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詢問學生狀況,合理安排活動內容
1.慢性疾病建檔留底
每學年開學的第一周,各班進行學生健康狀態問卷調查,由班主任牽頭匯總上報學生的健康狀況。學校秉承保護、保密原則,打消家長的顧慮,確保上報情況做到如實、不隱瞞。體育教師對接所教班級的班主任,對一些特殊學生,如先天性心臟病、哮喘等,單獨再建檔留底,記錄姓名、性別、年齡、年級、癥狀、注意事項等,并在體育組中留存。新學期初,體育教師了解特殊學生的分班情況,以便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區別性的任務安排,做到合理、合適。
2.急性疾病實時追蹤
日常教學中,學生的身體狀況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變化,特別是在春秋交替時節,在傳染病高發期,感冒、咳嗽、發燒等狀況隨時都會出現。面對生病請假的學生,教師應做好實時追蹤記錄,如請假原因、請假天數、癥狀輕重、是否反復等問題。返校后,體育教師于課前咨詢相關班主任,并根據家長提交的復課申請,了解學生身體恢復狀況,做到心中有數。對于仍然伴隨一些輕微癥狀、免疫力還沒有完全恢復的學生,可安排其進行一些強度小的活動,如,慢走、拉伸等,使此類學生的身體狀況循序漸進地適應正常的教學節奏。
二、統籌活動安排,營造安全活動過程
1.課堂環節做好教育
開始部分,教師應強調安全意識和安排見習生,讓學生熟知體育課的注意事項,如,穿著舒適的運動服和鞋襪、不帶尖銳物品進課堂等。準備部分,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專門性的熱身活動,針對不同的主教材內容,告知學生主要拉伸身體的哪些部位等,如,跑類教學重點拉伸大腿肌肉、活動腳踝等,強化學生對準備活動的重視程度。結束部分,教師要加強放松意識教育,針對不同運動項目引起的肌肉疲勞,學生應學會放松拉伸,如,仰臥起坐學練后,可進行屈膝仰臥后躺拉伸等。
2.運動期間做好組織
基本部分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運動風險產生概率較大,教師應關注課堂常規、人數控制、隊形分布、組織形式等方面,做到安全組織學練。如,投擲活動,學生要做到一切行動聽指揮,投、撿都需聽指令進行;每隊人數能確保以體操隊形散開適宜為主;隊形可依據場地特點以二路縱隊背向投擲或四路縱隊呈正方形站位背向投擲。再如,跑類活動,準備起跑時,后排學生不能手推前排跑動學生;依據跑道數量,每組嚴格控制人數,嚴禁出現人數過多的問題;不能出現學生相向跑動的問題等。教師還要隨時觀察學生的表現,及時糾正和解決學生在活動中的不恰當行為和矛盾,對學生的一些不良情緒進行有效疏導,保障運動過程安全。
3.項目風險做好預判
教師應讓學生熟知各項運動容易產生的運動事故,知道該內容的主要鍛煉部位,了解必要的保護手段。如,滾翻類活動易頸部扭傷,跑類活動易大腿肌肉拉傷、腳踝扭傷等。各類運動項目都有其基本規則和技巧,學生應掌握正確的運動技巧,避免因錯誤動作或姿勢而導致的受傷。如,體操類運動需充分活動好頸、肩、背等部位,如果要做滾翻類活動需盡量低頭、含胸,不可平躺在墊子上硬翻。學生要能根據自身狀況進行動作預判,避免超出能力范圍而造成運動傷害。
三、檢查器材場地,保障硬件設施安全
1.固定設施月月查
面對學校的一些固定設施和場地,如田徑場、籃球架、排球網等,教師要做到每月一檢查。對出現的任何風險隱患,教師不能抱以僥幸心理,要及時進行處理或上報,不能第一時間修復的設施,要用醒目的標志桶或標志帶進行提示,如,田徑跑道周邊的排水管道水泥板松動、排球網的固定繩鋼絲裸露等問題。教師要與學校總務處緊密聯系,做到一發現一上報、一發現一處理。學校還應定期對場地和器材進行維護和更新,做好體育場地和器材維修記錄,規避運動風險。
2.課中設施課課查
針對課中學生要用的器材,教師應在每節課課前和課后進行檢查、處理,確保課中所用器材的質量和安全性。如,對投擲課中用到的沙包,檢查其破損情況,對于漏沙的沙包進行修復或更新;對跳遠課中的沙坑場地,檢查沙子的松軟程度、是否有硬塊石頭等異物;對體操課中的小墊子,檢查小墊子的破損及里面填充物的多少等。同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對所帶器材進行檢查,如,跳繩把手是否松動、螺絲是否牢固、繩子中間是否有裂痕等。在課堂學練過程中,教師需時刻保持警惕,一旦出現器材破損等問題,需即刻停止器材的使用,最大限度保障活動安全。
——劉萍(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峰山小學,2644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