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英 任燦 焦方圓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邏輯;實現路徑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內在統一性和高度適配性,這為二者相互結合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現代化的理論基石。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對未來理想社會的構想上有許多相似之處。首先,在價值立場上,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放人類的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胸懷天下的思想相契合。馬克思主義思想自誕生以來就以解放全人類,構建一個人人平等、沒有剝削的共產主義社會為遠大理想,這與儒家思想中的“天下為公”的遠大理想不謀而合。在儒家的“大同”社會理想中,社會是一個公有制社會,人人具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厭惡且杜絕浪費。而在馬克思主義中,共產主義社會將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1],也就是說社會的物質財富由每個人共享。其次,在唯物史觀上,馬克思主義理論“群眾史觀”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相契合。馬克思主義堅持人民立場、始終堅持人民至上、不斷為人民群眾爭取利益的群眾史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民本思想是相通的。中國共產黨致力于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實踐中提出了一系列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思想,如“群眾路線”“三個有利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等,這些無一不說明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這與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一邊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立場既相契合又不斷發展,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發展的同時又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回顧百年黨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巧妙結合早就有所體現。1938年,毛澤東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指出要用馬克思主義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解決中國問題”和“創造些新的東西”[2]。他用“量體裁衣”表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表明群眾具有巨大的力量。毛澤東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結合中國革命建設的具體實際,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也是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又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如在哲學方面,其既反映了中國傳統哲學獨特風格,又體現了當代世界哲學不僅注重哲學體系的建構,更注重實踐智慧的發展趨勢。江澤民在古人“無民不為本”的民本思想中,結合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提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人民性和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有效結合。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和諧”文化相融合的精華,將馬克思主義和平發展觀與中國的和諧思想帶到了新階段。中華文明自古有“天人合一”的智慧,習近平在古人智慧的基礎上結合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這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提出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基于當前國情和未來發展需要而提出的:當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正在遭受外來文化的沖擊。清朝末期,由于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國家與世界脫軌,承受了長達百年的屈辱,國人憤怒而又無力改變。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經歷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即使如此,國人在對于弘揚傳統文化方面仍處于自卑狀態,文化自信方面仍需加強。加之網絡的發達,部分青少年受西方思潮等影響,出現“崇洋媚外”的現象,從而忽略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導致了優秀傳統文化因為越來越少人傳承而逐漸消失。當忽略本國文化和意識形態時,外來文化就會占領我國高地,慢慢將本土文化侵蝕。因此,加強意識形態建設,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與時俱進,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偉大時代需要偉大理論,而偉大的理論產生于偉大實踐,又指導偉大實踐。新時代必須將二者的“結合”落到實處,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更好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煥發生機,從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積蓄力量。
近代中國,無數仁人志士和各個階級均對中國的出路進行探索但均以失敗告終。只有中國共產黨運用科學先進的理論,不斷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終完成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任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建黨百年,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明確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建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良道德不斷得到發展和弘揚,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全社會認可度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獲得長足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因此,要實現兩個“結合”,要更加強化黨對我國先進文化建設的領導,為“結合”提供堅實的政治保障,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閃光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進一步增強我國國際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與人民一道,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道路上一切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始終扎根于廣大人民群眾,因此實現“結合”要扎根人民,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首先,在文化創作中,要將“人民性”作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多思考如何才能滿足人民在文化方面的需求。“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特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追求、當代中國的現實需要。其次,要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在“結合”的過程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導人民進行相關優秀文化創作。最后,要堅持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新發展理念中的“共享”理念不僅僅是指在物質上實現共同富裕,還包括精神文化產品的共享。文化共享是人民群眾精神訴求的產物,人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也是發展成果的享有者。因此,要堅持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實反映人民的訴求與愿望,不斷向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目標邁進。但文化共享不是“吃大鍋飯”,而是要尊重地域文化差異,在謀求文化傳承、創新中尋求新的平衡,進而形成文化間的共存、共建、共享。要實現“結合”,就必須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同時,堅持以人民需求為導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將人民作為“結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馬克思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發展開放性決定了它在實踐的基礎上,能夠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而不斷豐富自己。想要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就需要結合馬克思主義,投身實踐,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成果,但由于時間的演進加上西方文化的沖擊,使得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存在著局限性,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進行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才能更符合時代發展需求。其實,自黨成立以來也一直探尋兩者結合的有效路徑,毛澤東根據當時我國的實際情況將二者結合起來,提出“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新冠疫情期間,面對疫情的緊張局勢,習近平結合實際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樣的“結合”既能用人們喜聞樂見的中華語言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詮釋,又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創新發展使其內涵得到了升華。
參考文獻:
[1]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歷史與現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3]賈淑品.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三重邏輯及建構路徑[J].理論建設,2022,38(06):10-19.
(作者單位:1.2.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諸葛英1 任燦2 ;3.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焦方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