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中棠?周洪梅
隨著《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學的主要目標。跨學科項目式研學主要關注學生探究精神、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因此,不論是新課標要求還是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講,跨學科項目式研學都具有必要性。
一、主題的選定
跨學科項目式研學的主題應立足于學生生活中的真實問題,符合學生現有知識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尋找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要從本土資源出發,創設地理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開展地理實踐性研究。鄉村振興案例是地理教學情境的重要來源,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的河源佗城,非常適合入手設計研學方案。
通過佗城古城研學,學生能夠將地理、物理、歷史、美術、信息技術等學科融合運用,有利于實現新課標跨學科學習的要求;在研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發放問卷、訪談等方式探索鄉村的地理現象和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選擇佗城這一案例,立足自己家鄉的鄉土資源,挖掘古城的歷史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二、研學的設計
跨學科項目式研學由地理老師作為主導牽頭人,與物理、歷史、美術、信息技術等學科老師一起組成指導教師團隊。以“歷史文化古城佗城的開發與保護”為主題,將真實問題轉化成有研究意義的課題。
此次研學活動共有18名學生參與,并根據學生的基礎和特長劃分為4個研究小組,各小組在指導教師的協助下同步開展研學活動,最終形成研學匯報PPT、手繪地圖和調查報告等成果進行交流和展示。
此次研學主要是利用學校電腦室和佗城古城景區等場所,構建校內和校外結合、自然和社會融合的大課堂,讓學生深入鄉村,開展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
三、組織實施
(一)確定研學任務群
地理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時間長、內容多、困難大,需要將核心問題分解成問題鏈,并圍繞問題鏈設置任務群,通過任務群來驅動實施。圍繞“歷史文化古城佗城的開發與保護”這個核心問題,筆者將其分解成“佗城為什么成為佗王趙佗的‘興王之地?”“哪些歷史遺跡和現象能反映出佗城的歷史演變?”“佗城古建筑開發和保護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佗城的旅游資源開發優勢是什么?及其在開發過程當中會面臨哪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六個相互關聯的問題并設置對應任務群,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步步推進、逐層深化。
(二)推進與實施
任務一:考察古城的人文地理
學生活動:①實地走訪百歲街,在地圖上標出祠堂名稱,通過訪談村民探尋不同姓氏的祖先的來歷,了解佗城人口遷移的歷史知識。②實地考察和繪制佗城地形圖,了解秦朝時期佗城的方位、交通、河流、地形等要素,并試著從地理的角度分析佗城為什么成為佗王趙佗的“興王之地”。
任務二:追尋古城的歷史足跡
學生活動:①提前查詢佗城的歷史沿革,在實地考察中找到相應時期的歷史遺跡,拍照并繪制佗城歷史時間線,從而了解佗城的聚落發展和政治職能變遷。②尋找佗城古城墻遺址,繪制不同時期古城墻的變化圖,通過走訪當地居民和趙佗文化驛站,了解清朝時期古城墻范圍變小的原因,從歷史和地理的角度分析龍川將縣治從佗城遷往老隆的原因。
任務三:探究古城的保護措施
學生活動:①通過查詢資料和走訪旅游景區管理委員會,了解佗城古城古建筑保護的主要措施。主要查找古城規劃、保護資金的來源、管理機構、參與保護的主體等相關資料。②通過研學體驗,了解學宮的歷史變遷和基本概況。③通過實地考察,了解學宮的建筑構成及材料。試著從建筑材料、建筑技術、學宮屋頂的幾何形狀等方面分析其千百年不倒的原因。
任務四:思考古城的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學生活動:①繪制佗城歷史文化景觀示意圖并將這些資源按照歷史文化分類,分析佗城旅游資源的優勢。②查閱經過佗城的高速線和高鐵站,從地理位置和客源市場角度分析佗城旅游開發的優越性。③設計調研問題,訪談相關人員古城在開發與保護過程中面臨哪些問題?政府對此采取了哪些措施?④根據走訪結果,查詢鄉村振興背景下古城發展的相關文獻,針對佗城開發與保護面臨的困難提出可行的對策建議。⑤梳理佗城具體的旅游資源,結合歷史發展撰寫宣傳推文。
四、研學的成果和評價
本次研學要求各小組在結束時展示相應的學習成果,包括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數據分析、佗城古城墻歷史遺跡變化手繪圖、佗城景觀手繪圖、佗城旅游介紹推文,匯報PPT等,通過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地理學科的實踐性與應用性得到了有效提升。
本次研學中,學生的展示成果將地理的綜合性、區域性特征與多學科相結合,體現了地理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地理實踐力等核心素養。在研學過程中,學生以佗王趙佗“興王之地”為例,探究了地理環境對歷史發展的影響,通過查詢大量的文獻資料,針對相關問題提出了可行的對策建議,并站在決策者的角度為鄉村振興背景下家鄉的發展出謀劃策,充分認識到了人地協調觀的重要性。
(作者單位:廣東河源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廣東河源市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