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理性規劃和引導大學生就業,具有不容小覷的重要意義?;诖?,文章探索了課程思政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旨在充分利用多樣化的信息技術和方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積極參與課程學習過程,合理調整自身的就業預期,做到主動就業、高質量就業。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思政教學;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2-0128-04
隨著教學體制改革和創新,課程思政圍繞課堂開展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結合“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內容,思考課程思政理念下的課程教學創新路徑,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化技術和平臺,將課程思政巧妙地嵌入課程教學體系之中,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和就業觀,理性規劃自身的職業發展道路。
一、思政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融合概述
(一)必要性
課程思政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的融合有其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 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大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獨立性較強,對于自己未來的擇業有一定的想法,然而不少學生缺乏清晰的自我定位,沒有準確把握現實環境和自身的個人能力,在擇業觀上存在較大的偏差。對此,需要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教學過程之中,引導學生重新審視自身,準確把握自身存在的優劣勢,能夠積極主動探究就業指導相關知識,從而樹立正確的擇業觀[1];2.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課程思政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有利于引導學生認真思考自己的就業問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自身社會性,全面把握自身的性格、特點、能力,進而成為穩定成熟的個體;3. 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大學生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能夠極大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認知和情感,深入體會職業價值,促進學生進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思考。
(二)可行性
1. 目標的一致性。思政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在目標上高度一致,能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價值和定位,對職業思想和職業素質有個人獨特的想法和見解,從而將所學專業與社會需求緊密聯系,提高學生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2]。
2. 方法內容的相互滲透性。課程思政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具有內容上的相互滲透性,通過課程思政教學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家國觀念,更好地應對未來的職業選擇和職業生涯發展。
3. 結果的并行性。課程思政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專業課教學呈現出互助并行的關系,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創設多樣化的情境,對大學生產生正向激勵和熏陶作用,為大學生指引正確的職業方向和道路,達到兩者相輔相成、互助并行的效果。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1. 課程重視程度偏低
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的課程性質逐漸發生改變,由公選課轉變為高校的公共必修課。[3]然而,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響,該課程在教學中的地位尚處于邊緣化狀態,學生對課程的重視度和興趣明顯不足,缺乏對該課程的正確認知,沒有樹立起就業危機的概念和職業規劃意識,自我職業規劃意識較為薄弱。
2. 課程內容有待進一步開發
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的課程內容缺乏實踐性,課程深度尚顯不足,僅限于課程專業知識方面的教學內容,針對性、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內容較少,無法更好地適應社會對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3. 課程教學方法相對單一
“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方法主要是采用集體理論課教學的方式,缺乏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難以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興趣,無法讓學生充分體會該課程的現實價值。
4. 師資隊伍建設有待提高
當前高校教學團隊的教學能力參差不齊,缺乏更加廣闊的教學思維和意識,缺少向大學生傳達就業趨勢和職業素養方面的教學內容,不利于增進學生對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規劃的認知。
三、基于信息技術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思政教學分析
(一)樹立正確的課程思政教學觀念
1. 樹立全程職業指導理念。要進一步強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的課程思政理念,以全程職業指導的理念開展教學,將理想信念教育、價值觀教育、道德法規教育等內容與大學生職業目標、生涯決策相鏈接,面向大學生學業各個階段提供全程職業指導。例如,大學一年級階段,大學生要有獨立生活能力和專業思想,摸清自身特點和個性,圍繞自身的專業發展規劃進行學習和生活;大學二年級階段,大學生要樹立職業目標和發展方向,明確自身的專業學習方向,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4];大學三年級階段,大學生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不斷夯實專業基礎,積極參與課程思政各項活動,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大學四年級階段,大學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適應力,以積極、正面的態度直視職場,以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實現雙向選擇,并不斷增強自身的職業技能。
2. 優化課程的頂層設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思政教學要優化課程的頂層設計,從國家、高校、專業的不同角度入手,制訂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基于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教學宗旨和要求,依托專業特色設計課程內容,圍繞“學業夢”“職業夢”“成才夢”的主線,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融入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促使個人價值訴求與職業規劃課程有機融合,較好地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發展觀、競爭觀、素質觀,提高自身職業道德素養。
3. 加強課程思政教學科研。教師要結合時代要求和社會需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職業道德教育之中,梳理各個教學單元模塊,以便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恪守道德準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個人價值準則,從而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錨定職業目標。在課程教研活動中,教師還要利用杰出校友的勵志故事,邀請校友分享創業成功的經驗,利用同輩群體的示范效應,對學生產生激勵和影響,讓學生準確快速確定與自身能力、興趣、專業相匹配的職業定位。
(二)構建科學完善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1.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模塊。為了讓大學生意識到確立自身職業發展目標的重要性,通過講授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設計,引導學生了解職業特性,思考未來職業與所學專業之間的關系,逐步形成個人職業發展規劃,樹立長遠、穩定的職業發展目標。
2. 就業指導技能課程模塊。教師要在該課程中強調行業趨勢和就業形勢教育,通過各種渠道采集分析相關行業信息、行業用人標準、重點職業崗位要求,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了解具體的職業要求,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素養和職業技能,增強對未來職業崗位的適應能力。
3. 創業知識政策課程模塊。通過課程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讓大學生了解創業相關政策、基本知識、計劃書等內容,學習掌握創業資金管理、人員管理、風險防范等相關知識,逐步生成創業意識和精神,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業素質和能力。
4. 綜合素養(能力)課程模塊。為了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教師要采用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學習活動,體會學校與職場之間的角色差異,通過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訓練、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社會調查等方式,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達到順利擇業和就業的目的。
(三)豐富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1. 案例分析法。利用多媒體展示既往畢業生的創業、就業案例,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和思考相關案例,積極參與案例討論交流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感受課程內容的實踐性、針對性,真切體會課程知識的現實應用價值。
2. 體驗式教學法。大學生的社會交往面較為狹窄,缺乏就業實踐的相關經驗。對此,教師可以精心創設實際就業場景,模擬特定的就業工作環境和氛圍,讓大學生獲得沉浸式的體驗,學會靈活自如地駕馭職場環境,準確把握自身的就業方向。同時,還可以采用分組PK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基于目標導向的學習和競爭氛圍,準確認知自我和找準就業方向。利用職業生涯規劃測評系統進行輔助教學,在信息化系統的依托下測評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包括學習態度、學業需求、職業生涯規劃需求、咨詢服務需求等,針對學生個人的實際需求,定制一對一咨詢服務和測評,促進學生完成職業定位和就業規劃。
3. 任務驅動法。以具體的某一任務或項目作為驅動,被認為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對激發學生的課程學習感受、進行自我驅動具有積極作用。為此,教師可以采用階段式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探究開放式、探究性的問題,積極主動查閱相關資料,梳理課程相關知識點,采用個人探究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從而深入體悟課程知識內容。[5]任務驅動法的運用應以明確具體、可探究性的任務為前提,結合學生的個人學習程度、知識水平等因素,合理設置難度、復雜性適宜的探究任務,提高學生參與任務探究的興趣和熱情,通過自主探索、合作答疑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
4. 活動拓展法。為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課程學習興趣,可充分利用大學生社團活動,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社團活動相結合,引導大學生在豐富多樣的社團活動中進行思考和探究,不斷深化自己的職業認知。
5. 場景模擬教學法。為了增強學生的工作體驗感,教師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技術為學生創建工作崗位模擬場景,圍繞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的相關應用模塊,引導學生了解崗位內容,完成自我職業崗位決策,進行自我職場身份轉換。在預設的模擬場景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工作崗位角色體驗,通過角色扮演體會認知與實踐之間存在的偏差,逐步提升學生的就業綜合能力和專業素養。最后,教師還應對場景模擬教學進行及時反饋和總結,關注學生在場景模擬學習中的表現,如客戶服務對答、合作訂單洽談、會議活動承辦、售后服務問題的處理等,對學生在場景模擬活動中的態度、行為、效果進行及時反饋,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對其進行適時點撥和指導。
(四)基于雨課堂的課程思政教學
雨課堂是一種新型智慧教學工具,其具有混合式教學、多通道互動、形成性評價的優勢特點。教師應充分且合理地引入雨課堂信息化平臺,構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將雨課堂貫穿課前、課中、課后每一個階段,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翻轉課堂教學,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
課前階段,教師預先準備帶有MOOC視頻、語音、習題的課件,將其推送到學生的移動終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隨時隨地進行觀看和預習,記錄下自己在預習過程中存在的困惑;課中階段,教師要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把控教學節奏,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多樣化的教學,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互動游戲、分組討論、誘導啟發等教學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進行實時答題,參與彈幕互動與交流,觸發學生的頭腦風暴,增強課堂互動交流效果。還可以利用雨課堂分享小組成員的觀點和看法,通過平臺投票引領學生自主思考和選擇,現場檢驗學生的學習探究成果,更加全面地了解求職技巧,完善自我認知和職業認知;課后階段,教師通過雨課堂發布復習課件,開展職業價值觀、職業興趣、職業性格、職業能力等項目測試,充分利用雨課堂的習題功能檢測學習效果,利用系統功能自動生成完整準確的個性化報表,通過該平臺的自動任務提醒功能完成教學任務。
(五)適當介入小組工作方法
運用小組工作的專業方法介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能夠為課程教學提供新的思路,提升課程教學整體質量,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能力。結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小組工作目標,可以創設相關小組活動主題。
如建立專業關系。為了讓小組成員相互熟悉,可開展小組“破冰”行動,設計“我想和你做朋友”的小組主題活動,相互介紹小組成員,讓組員初步了解小組性質和目標,可以通過“擊鼓傳花”的方式增進彼此間的了解,設計“左右護法”的游戲活動活躍小組氣氛,鍛煉組員的反應能力,增強組員的團隊意識,并分享活動體驗和感受,發表自己對小組活動的建議和意見,有助于提高成員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增強自我認知探索。設計“誰能比你更懂我”的小組活動主題,引導小組成員正視和接納自己,明晰自身職業角色和職業發展目標,完成新角色的構建和轉換。在活動中,小組成員圍繞“理想與現實”暢談想法,調整自身的角色定位,參與“優點大轟炸”“我的榜樣獨白”的游戲活動,提振組員的自信心,激發組員的斗志,結合活動內容分享自己的感受。強化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舉辦以生涯規劃價值“我知道”的主題活動,通過案例分享展示優秀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心得體會,積極參與集體討論和交流,直觀真實地感受職業生涯規劃的價值和意義,為后續小組活動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通過組織成員開展游戲活動開發職業生涯規劃資源、優化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等,提高組員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思政教學是一項系統性、漸進性的課程內容,應基于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專業課程與思政要素相互滲透和融合,引導學生運用縝密的邏輯思維進行知識探究,主動參與多樣化的課程思政探究活動,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職業素養,合理規劃自己的未來職業,最大限度提高自己的職業價值。
參考文獻:
[1] 楊巧,李瑞賢,尚瓊艷. 信息技術支持下“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探索——以《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為例[J]. 綠色環保建材,2021(06):59-60.
[2] 白萍,師滿江. 融入地方特色文化的城鄉規劃專業課程思政案例設計——基于《國土空間規劃信息技術》課程思政的探索[J]. 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0(03):81-87.
[3] 李玉波,王皓琨,文鳳,等. 基于“四位一體”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以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為例[J]. 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23,37(02):124-128.
[4] 宓小香. 信息技術背景下高職院校語文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評《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與學科教學》[J]. 中國科技論文,2021,16(01):125.
[5] 李玉芝,王啟田. 高職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應用”為例[J]. 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22,45(09):29-32.
(薦稿人:李昕昕,長沙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牛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