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寵望 石越 侯榮榮
摘要:文章分析了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及作用機制。首先測度了2011-2021年中國省級層面的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在此基礎上運用多種計量模型進行驗證。研究發現:數字經濟可以顯著推動經濟增長;中介模型發現,數字經濟可以通過促進技術創新來間接推動經濟增長;此文為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提供一定的依據和啟示。
關鍵詞:數字經濟;技術創新;?經濟增長;中介模型
中圖分類號:F061??????????文獻標識碼:A
隨著第三次產業革命的興起,數字經濟迅速發展起來,與我國經濟社會諸多領域交織并融合的趨勢已勢不可擋。根據國家發布的白皮書顯示,數字經濟是全球未來的發展方向。從統計數據顯示,數字經濟對國家、社會、個人都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在國家層面,數字經濟創造的財富從2016年的23萬億元,到2020年的42萬億元,遠遠高于GDP的比重,并且以20%的速度持續增長;在社會層面,數字經濟對傳統的鋼鐵行業、制造行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伴隨而來的是以新零售、新金融、移動互聯網的新型的行業模式,傳統行業正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從人民生活來看,以微信、支付寶等新型的溝通方式漸漸成為主導,便捷的溝通渠道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人們的購物方式也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改變,個性化、智慧化、定制化的商品漸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1文獻綜述
關于數字經濟的概念,最早由美國著名學者Tapscott[1]提出,認為互聯網可以借助信息化和通信化把人類的腦力、體力釋放出來,從而提高生產效率。之后有學者進一步指出,企業需要擁有自己的計算機操作系統,這樣才能提高產業的規模收益[2]。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數字經濟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國內學者對數字經濟進行了界定,數字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在資源錯配、滲透融合等方面具有更大的力量[3-4]。
也有學者研究數字經濟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國外學者Pee[5]發現電子商務企業可以和消費者合作共同開發新產品,且消費者對產品的設計具有正向影響。國內學者研究發現,數字經濟間接促進技術創新[6],且數字經濟具有明顯的空間溢出效應[7]?。進一步研究表明,數字經濟對發明專利的影響最大,對設計專利的影響最小[8],說明數字經濟可以從根本上激發創新[9]。
在數字經濟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方面,現有研究較少。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索洛(Robert?Solow)認為計算機對人類的生產效率沒有影響。然而部分學者對此持否定態度,Mel等[10]運用工具變量法研究發現數字經濟可以提高國家的國民收入。國內學者同樣支持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11],進一步研究得出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存在一定的瓶頸期,并且目前我國大多數省份已經進入該瓶頸期[12]。
梳理以上文獻,學者們對數字經濟的概念和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較為深入,成果比較豐富,但在數字經濟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上研究較少。創新是一國之本,已有學者驗證了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但鮮有學者從技術創新的視角分析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為此,本文以我國省級層面數據為樣本,首先探析技術創新在數字經濟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中介機制;其次運用多種計量模型實證檢驗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
2?研究設計
2.1模型構建
為驗證上述假設,首先分析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構建以下基本模型:
公式(1)中EGi,t為i省份t年份的經濟增長,Digei,t為數字經濟發展水平,a1為數字經濟的影響系數;Xi,t為可能影響經濟增長的一些控制變量,ac為控制變量的影響系數;li為個體固定效應,mt為時間固定效應,eI,t為誤差項。
除了上述直接影響外,為進一步研究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間接影響作用,構建以下模型。具體為:在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線性回歸中a1顯著的基礎上,構建數字經濟對技術創新的線性回歸模型和數字經濟、技術創新二者共同對經濟增長的線性回歸模型,根據q1、g1、g2的顯著性來判斷是否存在中介模型,具體的模型設定如公式(2)和(3)?所示:
2.2變量測度與說明
1.被解釋變量。對于經濟增長的測度,目前學術界大多數學者都是圍繞gdp進行衡定,包括GDP增長率、實際GDP的對數值以及GDP與勞動人數相比來表示經濟增長。本文借鑒學者王穎和周建軍[13]的做法,用各省人均gdp來表示經濟增長水平。
2.核心解釋變量。許憲春和張美慧[14],提煉本質和構成要素,從而對增加值與產出值進行衡量。而彭剛和趙樂新[15]從兩個層面對數字經濟進行測算。本文借鑒李雪等[6]的做法,用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數、信息服務業從業人數、電信業務量和移動電話普及率表示互聯網發展水平,用數字金融數字化程度表示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對以上5個指標用主成分分析法計算從而得到數字經濟綜合指標。
3.中介變量。通常來說,技術創新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目前很多文獻主要從兩個方面對技術創新進行衡定,分別是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中間產品主要包括申請專利和發明專利等,最終產品包括新產品銷售收入、新產品產值。為尋找符合本研究需要的指標,借鑒蔡紹洪等[16]學者的方法,用申請專利授權量來表示技術創新。
4.控制變量。為準確分析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需要對可能影響經濟增長的一些變量加以控制,這樣結果才更可靠。具體如下:外商直接投資(FDI),用外商投資企業實際投資總額來表示;交通基礎設施(Tran):用運輸線路長度每公里里程數來表示;人口密度(Den):用各地區年末人口數與地區面積相比來表示;產業結構升級(Str):用第二、三產業年末的產值相比來表示。
2.3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1—2021年全國31個省份的省級面板數據,對部分省份缺失的數據用線性插值法等統計方法進行補齊。經濟增長的指標來自《中國統計年鑒》;數字經濟的互聯網指標來自各省的統計年鑒,普惠金融指標來自《中國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其他一些變量來自各省的統計年鑒。表1為變量描述性統計。
3實證結果分析
3.1基準回歸結果
表2報告了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基準回歸結果,模型(1)是沒有加入控制變量時,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回歸結果,影響系數為正且比較顯著,模型(2)是在(1)的基礎上引入控制變量的結果,系數依然非常顯著,說明數字經濟可以顯著推動經濟的增長,這和劉達禹[18]學者的結論相一致。在模型(2)中,控制變量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外商直接投資可以直接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需要加大引入外商企業;交通基礎設施的系數值為正且非常顯著,表明一個國家的基礎設施對本國的經濟增長起著重要的作用;人口密度的回歸系數為正且顯著,說明人口密度對經濟增長具有推動作用。人是最活躍的資源,人口越多,帶來的知識和技術越豐富,給國家創造的財富越多。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系數也為正,且比較顯著,表明產業結構也影響著國家的發展,我國應該重視產業結構自身的合理化,逐漸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過渡。
3.2中介模型檢驗
根據前文理論分析的部分,數字經濟主要通過促進技術創新來間接推動經濟增長,為驗證這一假設,本部分將運用中介模型對其進行實證檢驗。模型(1)是先驗證了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之后模型(2)檢驗數字經濟對中介變量技術創新的影響大小,可以看出,數字經濟對技術創新的作用系數為正,且通過1%的顯著性水平,說明數字經濟可以促進技術創新的提高。最后,把數字經濟和技術創新兩個變量一起放到模型(3)中對經濟增長進行回歸,結果顯示,與之前模型相比,雖然數字經濟的回歸系數有所下降,但是這兩個變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都為正且比較顯著,說明數字經濟可以通過促進技術創新來間接推動經濟增長,驗證了假設一。
4結論與啟示
4.1研究結論
本文為響應國家號召和數字經濟對全社會產生的巨大影響這一基本事實,從技術創新的視角,采用2011-2021年全國省級面板數據,在分析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影響機制的基礎上,構建數字經濟指標測度體系,并運用多種計量模型實證檢驗了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和。結論如下:第一,數字經濟可以顯著的推動經濟的增長,目前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第二,通過中介效應模型檢驗發現,數字經濟可以間接促進技術創新來推動經濟的增長,且結論比較顯著;
4.2政策啟示
除了以上得出的研究結論外,本文還得到以下政策啟示:首先,數字經濟可以推動經濟增長。要加大數字技術投資力度,推進5G技術、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核心領域的互聯網搭建平臺,依靠數字技術實現智能升級,壯大數字經濟規模,打造數字技術優勢。其次,數字經濟可以間接促進技術創新來實現經濟增長。要促進互聯網與新型的技術手段相結合,擴大數字技術范圍,引導科技企業加入,促進技術資源與地域資源相融合,突破現有技術瓶頸,提高創新產出,以進入新的技術經濟增長期。最后,根據數字經濟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實施差異化的數字發展戰略。由于每個地區的資源條件不同,制定切實可行的舉措以適應當地的經濟環境,引導數字經濟合理布局,推進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武寵望(1969—?),男,漢族,河北邯鄲人,碩士,研究方向:數字經濟,企業文化;石越(1988—?),女,漢族,河北邯鄲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數字經濟,人力資源;侯榮榮(1996—?)男,漢族,河北邯鄲人,碩士,研究方向:數字經濟,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