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夢瑋
關鍵詞:李商隱;棄古從駢
唐代科舉和入幕風氣的推動,使得駢文始終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古文運動的失敗與局限,也為晚唐駢文重溯六朝,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加之駢文的發展成熟是與文學自覺的大方向一致的,這也是晚唐駢文能夠復興的根本原因。
在唐代科舉興盛,是朝廷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為廣大寒士和下層文士提供了晉身權力階層的途徑,從魏晉開始,駢文在外在形式和創作技巧上均已趨近完備,得到了大多數文人的認可,駢文也成為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駢體文是政治領域、社會上層的主流文體,被當時的文人格外重視、視為正宗,不學習駢文技法,個人的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的阻礙,文人想要為官受祿、步入仕途,就必須學習駢文。李商隱受到儒家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同時也希望通過科舉考試實現理想抱負、改變當時的窘迫局面,深厚的駢文功底是必不可少的條件,這也在客觀上促進了李對駢文的形式和技巧上的提高。可以說,科舉考試是李商隱練習駢文技法的一大動力,也是他棄古文從駢文的一大原因。駢文之所以能在古文運動后重新崛起,并在李商隱的帶領下到達另一高峰,與唐代的科舉制度密不可分。唐代的科舉考試不僅為中下層的文士提供了走上正途、參與政權開辟了道路,同時也為駢文在唐代社會地位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中晚唐時期,特別是晚唐戰亂,宦官專權、朋黨之爭、藩鎮割據形成了唐王朝錯綜復雜的政治局面,加之社會動蕩、科舉黑暗,這在很大程度上阻塞了文人科舉入仕的途徑,晚唐文士的處境愈加艱難,勢力逐漸增長的藩鎮幕府逐漸成為落魄文人的避難所,文士紛紛走上入幕的道路,以求仕進。深厚的駢文功底也是這些文士進入幕府需要具備的必要條件、具備杰出駢文寫作能力的人容易得到藩鎮、朝廷的重視,從而平步青云,身居顯要。李商隱入幕寫作既是生活所迫,又是想要謀求仕途的途徑,其駢文能在晚唐文壇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也與他從文宗太和三年開始的長達二十多年的入幕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長期的幕府生活,也使其有大部分時間專注于駢文的創作上,日常公文的寫作更使其駢文技法愈加醇熟。李商隱也在這時先后跟隨令狐楚、崔戎學習駢文寫作,令、崔二人對其影響也頗大、在駢體奏章的寫作技巧也得到了悉心的指導。
安史之亂后,唐王朝的種種矛盾暴露了出來,統治階級為了鞏固中央集權、緩和社會矛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由韓愈、柳宗元領導的古文運動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葛曉音認為:“駢文的復興是古文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駢文之所以復興,卻又與古文運動的影響和局限有關。”
駢文的發展、演變受到社會文化趨向的影響,從盛唐到中唐的衰落,再到晚唐時期的再度興起,同古文運動的興旺衰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古文運動的文化改革又同政治、經濟的改革相互呼應。一開始古文運動確實提出了正確的主張,在實際的創作過程中確實又出現了許多弊病,并隨著韓愈、柳宗元二人的相繼去世,古文領域就缺乏具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領袖人物。同時,以孫樵為代表的古文后學家創新能力又不足,缺乏中唐文人的魄力與理想,很少創作出能比肩韓、柳的文學作品,難以形成全面的聲勢和影響,又過分追奇尚險、嚴重脫離群眾,又片面發展了古文理論的某一方面,使得散文創作道路越發狹窄,逐漸喪失了內在的生命力,難以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盡管古文運動使駢文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礙,但是駢文的社會文化基礎仍舊強大,古文運動中出現的任何問題都促使追求形式美的駢文再度興起,所以,晚唐駢文的再度興起也是必然之勢。
散文從先秦開始便獨霸天下,到了東漢才有所改變,駢文是一種詞句講究整齊對仗,重視聲韻和諧、辭藻華麗的文體,通過用典、對偶、聲律和辭藻更加直接地展現對藝術美的追求,與散文相比,駢文在形式上有更多的優勢來體現文章的審美價值。李商隱在《樊南甲集序》中所說:“仲弟圣仆,特善古文,居會昌中,進士為第一二。常表以今體現我,而未焉能休。”“未焉能休”表現出寫作駢文并不僅僅是李商隱的謀生之道,同時也表現出李商隱對駢文產生很大興趣。
晚唐時期的社會黑暗、動蕩不安,駢文的文學樣式迎合了當時知識分子心理狀態的變化,隨著古文運動的衰落,文學創作逐漸趨向于文學本身。經過唐王朝繁榮興衰,文人受到時局的影響,政治熱情逐漸消退,開始產生厭世心理,人情文藝觀逐漸淡化,進而誘發文學觀念的變化。在混亂的時局中,文人也認清了唐王朝的衰敗,政治的黑暗、政局的動蕩使他們開始關注文學藝術本身的魅力。仕人歸隱田園、逃身世外、縱情山水,崇尚華美的文風展現自身的才氣,這種重形式、講聲律、尚典故的文學樣式正好迎合了這一文學潮流,使其再度興盛起來,也是對文學傳統的自然延續,進而上升到另外一個新高度。
在整個中國駢文史上,李商隱是一個承前啟后的人物。正是因為他的作用,晚唐乃至宋代出現了四六興盛的局面。由于晚唐特殊的社會環境,加之李商隱自身有意或者無意的選擇,最終成就了這么一個駢文大家。
(作者單位:長江大學人文與新媒體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