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為進一步推進課堂教學轉型,提高課堂“教學內容結構化、教學組織小組化、教法學法問題化、教學評價精準化”的有效性,充分發揮跨區域教學研討活動的研究、交流與輻射作用,“浙派體育教研共同體第一次活動”在浙江嘉興舉行。基于本次活動的課例展示和理論深入研討等,本期結合活動中所展示的水平四(九年級)《籃球:快攻戰術及運用》大單元及2節課例,呈現觀摩教師、執教教師對“教學內容結構化、教學組織小組化、教法學法問題化、教學評價精準化”的理解和有效實施策略,呈現浙江省體育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探索的新路徑、新樣態,以期為全國體育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評價的目的是促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而“教學評價精準化”的落實,需要考慮評價什么(評價內容)、依據什么標準評(評價標準)、用什么方式評(評價方式)等問題。“為學習而評價”是基于學生立場,使教師的教學行為都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習進程、學習難題、學習方式等,通過評價,讓學生學會自我診斷、自我分析、自我調整,進而獲得學習與體驗后的理解。結合本次活動,從“教學評價精準化”視角對水平四(九年級)《籃球快攻戰術的運用方法:綜合運用3》一課作如下分析。
一、教師能有效運用及時性評價,促使學生形成合理認知
在課堂中,觀察發現執教教師的即時性評價次數較多,準備部分22次、基本部分31次、結束部分3次(表1)。執教教師主要采用教師語言、師問生答、展板3種形式評價。如,教師經常使用“好球、出手快、快下、很棒”等簡單詞匯給予學生及時評價,形成即時性的反饋激勵。再如,執教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如何才能快,引出呼應、傳球要有提前量、積極跑位等實現快攻的要點。同時,執教教師運用導學單,引導學生思考“防守的位置和進攻有沒有關系”,探尋小組的傳球特色,體現了評價手段的豐富性,對學生形成運動認知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學生在比賽中的快攻表現
在課堂觀察中發現,學生在比賽中快攻成功的次數不多(表2)。此處的快攻成功是指基于本課要求,學生運用短傳或長傳到達籃下,形成快攻投籃表現,但并未將投籃命中作為成功統計,3VS2比賽(女生)中形成快攻9次,3VS3比賽(男生)中形成快攻15次(表2),對比練習總次數,就快攻的成功率而言,完成率較低。
從課堂觀察中發現,快攻形成次數少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拿球后的一傳意識和無球隊員側身快下意識不足。如,從女生在每個練習環節的一傳意識、無球側身快下的次數來看,隨著學練難度的提升逐級減少(表3),這也是女生快攻形成次數低的主要原因。
表3的數據是觀課團隊在課后回看錄像進行的觀察記錄,這些數據與實際現場所看是一致的,進入比賽環節,許多觀課教師在議論:為什么學生出現快攻的次數如此少?除了表象上反映出一傳與無球側身快下意識不足之外,其更深層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三、基于評價維度剖析快攻形成次數不足的深層原因與改進建議
經過團隊結合教案、錄像、數據等證據,深入討論在比賽中出現快攻次數不足的原因,得出從評價維度實現突破,繼而引發2點思考:本課的學練標準是否合理?評價方式是否合理?進而追問本課關鍵問題定位是否準確,對快攻的理解是否到位,這一觀評課思路,體現了從課堂現象到項目特征本質問題的追問。
快攻到底在哪些真實場景下才會出現?團隊歸納出4個主要場景:搶斷球、后場發球、擲界外球、后場籃板球,而這些場景是建立在防守未落位情況下才能形成快攻局面。這些場景是否有必要在運用維度的課中讓學生深度體驗呢?
1.學練標準需同時具有“質性與量化”標準
仔細觀察教案中的學練標準,僅從“質性”標準進行了描述。如,在基本部分快攻3VS2環節中,學練標準是:“攻:閱讀防守后發動快攻;防:前場封堵,邊防邊退;接:接球后行進間投籃”,在這個學練標準中,學生僅僅知道了快攻中攻、防、接的動作要求,但是具體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卻沒有明確說明。為了給學生創造真實的快攻情境,團隊調整了文本中僅有質性標準的評價,添加了量化標準。如,準備活動環節,添加傳球次數的限定標準,通過限定傳球次數,提高快攻的速度意識等(表4)。
2.改良學習評價單,優化學練成效
從學生登記的4組導學單展板(圖1)中發現:展板內容登記時機不合理,學生登記的成功次數、失敗次數等均為估算,不夠精準。展板中有2個問題:“小組分析快攻成功與失敗的原因有哪些?”“快攻中我們小組的特色是什么?”從展板中發現學生答案不一,說明教師目標導向不明確,并且有2個小組問題均未完成,說明問題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也可能是因為課堂缺少小組內部的深度交流討論,導致學生對問題答案是模糊不清的。
展板作為評價手段必須做到簡單明了易操作,并適當有思維滲透。為體現展板對學習即時性、簡便性的記錄、診斷、分析功能,建議將展板的導學單改為學習評價單(表5)。
練習1.1、1.2要求每名學生記住自己的積分,并在此練習結束后報給組長登記。練習3.1、3.2要求學生輪換練習,建議讓場下學生擔任評價者,相互記錄,并用關鍵詞快速記錄發現的問題。這既體現課中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又創造相互評價、合作、探討、交流的小組合作學習機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一輪比賽結束后統計總分,并根據所獲積分進行原因剖析,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然后將對策帶進下一輪比賽中加以驗證,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找到問題的答案并運用于比賽中,體現學生的理解力與團隊合作力。而教師則可以根據評價單做更有針對性的觀察與指導,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快攻的意義,并運用方法創造快攻機會,步入真實而有效的學習。
課堂觀察與評價同樣考驗著觀課者的視角、思維以及整體性認知。從教學評價精準化維度進行課堂點評,當然不能就評價說評價,而應與教材理解以及內容、問題、小組化表現等進行捆綁式思考。團隊在討論中所形成“課前分工—課堂觀察—基于實證分析問題以及問題背后的原因—基于實證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建議”的基本評課思路,以及提出“為學習而評價”的觀點,也需要在更多的課例中檢驗論證。當然,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聚焦某個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這也是“浙派體育”教研共同體發揮集體智慧、提高觀評課質量、推動教學改革、發展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有意義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