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第五中學 左 磊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應用大單元教學,需要整合相關主題和知識點,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教學,這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提高綜合素質。而在實施大單元教學時,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關注和發展。因此,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需求,以設計合適的大單元教學內容,使其充分發揮教學優勢,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大單元教學強調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將教材中的知識點按照其內在邏輯關系進行整合與劃分,形成具有邏輯連貫性的大單元。這種設計方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提高學習效果。
大單元教學將教材中的零散知識點進行歸納與整合,針對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困難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這有助于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教學效率,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大單元教學是一種以大單元為基本單位進行教學設計的方法,將其應用于初中美術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的美術基礎和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因此,在大單元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和能力水平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中得到提高。
美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學生需要不斷地進行實踐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提高水平。因此,在初中美術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給予學生充分的實踐機會,鼓勵他們自主創作,幫助他們提高美術技能和藝術鑒賞能力。
1.結合教材要點進行篩選。
大單元教學開始前,教師要確定課題,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篩選。為此,教師可以深挖教材的核心思想和目標,將相關知識點和技能進行整合,系統組織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從而提高審美能力和創造力。
比如,針對湘美版美術八年級上冊《梅竹言志》一課,教師可以將其與《寄情山水》一課組合成一個大單元。首先,確定大單元主題。考慮到兩課的共同點是都涉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因此教師可以將大單元主題定為“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其次,教師可以根據教材要點篩選大單元課題內容。在《梅竹言志》一課中,學生需要學習梅花和竹子的畫法以及如何運用這兩種元素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在《寄情山水》一課中,學生需要學習山水畫的基本技法以及如何運用山水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在大單元課題內容篩選中,教師可以將這兩課的重點內容進行整合,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梅花、竹子和山水畫的畫法,并學會如何運用這些元素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小組合作項目,要求學生選擇一個中國傳統節日或節氣為主題,用梅花、竹子或山水畫的形式來表現這個主題所傳達的情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鞏固在兩課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還能夠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思維。
總之,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應用大單元教學,教師需要結合教材要點進行內容篩選,并設計富有創意的活動,以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2.根據學生興趣豐富內容。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成長的關鍵期,他們思想豐富,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不喜歡循規蹈矩,往往對新奇的事物充滿興趣。因此,教師在設計大單元教學時,要引入一些初中生感興趣的內容,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比如,針對湘美版美術八年級上冊《用畫筆觸摸細節》一課,教師可以聯合《靜物畫有聲》一課,組合成大單元。第一,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例如,在教授《用畫筆觸摸細節》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物品,如學習用品、玩具、衣物等,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到繪畫靈感。同時,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帶來自己喜歡的物品進行靜物畫創作,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繪畫的樂趣。第二,現代科技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授《靜物畫有聲》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關于靜物畫的視頻,讓學生了解靜物畫的歷史、流派和技巧。此外,教師可以利用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資源,讓學生欣賞各種風格的靜物畫作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第三,教師可以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和實踐。例如,在教授《用畫筆觸摸細節》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繪畫心得。同時,教師可以邀請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讓其他同學提出建議,共同提高繪畫水平。這些活動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更加熱愛美術學習。
1.按照興趣分組,促進自主學習。
按照學生興趣分組進行合作學習的意義在于,能夠活躍課堂氛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將興趣相近的學生分為一組,學生可以更好地交流、討論與合作,從而激發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同時,分組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比如,針對湘美版八年級下冊《以形寫神》一課,教師可以將其與《畫故事》一課組合成一個大單元。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分組,如有的學生注重事物細節,有的學生關注事物的整體,那么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兩個小組:注重細節的小組和注重整體的小組。對于前者,教師可以讓他們從細節鑒賞、刻畫美術作品的角度進行學習,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作品中的細節部分,如線條、色彩、形狀等,并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觀察心得,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繪畫實踐,讓他們嘗試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作品中的細節部分;而對于后者,即注重整體的小組,教師可以讓他們從展示畫面的和諧度、呈現故事感的角度進行鑒賞和描摹。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作品中的整體布局、色彩搭配等,并鼓勵他們分享自己對作品整體效果的感受。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繪畫實踐,讓他們嘗試用簡潔明快的線條勾勒出作品的整體輪廓,并通過色彩運用來表現作品的氛圍和情感,以突出人物之間的關系。
這種分組教學的方式可以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和興趣,讓他們在不同的領域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分組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2.按照能力分組,提高學習效果。
按照學生的能力分組,有助于教師因材施教,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將領悟力強和領悟力弱的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并進行針對性教學,從而使學生在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比如,針對湘美版八年級下冊《方寸之間》一課,教師可以將其與《文明之光》一課組合成一個大單元,并根據學生的能力分別教學。對領悟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深入了解印章篆刻藝術的歷史、技法和審美特點;對于領悟力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從簡單的篆刻技法入手,逐步引導他們掌握印章篆刻的基本技能。具體來說,對于前者,教師可以組織一些深入的討論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對印章篆刻藝術的理解和感悟,同時邀請專業人士舉辦講座,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印章篆刻大師的作品和技藝。通過這些活動,領悟力強的學生能夠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創作水平;而對于領悟力弱的小組,教師可以從簡單的篆刻技法入手,如線條描繪、刀法運用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耐心細致地講解每一個步驟,確保學生能夠掌握基本技能。同時,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親手制作自己的印章作品。通過這些活動,領悟力弱的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逐漸提高領悟能力。
總之,按照學生的能力分組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中取得進步。
1.堅持真實性評價,鏈接課程目標。
大單元教學需要以教學評價收尾。而要想讓學生了解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教師必須保證評價的真實性,即鏈接課程目標,在教學的各個階段進行真實性的評價。
比如,針對湘美版八年級下冊《視覺中國的紅屋頂》一課,教師可以聯合《我喜愛的書》一課組成大單元,以下是教師可以在教學的各個階段給予學生的真實性評價描述:
初步評價: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表達他們對“紅屋頂”這一主題的看法,以及打算如何將其表現在畫作中。根據學生的表述,教師可以初步評價學生的審美觀、繪畫技巧和創作思路。這一階段的評價主要是為了了解學生的基礎水平和個性特點,以便更好地指導他們進行后續學習。
過程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實踐操作,并對他們的繪畫表現形式和書籍裝幀設計進行過程性評價,包括評價學生的繪畫技巧、色彩運用、構圖能力以及他們在設計書籍時的創意和審美水平。教師可以在學生創作過程中給予及時反饋和指導,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
結果評價:課程結束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最終作品給予其結果評價,包括評價學生的繪畫表現形式和書籍裝幀設計的整體效果、創意和審美水平等。
綜合性評價:除了以上三個階段的評價之外,教師還可以在單元學習過程中進行綜合性評價,包括評價學生在整個大單元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參與度、創意思維和藝術鑒賞能力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整體表現給予其綜合性評價,并指導他們如何在下一階段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技能。
通過以上幾個階段的真實性評價,學生能夠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在以后的學習中更有方向和目標。同時,學生可以在評價過程中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激發學習動力和創造力,提高藝術素養和審美水平。
2.開展多主體評價,提升自我認知。
多主體評價既包括教師的評價,又包括同學評價和自主評價。這種評價形式能夠讓學生更全面、客觀地了解自己在學習態度等方面的表現,與過程性評價和真實性評價有一定的區別,因為評價主體包括學生自身,有可能導致評價中可能存在主觀因素。但是這樣的評價仍然是有價值的,可以讓學生了解自我,這對他們的自我成長是十分有利的。
比如,針對湘美版八年級上冊《筆墨千秋》一課和《遠古的呼喚》一課組成的大單元,教師可以采取生生互評、自評和師評的方式進行多主體評價。
生生互評:在課程進行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生生互評。例如,在學習中國畫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創作,每組完成一幅作品后,由其他組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創意點、創新能力等方面。通過生生互評,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的作品,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創作水平。
學生自評:課程結束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學生可以從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進行評價。例如,在學習中國畫時,學生可以回顧自己在本單元的學習過程,總結自己在繪畫技巧、審美能力等方面的收獲與不足,從而為今后的學習提供參考。
師評:整個教學過程結束后,教師可以進行總結性評價,即根據學生的作品質量、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方面進行評價。例如,在學習中國畫和遠古壁畫時,教師可以綜合評價學生在這兩方面的掌握程度和創新能力,為他們提供更具體的反饋意見,幫助他們明確今后的學習目標和方向。
在進行多主體評價時,教師需要確保每個學生都有發言權和表達的機會,避免因為主觀偏見影響評價結果;在評價學生的創意點和創新能力時,要注重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困難,給予其更具體的指導和建議,幫助他們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果。
總而言之,大單元教學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在確定課題、因材施教和多元評價三個步驟中,教師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大單元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力和實踐能力,為他們未來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實施大單元教學需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關注與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以實現教育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