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張興堂
[摘要]“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的重要理念。做好中國的民族工作,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意義重大,而中華文化的認同是其中重要的核心因素。講清楚構筑理論邏輯和建構途徑,就是要系統回答在新時代新征程開啟的重要時刻,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是明確統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淵源、確保和諧的民族關系,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撐。
[關鍵詞]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構筑;文化
[中圖分類號]C95?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5.002
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時強調,“要增強文化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早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解決好民族問題,物質方面的問題要解決好,精神方面的問題也要解決好”,“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2]。
經實踐證明,若未能凝聚全民族的文化認同,民族精神力量則難以全面充分發揮;同樣,若無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中國共產黨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的實現將會受到阻礙。人心相聚,其根本在于價值相通。要讓“五個認同”入腦入心,必須解決文化認同這個思想基礎。
一、中華文化認同與筑牢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理論邏輯
(一)文化認同是當前“兩個大局”背景下的重要概念
所謂文化認同(Culure Ienti),《中華文化詞典》把文化認同解釋為一種肯定的文化價值判斷,即指文化群體或文化成員承認群內新文化或群外異文化因素的價值效用符合傳統文化價值標準的認可態度與方式,經過認同后的新文化或異文化因素將被接受和傳播。[3]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認同更成為國家之間、族際之間交流、融合和發展的重要概念,人們會更多地強調文化認同的民族性、國家性、地方性以及不同文化形態的傳統認同,甚至由于文化價值觀的抵觸帶來文化認同沖突的擴大。
(二)各民族文化燦爛多姿,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珍寶
回顧中華民族歷史,支撐中華民族走到今天的是植根于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中華民族由56個民族組成,每個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在歷史發展中通過長期的交流交往交融而逐步形成的,既獨具特色,又相互交融。可以說是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5000年的中華優秀傳統的燦爛文明,構成了卓越風華的中華文化,在這個過程也共同創造了中華精神家園,形成了“你中有我,誰也離不開誰”的共有精神積淀。
(三)中華民族文化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相輔相成、密切相關
中華文化是幾千年來各個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的總和,是各族人民遷移、融合、分離和再融合后,豐富的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并在繼承中不斷發展創新,使之充滿勃勃生機活力。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由不同地域的精神文化所組成的一個精神大系統,在這個精神大花園中,各民族都有其與眾不同的精神文化特色,它們是古往今來中華民族各族不同地域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所積淀起來的;同時又煥發了推陳出新的時代特色和精神氣質,成為當今琳瑯滿目、璀璨豐富的一道道地域精神風景線。總之,中華文化記載了中華民族在浴血奮戰、統一發展、改革中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和不斷發展中,開展的各類與時代發展相符合的精神活動、進行的共有認同的文化成果的集合。
二、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對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重要意蘊
(一)中華民族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息息相關
事實一再證明,沒有凝聚全民族的文化認同,民族精神力量就不可能充分發揮;沒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仍然遙遠。而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中,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成為其中關鍵的核心要素,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與中華民族文化認同血肉相連。
在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響應黨中央“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號召,開發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中各民族的共有精神資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強新的精神動力和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都是十分必要的。無論是在國內外紛繁復雜的背景和形勢下,還是在現代社會里青年的道德缺失、信任危機的現狀中,加強中華文化的認同、弘揚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的偉大的民族精神顯得格外重要。
(二)鞏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必須加強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
多民族的基本國情一直都是我國的特色,也是我國發展的有利因素之一。在這個背景下形成的多元一體的格局,也必然要求把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作為各民族永續發展的最高利益。可以說,各民族形成的對中華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是維護各民族凝心聚力的精神保障。歷史和現實反復論證一個真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靠的就是各民族團結,一個民族團結,就是眾志成城;而一個民族不團結,就是一盤散沙。和諧的民族關系是主動式、互動式的交往,主動式的交往才是解決民族問題行之有效的辦法,讓共同的文化認同建構起共有精神家園,形成主動式、互動式的交往交流交融,民族關系的發展就會持續向好,民族問題也會進一步得到有效解決。
(三)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思想基礎
中華各民族的文化卓越且各具特色,共同構筑了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認同,充分展現了其深厚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4]增強中華文化認同,要充分認識和把握中國各民族融合發展,再融合的歷史過程,準確把握各民族的歷史和發展淵源;要充分發揮中華文化認同在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的重要思想統一的基礎作用,要充分理解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內核;堅決反對和警惕各種形式的歷史虛無主義。
三、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構途徑
(一)中華文化的“一和多”構筑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主體內容
加強中華文化的認同,首先要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不斷融合發展再融合形成的,推動“中華文化”的建構主體始終是中華民族。在這樣的多元一體格局中,“一體—中華民族”是內在精髓,“多元—各民族”是多彩要素,“一體”中包含“多元”發展后的統一要素,“多元”組成“一體”的建構,兩者辯證統一。
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是加強文化認同的正確態度。“把漢文化等同于中華文化、忽略少數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缺乏認同,都是不對的,都要堅決克服。[4]”習近平總書記重點指向“兩個不對”,各民族及個人都必須高度重視、堅決克服;要始終牢記,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文化極其珍貴的資源,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活水源頭。因此,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態度,同樣決定著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發展、深度和空間。
(二)中華文化的凝聚精神促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繁榮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繁榮發展各民族文化,要在增強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上來做,對本民族歷史堅持正確的觀點,不能本末倒置。弘揚和保護各民族傳統文化,不是原封不動,更不是連同糟粕全盤保留,而是要去粗取精、推陳出新,努力實現創造性地轉化和創新性發展。[4]”所以,我們在加強文化認同的過程中,既要堅持正確的文化史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堅持個人、社會、國家相統一,做好各個民族的文化創新和轉化工作;又要將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統一于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中,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加強文化的發展繁榮,最根本的還是要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這是文化認同的物質基礎。文化認同依賴于經濟的發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對口支援、西部開發等都是解決民族地區困難和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縮小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差距的最好解決方式,歸根到底要靠發展經濟,這對于各民族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具有深遠意義。只有通過發展,才能解決民族問題,才能增強各民族同胞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少數民族地區人民才能踔厲奮發、勇毅前進、奮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三)加強中華文化的教育促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思想統一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應不斷加強民族歷史,并與“四史”教育、“五觀”“兩論”教育結合起來,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宣傳,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進社團、進網絡;應培養具有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強化各民族同胞對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環節;各級各類學校都需要借助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教育來提升各民族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如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傳統文化、傳統道德,實現人文精神和主流價值觀的內化,逐漸建構中華民族精神家園。
(四)中華文化的“揚棄”,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在“兩個大局”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必須充分認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敬畏、多一份珍惜、多一份呵護,以敬畏自豪的態度對待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傳承我們的優秀文化。要按照古為今用的原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對豐厚的傳統文化進行科學整理、深入挖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得以延續歷史文脈,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有益的思想價值體系,我們要深刻認識這些傳統思想文化所蘊含的歷史深遠意義與現實價值,秉持批判繼承的原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和理念展開深入系統的研究與思考,使之更好地適應中國國情,與現代文明和諧共進,共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
四、結語
總之,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是構建和諧民族關系、增進民族團結、做好民族工作、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的重要基礎,更是在多元一體格局基礎之上不斷增強對“五個認同”的思想保障。要堅持全面系統的理解“中華文化”的建構主體始終是中華民族,全面深入思考理解中華文化對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性,在推動大中小教育中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強大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4-5-28.https://www.neac.gov.cn/seac/c100500/201405/1085610.shtml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中華文化詞典[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20.
[4]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9-30.
基金項目: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項目名稱:總體國家安全觀下西藏邊境地區基層黨組織能力現代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3JD710007)
西藏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基地,項目名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下的西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過程與效果研究(項目編號:2022-TFSCC-12)
作者簡介:李丹(1982.7-),女,漢族,山東東明人,在讀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思想政治教育;
張興堂(1969.6-),男,漢族,山東聊城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