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組織是區別于政府和企業的組織形態,具有非營利性、非政府性、獨立性等特征。社會組織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稱謂,從國際上看,有“民間組織”“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第三部門”等稱謂。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類似組織的稱謂有“群眾團體”“民間組織”等。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首次明確提出“社會組織”的概念。從此,我國開始正式用“社會組織”代替“民間組織”等稱謂。
社會組織包括社會團體、基金會和社會服務機構(民辦非企業單位)等。
社會團體是指中國公民自愿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社會團體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如公益慈善類、科技類、行業協會商會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等。一般根據社會團體的性質和任務,將社會團體分為學術性、行業性、專業性和聯合性四類。
(1)學術性社會團體,可分為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科學類三種,一般以學會、研究會命名。
(2)行業性社會團體,主要是經濟性團體,可分為農業類、工業類和商業類等,一般以協會命名。
(3)專業性社會團體,一般是非經濟類的,主要由專業人員組成或以專業技術、專門資金為從事某項事業而成立的團體,一般以協會、基金會命名。
(4)聯合性社會團體,主要是人群的聯合體或學術性、行業性、專業性團體的聯合體,一般以聯合會、聯誼會、促進會命名。
學會是按照學科或專業組織起來的學術性社會團體。成立學會應是發展比較成熟的學科或專業,有比較明確的學科領域和專業范圍,已形成一定的理論體系和專門方法,有一定數量的科學家和專家隊伍,并有較高聲望的學術帶頭人。
科技社團是科技類社會團體的簡稱。科技社團以促進科學技術發展和普及為宗旨,一般以學會、協會、研究會命名。
(摘自《學會工作百問》,科學出版社,2018,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