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順義區第九中學 張耀鵬
歷史學科是高中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人文學科,高中歷史教師采用適宜的方法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能夠對學生思想品質與人文素養的發展產生正向促進作用。高中歷史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史料元素,合理應用史料開展教學工作能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培養學生的歷史邏輯思維能力與以史為鑒能力,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如何運用史料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本文就相關問題展開探討,旨在為實踐提供參考。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與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高中歷史教師認識到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提高學生思想品質、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重要性,而運用史料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理解觀、歷史批判觀與歷史價值觀,發展學生的歷史文明素養等核心能力,對學生的未來學習與發展都有著重大意義。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當完善自身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史料內容,并依托其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
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上融合史料資源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不僅能夠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歷史課堂的趣味性,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索欲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開闊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運用理性、正向、客觀的批判性思維看待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進而深化對歷史問題的認識與理解,實現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由此可見,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上應用史料是有著正向作用的,教師理應在教學準備階段整合資源,收集多方面的史料,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其實際效用,引導學生積極地探究歷史問題,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歷史問題、解析歷史事件,以此引發學生獨立思考與自主探究,幫助學生養成“避免盲從”的良好習慣。具體來講,如果高中歷史教師將史料視作輔助資料應用到教學過程中,就能培養學生辯證、客觀地看待歷史的意識與能力,在提高學生歷史水平的同時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
部分高中歷史教師沒有做到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較深,仍舊遵循傳統的教學模式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在課堂上將大部分注意力與精力放在拓展學生基礎知識儲備、向學生傳授應試技巧等方面,并未重視結合史料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自然難以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產生全面、深入、客觀的認識,這種情況也會導致學生難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教學目標的落實帶來負面影響。
當前階段,高中歷史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史料內容,高中歷史教師對這些教學素材進行充分挖掘與合理利用能夠切實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貫徹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目標。但是部分高中歷史教師自身的教學研究能力與教學設計水平有限,通常會將教材中的學科理論知識當作主要教學內容,很少對教材中的史料資源加以深入挖掘與合理利用,也很少依托互聯網下載課外學習資源,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學生的歷史學習流于表面,難以在精神層面與思想層面實現發展與進步,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水平與道德修養水平。
當前階段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高中歷史教師認識到了在課堂上結合史料元素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必要性。但是部分高中歷史教師沒有跟隨時代發展腳步創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仍舊遵循傳統的教學理念,開展“填鴨式教學”,認為自己只要做好知識講解工作就能實現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歷史課堂氛圍枯燥沉悶,消磨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索欲望,甚至可能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抵觸心理。
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上依托史料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時,需要通過適宜的手段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形成情感上的認知與獨特的情感體會,以此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產生獨特的看法。具體來講,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應當做到“以學生為本”,保證學生的學習體驗與情感體驗,在教學設計階段為學生設置豐富的活動,將史料教學合理地融入課堂教學中。
高中歷史是一門人文性特征較為明顯的學科,因此,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時應當遵循人文性原則,尊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運用適宜的語言對學生的思想加以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索欲望。在這一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師需要規范自身言行舉止,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為學生做好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讓學生逐漸認識到結合史料進行歷史學習的重要性。
高中歷史教師應跟隨時代發展腳步完善自身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通過自主研究學習深化自身對史料的認識與理解,提高自身教學研究能力與教學設計水平,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史料元素,并在這一過程中準確把握教育教學工作與史料的契合點,以順利實現相應的教學目標。高中歷史教師可以主動參加進修培訓活動與教學研討會,以吸收來自其他優秀教師的先進教學經驗、學習其科學的教學手段。除此之外,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在征得其他優秀歷史教師的同意后旁聽其課程,詳細觀察其是如何深入挖掘并合理運用教材史料的,以積累教學經驗,為后續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一課為例,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之前,需要通過自主探究深入挖掘教材內容,之后著手挖掘教材內容中的史料,必要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搜集擴展資料,以保證教學素材的完整性與實效性。在歷史課堂上,教師需要依托教材中的史料信息與搜集到的擴展信息做好講解工作,引導學生認識到“在所有意圖挽救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中,中國共產黨是與以往任何黨派存在本質區別的特殊存在”,以此幫助學生樹立“共產黨對近代中國的認識是最為深刻、透徹的,只有共產黨才能于危難之際挽救中華民族,為中國人民帶來希望與光明”這一認識,深化學生對我黨光榮歷史的理解,引導學生對我黨的信念、理想、奮斗目標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進而強化學生對黨、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覺悟與道德修養水平。
近年來,我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不同種類的信息技術與相應的設備設施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中,對教育事業來講亦是如此,計算機、投影儀、多功能白板等多媒體教學設備已經在各地的中學實現了基本普及。歷史教材中多為文字資料與圖片資料,學生通常難以在閱讀和理解教材內容的過程中直接感受到歷史人物的精神與歷史事件的內核,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可以依托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構建適宜的學習情境,將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學科知識融入生動形象的情境中,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學習體驗,幫助學生快速集中注意力進入學習狀態,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引導學生在更加適宜的學習環境中對學科文化知識產生更深層次的認識。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一課為例,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在教學準備階段下載好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紀錄片片段與其他影像資料,在課堂上依托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播放這些素材,將我國近年來的發展狀況與滄桑巨變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親眼見證我國人民群眾克服重重阻礙、憑借勤勞的雙手與堅毅的精神創造美好家園與生活的情景,以此在課堂上構建適合德育的氛圍,為后續相關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與其他學科相比,高中歷史這一學科內蘊含著更加豐富的人物史料,這些歷史人物史料亦是歷史學科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歷史人物是“德行”的重要體現,是教師開展德育的最佳素材。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可以依托歷史人物開展教育教學工作,通過對歷史人物所處歷史背景的講述,深化學生對歷史文化內容的認識與理解,通過對歷史人物事跡的講述,體現德育內容的具體性與生動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合理選擇教學手段與教學模式,為學生預留充足的思考時間,引導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實現精神境界層面的成長與進步。
以“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一課為例,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在教學準備階段收集并下載老子、孔子、商鞅等古代先賢的思想主張與個人事跡,并在課堂上依托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展示這些資料,采用適宜的講解方法,引導學生認識到古代先賢的智慧所在,以及古代先賢對我國歷史發展產生的重要影響,以此激發學生對古代先賢的崇敬之情,進而引導學生樹立“向古代先賢學習,提高自身思想境界”這一良好的意識。
實物史料是最能為學生帶來感官沖擊與情感沖擊的內容,但是在校內歷史課堂上,由于受諸多因素的限制,高中歷史教師難以向學生展示實物史料。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在征得校方與學生家長同意的前提下,利用周末或節假日組織學生到當地博物館、歷史文化館等場所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近距離地觀看實物史料,同時做好講解工作,以此引導學生在觀察實物史料的過程中感悟歷史、理解歷史,貫徹落實德育。
以“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一課為例,本課是高中歷史學科的重要教學內容,但是教材內容中描述的古代發明與發現在現代科技面前難免顯得“稀松平常”,學生很難直觀地感受到在古代的生活條件下進行發明創造、明確新發現是多么困難的事情,也很難通過閱讀教材感覺到新發明、新發現會為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與生產帶來怎樣的改變。針對這一情況,高中歷史教師就可以在征得校方和學生家長同意的前提下,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當地的歷史文化館、博物館等場所進行參觀,帶領學生近距離觀看古代人民的生活用具和生產用具,以及還原的使用場景,以此讓學生對古代人民的生產生活模式產生更深層次的認識。在學生觀察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好講解工作,讓學生認識到古代先賢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發明創造是很困難的事,進而強化學生對古代先賢智慧與創造力的認識與理解,激發學生對古代先賢的敬仰之情,提高學生向其學習的積極性。
高中歷史學科中的內容都是對歷史事件的描述,這些歷史事件發生在距離當今年代較遠的時間點,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難接觸到這些歷史事件所留下的“痕跡”,因此,歷史學科知識的學習對學生來講存在著一定的理解難度。針對這一情況,高中歷史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學研究能力,在現實生活中探尋與歷史學科知識的契合點,將教學工作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以降低歷史學科知識的理解難度,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以“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改革開放前上海、深圳、廈門等城市的實拍照片等史料,之后為學生播放改革開放后的城市風貌相關視頻,通過對比生動形象地展示改革開放后我國重要城市的變化,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必要性與先進性、認識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從而樹立“投身于祖國建設”的良好意識。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師合理運用史料進行教學能夠體現歷史課堂的育人價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學生的后續成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當深刻認識到史料的實際運用價值,創新教學手段,將適宜的史料融入教育教學工作中,以幫助學生形成辯證的歷史觀,提高學生的精神品質,將學生培養成為滿足國家發展需求、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