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明?姜雪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開展能夠推動學生發展的教學活動。小組合作學習是關注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以新課標為指導理念,從建立學習小組、確定小組任務、營造小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適時介入引導、關注技術支持、給予科學評價六個方面出發,推動新課標下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
一、新課標下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價值
(一)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新課標要求教師對有效的教學活動進行思考和實踐,教師以此為基礎,關注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科學分組,再創建對應的小組任務,引導學生認真聽講、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小組合作學習本身就是面向學生主體開設和創建的學習理念和教學模式。在這一模式中,學生能夠成為學習的主人,自己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和交流,再選擇合適的方式解決對應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確定學習方向、激發學習潛能,形成自主學習意識。
(二)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是比較常用的教學方式,但是現實的小組合作教學中還存在小組分組不科學、小組任務不明確、學生自主參與性不夠、小組任務完成進度慢等問題。
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新模式對這些問題進行了一一梳理,設計了指向數學核心素養的小組合作學習新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每一個小組成員都能感受到自己在合作學習中的價值,在合作學習中激發數學潛能。同時,新課標下的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僅是展示單一的組合學習,還融入了其他學習方式和內容,提高了小組合作學習的趣味性。
(三)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基于新課標開展的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是由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提出的需要學生合作探討、實踐完成的教學模式。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設計適合學生個人或者小組探究的任務和內容。
個人化的小組任務重在引導學生初步自主探究,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加深對數學概念和思維邏輯的理解,還能改變學生對數學的刻板印象;合作化的小組任務完成,則能夠在增強學生學習成就感的同時,增加學生與其他學生交流的機會。合作探究的問題的答案不具有唯一性,而具有開放性,學生能夠在合作探究中發現更多新的可能。
二、新課標下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路徑
(一)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學習小組
基于新課標提出的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和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等要求,教師需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初步建立比較科學的數學學習小組。在建立小學數學小組的時候,需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基礎的差距和學生性格、能力的不同。確定每一個數學小組都有不同個性、基礎、能力的學生,以實現小組之間的均衡發展。小組人數的確定需要以教學內容為依據、以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依據進行劃分。
以青島(五四制)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人體的奧秘——比”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新課標要求和教學實際情況,建立符合學生認知的學習小組。從對教材內容的解讀中可知,教學目標主要包括理解比的意義;小組合作,運用合適的尺子測量身體,探究與比相關的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其與數學知識的關系。以此為基礎,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布置預習任務,再結合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將其分為A、B、C、D四個層次,為后續分組做好準備。
從這節課的學習難度系數分析可知,此節難度系數較低,教師可以將小組人數控制在4到6人,將四個層次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并結合小組成員預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和對彼此性格、能力的了解確定小組組長。為了避免小組學習出現矛盾,增進組員之間的了解和信任,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推薦或者投票的方式選拔小組組長。若小組在合作期間依舊出現不可調控的矛盾,那么可以結合其余小組成員的意見思考是否換組。接著,結合預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引導小組內部進行討論解惑,為后續的小組實踐探究做好準備。
教師建立這樣的小組,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在課堂學習中得到體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方式也能得到豐富。
(二)確定小組任務,營造學習氛圍
基于新課標提出的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征的課程內容,教師需要在搭建小組之后確定任務,再選擇合適的方式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以此教學理念為基礎,優化小組合作任務。這不僅能夠解決組內成員分工不明確的問題,還能夠優化學習氛圍。因此,教師需要以新課標中的理念要求為指導,對所教學科的內容進行整理和分析,設計符合學生小組實踐需要的任務。接著,以核心任務為基礎,通過問題引導、媒體情境、實踐示范的方式搭建趣味學習情境,以此調動學生小組整體的學習積極性。
以青島(五四制)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包裝盒——長方體和正方體”中的“聰明的測量員”教學為例。結合教材分析可知,“聰明的測量員”是數學綜合課程,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索面對不同的物體,應該選擇怎樣的測量方式和工具。結合小組實踐情況和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小組任務:
首先,基礎層的小組任務為測量一張白紙的厚度和十條絲綢的厚度;能力中等的小組任務為,測量十張絲綢的重量,除以張數,確定重量;能力較好的小組任務為測量絲綢的方格花紋的面積,并利用“總面積÷格子數=一個格子的數量”的公式完成計算。以絲綢的測量為核心任務,引導學生回答“大家了解絲綢嗎”和“你知道絲綢之路嗎”的問題,加深學生對絲綢的回顧了解。
其次,利用多媒體播放“絲綢之路”的視頻故事,激發小組合作思考的積極性。
最后,教師為學生示范如何實踐測量紙張和絲綢。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能夠厘清自己學習的思路,并與其他小組成員交流、選擇每一個人負責的小組任務并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小組成員遇到數據測量不準確的問題的時候,可以求助其他小組成員的幫助,一起思考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十條絲綢總體的厚度測量來判斷一條的厚度和只對一條絲綢的厚度測量數據差別較大,小組就可以討論出現這一誤差的原因,再一次協助負責測量的小組成員進行嘗試。
學生在完成小組任務和討論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加強與小組成員的交流,還能在小組實踐中取長補短、互幫互助。
(三)引導自主思考,形成合作思維
基于新課標課程理念提出的引導學生自主實踐的要求,教師需要結合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小組任務實踐中提升自我反思能力。
針對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其向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學習合作中的思路和模式,再引導這部分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選擇合適的方式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向;針對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其打開自己的學習思路,協助基礎薄弱小組成員學習,從其他小組成員不同的意見和思路中創新完成任務的思維。除了發揮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自主思考價值外,教師還可以選擇從數學核心概念入手,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例子。
以青島(五四制)五年級上冊第九單元“愛護眼
睛——復式統計圖”教學為例。教師需要結合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學習基礎搭建思考平臺。結合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包括統計班級近視和沒近視的學生數據;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學會設計簡單的調查表;增強學生數據分析觀念。以此為基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統計圖和復式統計圖”;引導學生結合班級的實際數據,自主思考如何利用數據制作統計圖和復式統計圖。
針對對“統計圖”和“復式統計圖”概念不清晰的學生,教師可以邀請小組基礎比較好的學生為其答疑解惑;面對小組內依舊不能通過交流和實踐完成對概念的理解的情況,教師可以發揮自己的指導價值,向學生展示自己繪制的圖表并講解數學概念;針對已經理解并積極協助小組內成員理解了數學概念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語言鼓勵或者為他們準備難度更大的問題,幫助他們實現自我突破和自我提升。
(四)觀察合作現狀,適時介入引導
基于新課標提出的實施促進學生有效參與教學的活動的要求,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將合作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則處于引導地位,當學生合作討論遇見思路被堵或者實踐受限的問題時,協助學生梳理思路,調動小組成員共同思考。
以青島(五四制)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走近軍營——
方向與位置”教學為例。教師需要從觀察者的角度出發,觀察學生之間的合作現狀,適時地介入小組合作學習之中,為小組掃清學習路上的障礙。學生已經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知識已經有了一定認知,為了推動學生了解此課知識中用數對表示位置和利用地圖尋找位置等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小組合作,結合班級座位或者課間操隊形等實踐依據,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之前學到的知識和此課的知識融合起來。
面對部分小組依舊不知道如何利用正確的數對表示小組成員在班級空間中的位置時,教師可以適時介入指導,讓學生將位置通過行列的方式畫出來,然后標記自己和小組成員在班級中的位置。接著,在行列上標好數字,并完成“第幾列,第幾行”的位置描述,再引導學生利用小括號和逗號完成數對寫作。
為了引導小組及時鞏固這一知識,教師可以以課間操隊列隊形中小組成員的位置為例,引導小組結合剛剛的示范講解,重新實踐完成小組成員課間操位置的數對表示。如此,學生小組不僅能夠厘清學習和實踐探究的思路,還能舉一反三,梳理知識之間的聯系。這一教學方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也豐富了數學教學方式。
(五)關注技術運用,豐富合作形式
基于新課標提出的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要求,教師需要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引導學生關注技術的有效運用,豐富學生合作討論和實踐的形式。
以青島(五四制)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完美的圖形——圓”教學為例。教師需要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為小組學習提供線上交流和學習的平臺。借助線上平臺,從圓心、半徑、直徑等數學概念出發,為學生小組提供選擇性的小組學習任務。基于任務,引導學生小組結合當前比較流行的交流平臺搭建學習小組,選擇自己小組交流的方向,如與圓相關的概念、如何畫出完美的圓、生活中的圓有哪些等。除了線上交流外,教師還可以在交流群中分享自己收集的關于圓的學習資料。
這種豐富的線上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還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理念和認知。
(六)展示學習成果,給予科學評價
基于新課標提出的改進教學評價的要求,在開展小組學習評價的時候,教師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小組互評和自評。在完成這一任務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小組在課堂中展示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然后進行自評和互評。對學生的評價可以從數學眼光、數學思維、數學表達三大素養出發,給予學生更具科學性的教學評價。
以青島(五四制)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冰淇淋盒有多大——圓柱和圓錐”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聯系新課標要求,引導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并進行評價。
首先,邀請學生在班級展示課堂學習成果——自己結合圓柱和圓錐知識制作的數學模型。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小組成員進行自評和互評,再結合小組展示的成果和組內評價,給予小組激勵性和指導性的教學評價。評價的主要標準包括此單元的教學目標和學生小組制作的實際情況。評價的內容包括學生個人學習成長情況、組內表現、實際認知等。
這樣的教學評價更具科學性和價值性,能夠推動小組成員認識自己在小組學習中的不足,讓學生互幫互助,實現共同進步。
三、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新課標要求開展的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教學,是符合小學階段學生學習需要的重要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料,開展豐富教學,驅動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具有積極的引導意義。教師作為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既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小組進行科學劃分,也需要為學生搭建更加積極的合作學習平臺、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