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證據偏在”和“證明妨礙”是文書提出命令制度力圖解決的問題。為了貫徹武器平等原則、增強當事人證據收集能力和幫助法院發現真實,我國文書提出命令制度在兩個層面設置了違反文書提出命令的法律后果,即消極妨礙時擬制文書內容真實和積極妨礙時擬制文書證明的事實真實。但通過考察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的立法規定,可以看出擬制真實被廣泛采用;而我國現有規定存在立法空白,沒有規制申請人主張文書內容困難的情形。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分析可知,文書提出命令制度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在實踐中適用少,相關研究也不夠深入。為了解決現有規定的缺陷,應當明確文書持有人的證據協力義務,在特定文書內容困難時賦予法官自由心證減輕申請人的說明義務,修改現有的《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第48條;同時注意對文書持有人的權利保障,提供事前和事后的救濟渠道。
[關鍵詞]文書提出命令;擬制真實;法律后果
[中圖分類號]D920?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5.007
證據收集是證據法制度的前提和基礎,事關法官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和司法裁判,因此雙方當事人舉證能力是否平等至關重要。但有時證據并不掌握在承擔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手中,尤其是醫療侵權訴訟、消費者訴訟等“現代型”訴訟;此時如果仍苛責不掌握證據的一方當事人舉證,其只能承擔無法舉證的不利后果,法官也無法對案件事實作出全面正確的認定。因此,文書提出命令制度應運而生,2019年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第48條將該制度進行細化: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交的,法院可以認定申請人所主張的書證內容為真實;實施毀滅書證等妨礙行為的,除了處以罰款、拘留,法院可以認定申請人主張以該書證證明的事實為真實。
但細究該項規定仍存在可以繼續完善之處:首先,認定書證的內容為真實這一法律后果中,“內容”究竟應該如何確定?僅聽申請人一面之詞是否出現與原書證內容不一致的情況?很多情況下申請一方當事人沒有參與目標文書的起草和制作過程,對文書具體內容并不清楚,此時要求其具體化文書內容難度很大,擬制內容真實也無法適用。其次,認定主張的事實為真實這一法律后果被限定在實施了致使文書毀損滅失等無法使用的積極妨礙行為的條件下,當持有文書的對方當事人沒有實施積極妨礙行為,申請人又無法具體化特定化文書內容時,法院應當如何處理?
本文試圖對該問題進行分析,為完善我國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的法律后果提出建議。
一、大陸法系關于文書提出命令法律后果的規定
文書提出命令設置的初衷,主要是解決“證據偏在”和“證明妨礙”兩大問題。前者是指雙方當事人與證據之間的距離不對等,距離證據較近的一方當事人控制證據,從而獲得較大證據利益,而距離證據較遠的一方當事人證據獲得存在困難的情形。后者則指一方當事人通過特定行為故意或過失地使另一方當事人不能公平地利用證據,另一方當事人由此承受不利的裁判后果的情形。[1]本文欲考察大陸法系典型國家對文書提出命令的規定,從立法層面一窺其解決思路。
(一)德國文書提出命令的法律后果
德國《民事訴訟法》第427條規定了文書持有人不提交文書法律后果,即將申請人提交的文書的影印件視為文書正本,認定文書影印件內容為真實,若申請人無法提交影印件,則依據申請人特定化的文書內容認定文書內容已得到證明;第444條規定了文書持有人以妨礙為目的故意損毀文書或者實施其他致使文書不能使用的行為時,認定申請人主張的文書內容為真實。[2]德國對違反文書提出命令的制裁,真實擬制的范圍僅限于文書的內容,不包括通過文書證明的事實,也排除了法官自由心證裁量的空間。
(二)日本文書提出命令的法律后果
日本《民事訴訟法》第224條第1、2款規定了文書持有人拒不提交文書,或者實施損毀文書及其他方法導致文書不能使用的,申請人對文書的主張被認定為真實,即負有舉證責任一方當事人提出的文書內容被認定為真實;第224條第3款規定了文書持有人違反文書提出命令,拒不提交文書,而申請人無法特定化文書,對文書具體內容的主張存在困難時,法院可以認定申請人使用文書證明的事實為真實。
日本的規定較德國多了一種擬制真實,在文書內容真實外增加了文書證明的事實真實,前者適用于拒不提交文書和毀滅文書等妨礙書證使用的行為,后者適用于拒不提交文書或者毀滅文書等妨礙書證使用,而申請人又無法對書證提出具體主張的情形。
綜上來看,擬制真實作為一種有效的救濟和制裁手段被廣泛采用,不同類型的不利擬制分別反映了解決“證據偏在”和“證明妨礙”的兩種不同的追求目標:擬制內容真實著眼于回復真實,而擬制事實真實則體現了懲罰和預防功能。
二、我國文書提出命令法律后果的缺陷分析和完善方向
我國目前文書提出命令的法律后果主要有三:其一是擬制文書內容為真實;其二是擬制文書證明的事實為真實;其三是罰款和拘留的強制措施。第一種后果適用于文書持有人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交文書的情形,第二種和第三種后果適用于文書持有人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交文書,并以妨礙使用為目的損毀文書或者實施其他導致文書不能使用的情形。文書持有人沒有實施損毀文書等行為,負有舉證責任的申請人又無從得知文書具體內容的特殊情形沒有被考慮,顯然現行立法從邏輯結構上來看是有缺陷的。退一步說,在窮盡申請人具體化文書內容的努力前,姑且認為申請人能夠主張文書內容,但如何保證“內容”是真實的以及是否需要為文書持有人提供辯論機會和一定的救濟措施,這些在已有規定中都找不到答案。
(一)現有規定存在缺陷的原因分析
首先,沒有明確規定文書持有人的證據協力義務,文書持有人提交文書的可能性低,直接影響到制裁措施的效果。證據協力義務是指不負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及第三人協助法院進行證據調查的公法上的義務,[3]雖然《民事訴訟法》第65條雖規定了證據協力義務,但是并沒有針對特定的證據類型作出義務內涵和違反后果的相應規定,證據協力義務淪為毫無實現可能的空頭支票。在實踐中,法官仍表現為“家長”形象,未充分激發當事人收集證據的主觀能動性,一經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申請、文書持有人拒絕提出文書,雙方當事人在文書提出命令中不再發揮作用,一切等待法官裁判;法官鮮少充分聽取當事人辯論意見或者釋明當事人提出文書,從而文書持有人提交文書的愿望低,制裁措施被簡單粗暴地適用,案件真實可能因此被隱藏。
其次,“證據偏在”和“證明妨礙”在“現代型”訴訟中更常見,我國現階段仍以“傳統型”訴訟為主,文書提出命令適用空間小。同時,研究也較少,搜索2019年后北大法寶法律數據庫的民事案件類裁判文書總數共18949476篇,其中涉及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的僅1375篇,可見這項制度被使用的頻率較低;其中,“現代型”糾紛在檢索結果中幾乎不見身影,勞動糾紛和民間借貸糾紛則是適用最多的案件類型,而其之所以經常利用該制度跟案件總量龐大和關鍵證據文書化程度高不無關系,但該類案件專業程度并不高,因此對文書提出命令的研究難以深入。
(二)文書提出命令法律后果的完善思路
首先,為防止申請人不正當利用文書提出命令、濫用摸索證明,申請人應當承擔文書特定責任。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細化了申請文書提出命令的條件,第45條列舉了申請書應當載明的內容,目的就是將目標文書特定在文書持有人可識別的范圍內,也方便法院審查是否具有發出文書提出命令的必要性。通常情況下應當由申請人對文書進行特定,但在文書特定存在困難時應當使文書持有人負擔一定范圍的協助義務,因此在要求申請人特定化文書的前提下,應當增設文書持有人的證據協力義務,違反協助義務將承擔和違反文書提出命令相同的后果。證據協力義務一方面是對文書持有人負擔的加重,另一方面也可以視作對申請人證明程度的減輕,最高法對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的理解和適用中指出,“對于申請人未親身參與形成過程的書證以及其無從了解詳細內容的書證,只要其對書證的描述能夠達到明確對象書證的程度,即可視為完成書證的特定化,而不必對書證的名稱或者內容的準確無誤作過于嚴苛的要求。”在文書特定困難的場合,對方當事人拒絕履行證據協力義務時,法院認定申請人所主張的文書內容應當依據申請的內容、特定的困難程度、文書的價值程度、通過其他證據證明的可能性等多方面因素,適當放寬特定化要求,酌情減輕申請人的說明義務;但是,文書持有人的證據協力義務并不是無限的,應當允許其在正當理由下享有文書提出拒絕權,例如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
其次,對于文書提出命令法律后果情形覆蓋范圍缺失的現狀,可為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第48條增設第3款:“控制書證的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交書證,對方當事人對書證內容的主張存在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對方當事人主張以該書證證明的事實為真實。”在文書持有人沒有實施損毀文書等行為,負有舉證責任的申請人又無從得知文書具體內容,只知道文書可以佐證的事實,從其他渠道獲得的證據也無法證明待證事實的情況下,擬制內容真實很難適用。例如在醫療糾紛中,醫院的查房記錄、護理記錄的具體內容對于患者來說并沒有多大意義,以查房記錄、護理記錄等文書證明醫院實施醫療行為存在過錯才是患者的目的;也就是說,申請人力圖通過文書內容證明的是進一步的事實主張,此時若堅持擬制文書內容為真實并不能實現這一目標,也沒有真正達到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轉為認定以文書證明的事實為真實更恰當。
而對拒不提交文書的制裁措施固然有利于回復當事人對證據的平等使用、幫助法院發現真實,但與此同時也應注意到制裁措施對文書持有人的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因此在保護文書提出命令申請人的同時也應避免對文書持有人的權利損害,設計一套在實施制裁措施前后對文書持有人都發揮作用的程序保障。[4]首先,在擬制真實前,為避免錯誤裁判和突襲性裁判,法院應當首先告知文書持有人不利的法律后果,提供辯論機會來攻擊防御,保障其訴訟權利。其次,在其承擔不利法律后果后,法院也應當提供事后救濟的渠道,可以考慮通過允許文書持有人提出復議申請或者上訴的方式避免作出錯誤裁定。
三、結語
我國現有對違反文書提出命令法律后果的規定在實踐中的邏輯并不周延。缺乏文書特定程序和有規制效果的證據協力義務,認定文書內容真實前如何保障文書內容的真實性,負有舉證責任人主張文書內容確有困難時法院該如何處理,現有規定的缺陷還存在著討論的空間。通過比較大陸法系國家立法,借鑒日本的規定較為合理,避免了擬制真實的無意義適用,既懲罰文書持有人拒不提交文書的妨礙行為,又以嚴厲的制裁措施預防潛在的妨礙行為,促使對方當事人提交文書;在設置配套措施時也要注意不能損害文書持有人的合法權益,在當事人之間尋找利益平衡。總之,文書提出命令制度還需要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的共同合力、不斷完善,最終呈現一份行之有效的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畢玉謙.民事訴訟證明妨礙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
[2]張永泉.民事證據采信制度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2:136.
[3]占善剛.證據協力義務之比較法分析[J].法學研究,2008,30(5):86-96.
[4]于鵬.民事訴訟證明妨礙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1:155.
作者簡介:謝楚兒(2000.6-),女,漢族,湖南郴州人,碩士,研究方向:國際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