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比較喜歡浪漫時期的作品,現在老了,趣味有了變化。1980年代曾經聽過巴赫的平均律,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完全不懂它們好在哪里,現在卻常聽,包括海頓的室內樂。這大概就是呂正惠先生說的,現代藝術家(其實擴大也可以說“現代人”)都是有問題的人,焦急地尋找“意義”,或者力求不要發瘋,或者努力發瘋;巴赫、海頓們是“正常”的男人,沒有奇遇,一生就是娶妻生子創作,平淡無奇,他們的作品可以讓我們“暫時”獲得平靜。
——語出當代學者洪子誠,摘自洪子誠、吳丹鴻《文本之間:“好作品”的標準與邊界——洪子誠先生訪談錄》,《文藝論壇》2023年第1期
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人喜歡說“當……的時候”,我就不喜歡這么用 ,“當”是可以不要的,“我吃飯的時候”為什么非要改成“當我吃飯的時候”?編輯非要這么加上,我就覺得很別扭,這不是我的文字風格。修改文學作品,要盡可能地尊重原創。但對于中學課本,可以考慮用語的規范和精練。不過我還是認為,編輯文學作品不存在幫人規范和精練的必要,“破綻”和“缺陷 ”有時也會是一種美。
——語出當代作家葉兆言,摘自葉兆言、蔣興超《選文修改:把好教材編寫第一關》,《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2年第32期
ChatGPT可能取代人類的文學工作,但又如何取代個人的一己文學呢?除非它具有“個性”。而人的個性不是別的,恰恰是局限性,是毛病或者怪癖(說癖好也行),這一切都由每個人獨一無二的人生經歷給出,說句絕對的話,皆出自個人成長的創傷體驗,本質是某種心理疾患,或被定義成心理疾患。ChatGPT不僅需要成為個性化的,還必須經歷某種痛不欲生或無知無覺的成長,如此,它才可能成為一個可以和杰出的、偉大的作家比肩的寫作者。在這件事上,無所不能、窮盡一切并不能成為最佳,需要的恰恰是有限、錯謬、扭曲、痛苦以及苦難。
——語出當代詩人韓東,見杜鵬、韓東《“寫作者理應是一個批評家”——韓東訪談》,《揚子江文學評論》2023年第6期
近日,在一次關于中國高等教育未來的學術對話中,主持人要求我們各選一個關鍵詞展開論述,我選擇了“開放”,理由是:“我們更希望有一種開放的胸懷和心態,來面對人類的未來。相對于全社會的各行各業,大學的特點正是源于其能容納各種各樣的聲音、容納各種各樣的文化乃至各種各樣的立場。”
——摘自陳平原《大時代的影響與焦慮》,《南方文壇》2024年第2期
該校老師張聰在11篇論文中虛構南洋理工大學Bangi Toshiyuki作為論文署名作者,并在另一篇論文中虛構南洋理工大學Shen Y作為論文署名作者。
——日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通報了2024年第一批次的學術不端行為。此次通報共涉及15所大學,其中不乏“雙一流”學校。所涉學術不端論文累計32篇。通報還列出了學術不端行為的具體形式,如圖片使用混亂,實驗原始數據、患者隨訪記錄等管理不規范,抄襲剽竊,虛構署名作者等
獵聘平臺數據顯示,二三線及四線以下城市的應屆生職位占比均有所上升,其中二三線城市尤為顯著,上升了3.14個百分點。
——據新京報報道,與去年同期相比,當前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對應屆生的需求占比略有減少,與此同時,國內下沉市場發展活躍,為應屆生提供的職位占比均有所上升。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三線及以下城市人才回流、返鄉創業就業現象增多,招聘職位數同比增長13.3%,為人才“下沉”就業提供了更豐富的機會
全國城鎮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勞動力失業率為15.3%,與2月持平。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3月份分年齡組失業率數據顯示,當前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向好。由于今 年新進入勞動市場的大學畢業生為1176萬人,穩就業工作仍面臨諸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