培養學生言語的理解力和鑒賞力。其二,指向表達的要素是:看漫畫,寫出自己的想法。學生看漫畫、寫想法,實則是將漫畫的無聲語言轉換成“有聲”語言的過程,是對學生言語思維的錘煉過程。
所以,本單元教學以感知、理解、鑒賞高品質的語言為總體目標,將課文作為單元整體下的材料作統整解讀,形成單元教學合力,發展學生鑒賞高品質言語的能力,優化學生言語經驗系統。
2.單元整合——定核心學習活動
筆者確定了“品言語之趣,探思維之奇”的大單元閱讀主題,并確定了兩個重點學習任務,即“讀懂風趣”和“學會風趣”,在任務驅動下,設計學習活動,實現本單元閱讀與表達教學目標。
任務一:品讀中感受語言智慧——讀懂風趣。
此任務下,筆者對《楊氏之子》《手指》《童年的發現》這三篇課文內容進行了整合設計。
活動一:聚焦人物的對話感受風趣。
《楊氏之子》的語言特點主要體現在楊氏之子和孔君平的對話上。所以,品析對話,感悟楊氏之子的機智,是本篇課文學習的重點。出示自學提示:默讀課文,楊氏之子有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通過自讀自悟,學生會從直接寫楊氏之子聰明的句子及人物對話中感受到楊氏之子思維敏捷、委婉有禮。之后整合學習《世說新語》的另一篇文章《鐘氏之子》,讓學生在自讀中感悟鐘毓、鐘會的聰慧、機智。這樣的整合,往遠處讀,是由一個故事讀到另一個故事,將課外閱讀課內化;往深處讀,是讓學生在對比楊氏之子與鐘氏之子的語言中感悟“言語智慧”的深層內涵。
活動二:聚焦傳神的描寫感受風趣。
這一活動安排的是《手指》的學習。《手指》是一篇散文,風趣和幽默的因子散布在字里行間。在本冊教材第二單元學習時,學生對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印象深刻。于是,出示自學提示:從這五根手指你能聯想到《西游記》中的哪個人物?結合相關語句說說理由。學生自讀課文,與《西游記》人物建立聯系,感受文中語言特色。這樣的整合,是以閱讀散文為紐帶,與前面的名著單元中的《西游記》進行鏈接,讓學生體會不同時代、不同作家的語言特點,發展了學生深度思維。
活動三:聚焦童趣的視角感受風趣。
《童年的發現》一文中既有兒童言行心理失諧造成的幽默,又有文本結構、語言表達等隱藏的幽默。學習時將文本內容與現實生活進行整合,在對接中實現學生言語智慧的生長。教師可以這樣操作:出示生活中一些尷尬的場景,如就餐時不小心被別人潑了一身水、老師叫錯了你的名字等,請學生機智地化解。交流時,引導學生站在對方角度或者通過自我安慰等方法進行思考,使學生明白,當遇到困境時,幽默感強的人能迅速轉化觀點,這是個人智慧和積極人生觀的體現。
三篇課文學完之后,筆者將三篇課文的內容整合在一起,發現不同語境中不同的言語表現和言語風格,從而在對比中提升學生鑒賞語言的能力,更深入地理解風趣語言背后的智慧。
任務二:實踐中表達生活感受——學會風趣。
本單元指向表達的要素是:看漫畫,寫出自己的想法。單元習作“漫畫的啟示”就是在本單元閱讀、感悟、理解基礎上對“風趣的語言”的運用。除此,還可以創設一些情景化的語言實踐活動。例如,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所選的例句和段落,大多出自《手指》一文,在教學該課時,可以整合進行“詞句段運用”的指導。《手指》一課還安排了仿寫小練筆,讓學生在恰當地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進行練筆的基礎上,模仿課文的寫作方式,寫自己的某一器官,注意“圍繞一個中心意思來寫”,寫出姿態和作用。這樣的語言實踐活動為學生真正理解風趣,進而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表達作好了鋪墊。
單元整合教學,先是“整”然后才是“合”,將單元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解讀和統籌安排,在學習任務驅動下,設計學習活動,開展系列化、結構化、體系化的教學,實現單元統整教學的最優化。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學會“十四五”教育科研課題2021年度一般課題“深度學習理念下的小學語文單元整合實踐研究”(課題編號:SYYB2021-216)的研究成果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