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安
每每應邀去各地作專家報告,我都格外珍惜與受眾的交流機會,尤其愛聽受眾不經意間所講的故事與經歷,這不僅可以豐富我的教育認知,而且可以讓我近距離地觸摸躍動的教育脈搏。之于我,這無異于見縫插針的“田野調查”。對于從事教育這樣一門實踐意蘊很強的學科的專業研究者來說,“田野調查”的價值與意義向來不言而喻,這可以成為學術講座常講常新、保持鮮活的源頭活水。
在2023年暑假接近尾聲之際,我應邀來到沂水河畔的臨沂市河東區為中學歷史教師作了一場培訓報告。中午,在學校食堂與當地歷史教研員李征和學校副校長林凡康等共進午餐。工作餐很簡單,主人很純樸也很熱情,幾個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讓人感覺到絲絲暖意。
席間,聽林副校長講起幾件親身經歷的往事,頓時對眼前這位清瘦干練、扎根基層的教育工作者肅然起敬。往事瑣碎,在宏大的教育敘事面前,或許會顯得微不足道,然而,竊以為,小中見大,一滴水可以折射陽光,正是這些瑣碎細小卻不乏溫度的教育片段,映襯出了基層學校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真實可感的社會生態,亦反映出了基層學校管理者的困境與作為。
猶記得,林副校長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在校園里,多瞅一眼,總會有新的發現。”紛繁復雜的教育現象,稍縱即逝的教育契機,靜水流深,潛隱在貌似平淡無奇的校園生活的表層之下,一切都有待于一雙慧眼的發現和一顆愛心的發掘。在這方面,學校管理者責無旁貸,需要喚醒教育敏感,盡心、盡情、盡力地做到靈活應對和統籌處置,惟其如此,才能彰顯學校教育的使命與價值。
一、心,稍微細一點,就會發現教育的端倪
在林副校長的職業生涯中,曾經教過的一對“龍鳳胎”,給他留下了難以抹掉的記憶。緣何如此?這對“龍鳳胎”差別之大、對比之鮮明,超乎想象,令人瞠目結舌。老大是男孩,吊兒郎當,不愛學習,成績總是居于級部倒數第一名;老二是女孩,自立自強,發奮學習,成績總是名列級部第一名。一母同胞,如此巨大的鴻溝,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這個問號,一直懸在林副校長的腦海之中。多年的職業浸潤,讓他練就了一雙洞悉教育現象的慧眼,正是這雙慧眼,最終讓他透過表象抵達本質,揭開了這個讓他一度困惑不已的謎團,找尋到了不為人知的答案。
當一天早上女孩出現在校園的時候,細心的林副校長發現,她的臉上明顯地帶有外力擊打過的傷痕,而且,一向樂觀向上、蹦蹦跳跳的她一反常態,神情黯然,情緒低落。一個好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具有的心細如發、無微不至的敏感,讓林副校長頓覺情況有異。他左思右想,放心不下,教育大愛讓他不能置之不理。他隨即安排女班主任靠上去,了解一下到底發生了什么。那位女班主任的工作效率甚高,很快就摸清了情況。原來,那竟是家庭極度重男輕女所致!這對龍鳳胎的父母,觀念陳舊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對老大男孩一味偏袒、百般寵溺,而對老二女孩一向歧視甚至虐待,家里的臟活累活全都讓女孩干,甚至動輒拳腳相加。這次,就是因為瑣碎小事劈頭蓋臉狠狠地打了女孩幾巴掌,出手過重,傷痕久久沒有消失,讓細心的林副校長察覺了。女孩在家中的糟糕境遇就這樣被學校及時發現了。
在校家社一體化趨向日益明顯且得到刻意強調的當下,學校作為教育的制度化場域,專業化程度最高,專業化責任最重,理所當然要承擔起托底的重任。一旦發現學生在家庭中遭到不公對待甚至虐待,當然不能置之不理。但,如何進行有效的干預,卻是一個棘手的難題,這畢竟牽涉到私人領域甚至個人隱私,考量的不僅僅是教育者的情懷與愛心,還有擔當與智慧。
林副校長和班主任一道來到學生的家中,進行了一次特殊的家訪。落座之后,略作寒暄,林副校長便直入主題。沒想到,家長的觀念竟然是如此頑固,對男孩,說什么“老師,你就別難為他了”,對女孩,則說“這丫頭早晚也是要嫁人的,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是別人家的人”。林副校長和班主任接過話頭,苦口婆心,進行勸導。對于這樣的家長,教育者往往需要采取具有針對性的說服策略。據林副校長說,在整個家訪過程中,真正讓家長心有所動的,是“將來給你們兩口子養老的不一定是兒子,很有可能是這丫頭呢”這句話。最終,家長做出了承諾:“丫頭這么大了,以后俺們盡量不動手打她了。至于學習,她能念到啥地步,俺們保證供她讀下來!”
改變家長積重難返的陳舊觀念,學校能做的十分有限。林副校長心中如明鏡一般明白,接下來,他要做的,就是和那位女班主任一起經常溝通,了解女孩的發展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精準指導,補足短板,張揚優勢。終于,女孩走出了家庭的陰霾,不僅變得越來越陽光,而且學習成績也扶搖直上,一路順利地讀完了高中,考上了心儀的大學。這個女孩最終選擇了教書育人的職業,回到家鄉,走上三尺講臺,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前兩天,教育系統開會,我還碰到過她,問及其狀況,她在單位各方面表現都很不錯,而問起她哥哥的情況,她不愿多談,只是說‘和在學校一樣,不思進取,無所事事,沒有工作,啃老度日。”林副校長說,這樣的家庭教育,在源頭上就有問題,根子在思想觀念,學校能改變的非常有限。唯一令人欣慰的是,那女孩在學校的有效干預與關心呵護之下,成長得很好。作為教育工作者,還有什么比這更令人高興與自豪的呢?
二、情,拋灑多一點,就會破解學生的難處
在絕對貧困已然破解、相對貧困依然存在的時代語境之下,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能不能得到有效的關愛,事關公平正義。教育公平本來就是社會公平的基石,沒有教育公平便很難實現真正的社會公平。法國社會思想家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表明,孩子生活和成長在一個什么樣的家庭之中,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在教育中的處境與地位。家庭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追求構成了“具身化文化資本”,家庭的經濟實力、資產狀況、發展潛力構成了“客體化文化資本”,家庭成員既有的學歷文憑、社會地位、人脈資源構成了“制度化文化資本”,這三種“文化資本”相互交融,渾然一體,往往對孩子在教育流程之中的發展狀態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不可等閑視之。
如果說林副校長遭遇的那個“龍鳳胎”家庭屬于“具身化文化資本”影響范疇的話,那么,接下來發生的故事,則牽涉“客體化文化資本”和“制度化文化資本”,二者兼而有之,交疊糾結在了一起,更令人動容和感慨。
很多學生背后所依托的家庭之弱勢,超乎想象。家長沒上過什么學,家庭沒多少收入,因各種各樣的原因,陷入了一貧如洗的困境之中,這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孩子在學校生活的質量,無形之中,也對學校管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能不能“多瞅一眼”,及時發現和有效化解家庭貧困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關系到學校教育這個“公器”的成效與榮譽。
林副校長講了親身經歷的這樣兩個故事。故事一:新學期剛開學,一批初一新生走進了校園。他在午飯時巡視初一新生的教室,本來以為學生都會到寬敞明亮的學生食堂就餐,教室里會空無一人的。沒想到,在一個班級有一個小女孩,獨自一人端著飯盒,在吃從家中帶來的飯菜。“多瞅一眼”,讓他對這個小女孩產生了疑問:“你怎么不和大家伙兒一起去食堂吃飯呢?”小女孩怯生生地說:“我吃不慣食堂的飯菜。”連續幾天的“多瞅一眼”,令這位心細又敏感的教育人心頭涌起了更大的謎團: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星期五放學的時候,他將私家車停在了校門口,遠遠看到小女孩背著書包走了過來,趕緊迎了上去,跟她說:“你就別步行回家了,上車吧!我正好要開車下班,順道把你捎回家去。”小女孩一開始略有遲疑和猶豫,經不住林副校長熱情相邀,便上了車。一溜煙兒工夫,車子開到了她家門口。把車停好之后,林副校長走進了一幢破敗陳舊的農舍。面對昏暗的房子,直覺告訴了他答案:小女孩是真吃不起食堂的飯菜!三間小屋,中間算是一個門廳,擺放著一張破損的方桌;左邊屋中是做飯和儲存雜物的房間;右邊則是這家人起居生活的空間,三張小床,雜亂地擺放著,其中一張床上躺著小女孩的哥哥,經了解,林副校長得知他是一位腦癱患者。女孩的媽媽哽咽地說:“孩子他爸走得早……”一切都明白了,林副校長安慰著小女孩的母親,說:“別擔心!一定要照顧好自己和孩子,有困難,不要緊,學校想想辦法。”很快,學校研究決定,小女孩在學校這三年的食宿費用全部免除,并為她申請了貧困助學金。在小女孩初中畢業考上臨沂24中這所高中時,學校又及時出面與高中學校進行溝通,讓對小女孩的幫扶一直延續到了高中。
故事二:一個男生在新學期進入學校學習,提交了特困生補助申請。不料,有同學反映,他家住著別墅,不困難,不該享受補助。林副校長決定,帶著幾個領導一塊兒去這個男生家實地考察,看看這舉報到底屬不屬實。到了這個男孩的家,一看那棟房子,的確是二層小樓,貌似別墅。大家都說,果然如此,不用看了,返回吧。就在這關鍵時刻,林副校長心頭油然而生“多瞅一眼”的沖動。“來都來了,就不差那幾步了,走!咱們進門去看一看!”推開半掩著的房門,進門這一瞅,大家頓時驚呆了:這哪是什么別墅呀!外墻雖然貼了瓷磚,但里面不僅沒什么裝修,而且連墻壁都沒有好好粉刷,房間里也沒什么像樣的家具和電器。孩子家長說,蓋了房子沒等裝修,家中突然出現重大變故,一夜返貧。就這樣,這個孩子的特困生補助申請很快便獲得了批準。多少年之后,林副校長都感慨那個“多瞅一眼”對于一個孩子、一個家庭意味著什么,要是當時轉身就走,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簡直不敢想象。
學校教育的能量是有限的,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在這樣一個有限的條件之下,林副校長和他的同事們無時無刻不在秉持一種教育情懷與社會責任,關注著學生,亦關注著學生的家庭。“多瞅一眼”,難能可貴,是良知的展現,更是責任的擔當,是內心的呼喚,更是使命的踐行。聽罷林副校長隨口所講、信手枚舉的這么幾樁鮮活而真實的案例,我不禁深受感動,為他和他的同事們點一個大大的贊!
(作者單位:山東青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