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和四個自信,一直是大學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孔繁森精神是中華優秀精神文化的典型代表,將孔繁森精神融入到大學外語課堂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以外語課程教學為例,在深入分析孔繁森精神內涵的基礎上,厘清相關課程思政元素,探討將孔繁森精神融入高校外語課堂的實施路徑。這一教學研究與實踐不僅可以豐富外語教學資源,而且讓學生在提升外語能力的同時,堅定文化自信、修養品行,提高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關鍵詞]文化自信;孔繁森精神;課程思政;外語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5.038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堅定文化自信是我們建設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課程思政需要選取優秀的文化代表,結合專業特點逐步推進,力求將課程思政融入到課程建設的全過程。如何將孔繁森精神融入高校外語課堂,培養一批既能具備外語語言能力,又通曉中國文化知識,同時具有孔繁森同志的優良品德,能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新時代大學生,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并形成一定的示范效應值得進一步研究。
一、孔繁森精神的內涵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開展向孔繁森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組通字[1995]16號文件),對孔繁森精神做了精準的總結: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堅強黨性;熱愛人民、服務人民的公仆情懷;清正廉潔、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艱苦奮斗、知難而進的拼搏精神;開拓進取、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
孔繁森精神內涵可以概括為四個層面:一是精神上無私的奉獻意識,孔繁森先后兩次進藏,在西藏工作了15年,致力于西藏發展和新中國援藏事業,最終在西藏奉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為西藏的繁榮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二是思想上強烈的責任擔當,孔繁森曾任拉薩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副書記、阿里地委書記等職務,在任期間淡泊名利、嚴格自律,始終保持著共產黨員的純潔性,真正擔當起了黨員領導干部的責任;三是意識上的民本主張,孔繁森舍小家為大家,顧全大局、心系人民、無私奉獻,將自己的每一滴熱血灑在西藏大地[1],他從教育、醫療等方面改善西藏人民的生活,切實做到了為民服務,甘愿付出生命,彰顯出了“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高尚情操;四是行動上的開拓進取,孔繁森能夠讓西藏取得進步,西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離不開他開拓進取的決心和創新實干的精神,他勇于解放思想,制定了一系列的符合當地人民群眾需求的創新政策,為西藏的長足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
由此可見,孔繁森精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繼承并發揚了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傳統美德,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黨性。將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勵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3]。
二、孔繁森精神融入高校外語教學的困境
(一)外語教學與孔繁森精神缺乏深度融合
孔繁森精神具有深刻、鮮明和具體的價值內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在能同時滿足課程目標、文化目標和育人目標的前提下,將孔繁森精神與外語教學匹配起來難度較大。另外,高校外語教學的實踐活動相對較少,這些活動的主題局限在中外文化對比等方面,涉及以孔繁森精神為代表的各類紅色文化、時代精神、傳統文化類的思想政治元素較少。
(二)教師對孔繁森精神缺乏深入了解
外語課堂不僅要學習目標語,更要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如今大多高校外語教師的課堂仍然是傳統教學模式,注重語音、語法、詞匯、課文的講授,人文素質的培養相對缺乏。高校外語教師大多具有留學背景,對外國文化了解較多,教學上也更容易將目標語與其背后的文化相結合,無論是課堂還是課后的教學設計中都缺乏中國優秀文化與外語課堂的結合[4]。
(三)學生對孔繁森精神缺乏認同感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與文化密不可分。外語專業大學生在長期學習外語過程中接觸更多的異文化,也更易受外國文化的影響,如果不能正確認識中西方文化所蘊含的價值差異,難免會被外國文化中的不良價值觀所影響。大多數的外語專業大學生,僅僅局限在知道“孔繁森”這個名字,對于孔繁森的事跡、精神及其內涵都知之甚少。
三、孔繁森精神為主題的課程思政元素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高校外語專業課堂,不僅要學好其目標語,還應融入課程思政,讓外語課堂與課程思政協同發展,用外語專業知識武裝其頭腦,用思想政治理論助其打好精神底色、夯實人生根基、系好步入社會的“第一粒扣子”。
在大學外語教學中,把孔繁森精神作為課程思政的主題之一,可以從以下挖掘課程思政元素:一是孔繁森工作的環境,孔繁森于1979年和1988年先后兩次進入西藏工作,因此可以將西藏自治區的具體情況與發展視作孔繁森精神的思政元素之一,包含西藏的人文與地理環境、西藏發展、黨和國家對西藏的關懷與建設等;二是孔繁森的家國情懷,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培養學生們的愛國精神和家國情懷更為至關重要,而孔繁森精神中恰恰含有強烈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三是孔繁森的傳統美德,孔繁森作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他身上具備諸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如勤儉節約、廉潔自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求真務實、艱苦奮斗等,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優秀踐行者;四是孔繁森的執政為民,他在任期間常常自費為西藏的人民群眾買藥、看病、打針,還曾收養了三名地震中幸存的孤兒,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關心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為群眾排憂解難,是一位執政為民的好領導。
四、將孔繁森精神融入高校外語教學的路徑
當今高校外語課堂既要保留傳統教育的優點,又要結合新時代的特點,依托新技術推陳出新,創新紅色育人模式。
(一)立足課程內容,重構課程教學資源
現如今,高校外語學生的學習資源不應再局限于教材,還應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實現孔繁森精神與課本內容同頻共振。選擇恰當的西藏人文地理充實到教學資源中,將優秀的中國精神、中國優秀文化、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等思政元素,以閱讀、練習題、案例等方式編入教材。
(二)立足語言教學,充實課堂教學內容
孔繁森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在教學設計與組織過程中,利用孔繁森的事跡和西藏的人文地理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容充實課堂,促進孔繁森精神與外語課堂的融合。比如2007年第二版法語教材《法語(修訂本)1》第12課O Famille!(啊,我的家!)這一課,在講解本課的課文內容時,融入孔繁森與家人的故事,延伸出孔繁森舍小家為大家的大愛精神,最終以培植家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升華課堂。
(三)立足立德樹人,開展專題課堂與課外活動
將孔繁森精神融入教學設計,設立教學目標,結合互聯網、多媒體、教學云平臺等信息技術手段,利用閱讀、交流等方式,豐富課堂模式,創建孔繁森精神的真實教學場景和專題課堂。比如舉辦“孔繁森法語小劇場”,學生們對孔繁森的故事進行角色扮演,代入到孔繁森的角色中,使孔繁森的形象更立體;開展有關西藏、孔繁森精神等話題的外語演講與辯論等活動;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去孔繁森紀念館參觀,將書本上的孔繁森精神變成一堂鮮活的實踐課,讓學生切身感知孔繁森精神,形成強烈的認同感[5]。
(四)立足教師發展,積極開展專題研討
鼓勵教師成立孔繁森精神與外語教學融合的教科研團隊,探究如何在專業課程中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研討將孔繁森精神融入語言教學的新舉措[6],其研究成果既能促進孔繁森精神與外語課堂的結合,還能對孔繁森精神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起到示范作用。
五、實踐效果
(一)豐富了課程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孔繁森精神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教育價值,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將其融入高校外語教學課堂,能夠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能將課本知識與鮮活案例進行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教學過程突出價值觀導向,顯現立德樹人效果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對于高校學生來說,簡單的說教很難引起情感上的認同和思想上的共鳴,他們成長在精神和物質都極為豐富的新時代,潛移默化中受國外社會思潮的影響更大,更易受到錯誤思潮誤導,而孔繁森精神在價值觀引領上具備更明確的指向性,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價值觀培養時效性。
(三)厚植中國文化與中國發展,提升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展現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國際形象,文化自信要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在高校外語課堂中“講好中國故事”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客觀要求,也是順應外語語言教學規律。因此,通過拓展教學內容、加強教師培訓、改進教學模式等方式、選好中國文化符號,在日常教學中多維度推進學生用外語做到“講好中國故事”。
六、結語
課程思政的提出和實施,直擊當前高校課程改革的痛點:“德育”和“智育”發展不平衡。通過將孔繁森精神等思政元素的融入,將國家政策和地方需求結合起來,使外語課堂更加的實效化和立體化;同時,也為培養“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充分介紹、展示中國形象的人才提供鮮活土壤。在文化自信的影響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高校外語教育的主要目標,從而使高校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全面發展型人才,進一步提升我國高校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武鳳珠.學習優秀共產黨員踐行偉大建黨精神[J].人民周刊,2022(12):74-76.
[2]孟愛玲,王素平.基于孔繁森精神的新時代大學生人生價值取向[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14):126-128.
[3]高慶濤,蘇麗哲.孔繁森精神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彰顯與推進路徑[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4):398-404.
[4]張婷婷,柴紅梅.文化自信視域下的高校外語教學分析[J].高教學刊,2021,7(29):96-99.
[5]宋秀慧.孔繁森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路徑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35):134-135.
[6]崔琦超,郭建偉.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外語教學路徑探析[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8(4):93-96.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科聯2023年度人文社會科學課題合作專項課題孔繁森精神研究專項,項目名稱:文化自信視域下孔繁森精神融入高校外語課堂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KFSZ-25)
作者簡介:趙一昊(1993.8-),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法語教學、課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