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蘭
作為一名在教學一線工作多年的語文教師,筆者發現,許多學生進入中學后感到學習語文力不從心,想取得好成績非常吃力。語文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小升初階段知識學習難度增加,許多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難以適應自主性學習模式,因此做好小升初教學的銜接工作至關重要。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文言文極少,且簡短易懂,小學階段的考評多是基本的字詞句,側重基礎性理解。而在初中階段,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大幅增加,文章內涵更有深度,考評也增加了大量的古漢語知識,如通假字、詞類活用、賓語前置等語法知識,這對于剛升入中學的學生來說增加了難度。初中階段的考評內容除了字詞釋義,也關注語文思維及人文情懷,學生僅靠機械記憶已難以適應教學內容上的轉變。
小學教材中的文本以記敘文為主,大多是形象直觀、文質兼美的短文,或是語句優美的寫景,或是想象豐富的童話,或是脈絡清晰的敘事。學生閱讀和寫作的思維習慣大多比較直觀,小練筆也多是寫生活中所見之景物、日常所遇之人物。到了初中階段學生會接觸到議論文、散文等多種文體,特別是散文閱讀,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點,再加上很多作家在寫作時會融入自己的情感,還有些名篇有特定的時代背景,這都增加了閱讀理解的難度,很多學生看不懂題目的問題導向,理解不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導致閱讀理解成為中學語文考試中的失分大項。小學階段的直觀思維已難以滿足高層次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需求。
在課程改革的大環境影響下,小學語文課堂逐漸落實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但由于學生年齡偏小、閱歷偏淺、心理還不成熟,更多的時候是通過反復講、反復練、反復背的方式實現對重點知識的學習鞏固,長此以往,易使學生產生依賴性。而到了初中階段,語文學習更側重于分析與理解,注重培養發散思維,注重感悟作者情感,其中科學性強的說明文和邏輯性強的議論文對思維的深度要求更高。教師在課堂上作為引導者,把更多的閱讀思考機會留給了學生,教師更關注學生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但是不少學生不能擺脫對教師的依賴,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因而很難提高學習效率,也極易產生挫敗感。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對學生的學習起著診斷、調控、激勵、導向的作用,能夠讓學生依據評價內容及時做出轉變,從而促進學生知識和能力的長進。小學與初中階段的教學評價也存在較大的區別,具體體現在課堂評價、作業評價、檢測評價中,小學階段一般是激勵性的評價,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而初中階段的教學評價比較客觀直接,有時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小升初階段的教學評價中教師要進行適當的轉變,讓學生能更好地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
(1)認真預習,前置學習
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必須要培養學生養成課前認真預習的良好習慣,提升學生的預習能力,以保障在課堂上有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品讀與深層理解,為學生答疑解惑。
例如學習《七律·長征》,可以在課前要求學生結合課本插圖自行預習,研讀全詩,了解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歷史背景,繪制路線圖。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交流平臺,指導學生結合課前收集的長征資料展開討論,在生生交流互動中體會紅軍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2)專注傾聽,準確速記
課堂是學習的主陣地,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獲得思維的發展。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跟上教師的教學思路,是提升學習效率的關鍵。學會圈點批注,準確迅速地做好課堂筆記,認真記下重難點,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提高學習效率,也為后續中學階段的學習夯實基礎。
例如教學《宿建德江》,教師在介紹詩人的創作背景時,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夕陽西下一葉小舟停泊在空曠的江邊的畫面,并在課本上找出描寫此畫面的詩句。可以播放名家朗誦音頻,要求學生畫出節奏、韻腳等。在講解“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時,可以讓學生結合詩句描繪的畫面感受空曠、孤寂的原野之境,順勢引導學生思考“新愁”是什么?(是思鄉之情?是對前途的擔憂?)舊愁又指的是什么?(是科舉之失?是懷才不遇的苦悶?)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準確做好筆記。
(1)勤于閱讀,樂于背誦
每日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要學好語文必須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來增加知識儲備。為了使學生的閱讀有所收獲,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每天擠出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并制作閱讀記錄卡。學生在文字中徜徉,沉浸在作者描寫的意境中,閱讀就成了一種享受,一種精神的洗禮。
教師可以在小學高年級給學生推薦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文言文,如《論語》《世說新語》《淮南子》《韓非子》等,讓學生在閱讀中培養語感,積累語言。當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時,出口成誦就很自然了,學生也能更好地適應中學階段更多篇目的文言文閱讀。
(2)嚴于書寫,見于速度
在小學低年級,教師往往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坐姿、握筆姿勢、筆畫規則等,但到了六年級,學生作業量增多,漢字書寫量增加,教師更應注重對學生的書寫訓練,尤其要訓練學生將字體寫得工整美觀,提高書寫速度。要求學生書寫做到三個不——不亂畫、不涂改、不潦草,做到“又好又快”,以適應初中階段大量書寫的要求。
例如教學《伯牙鼓琴》一課,在課后拓展環節教師可以針對“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讓學生發揮想象,及時練筆,并進行展示交流,要求書寫工整,力求美觀,保持一定的書寫速度。
(1)巧設問題,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
有效提問是高效課堂的靈魂,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究能使學習更加高效。初中語文課堂的問題探究更多,所以在小升初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問題以幫助學生提升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丁香結》這篇文章,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巧妙設計如下問題:“作者在文中寫了丁香花的哪幾個方面?”“通過丁香結,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作者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通過問題給學生指明探究的方向,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為其初中階段的學習奠定基礎。
(2)拓展教材,提升學生的品悟能力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難度適宜的美文,很多作品是同一作家在不同時期創作的,比如小學教材中的《丁香結》和中學教材中的《紫藤蘿瀑布》,作者都是宗璞,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比較閱讀。《丁香結》通過對丁香花的描寫、對丁香結的感悟,表現了作者豁達、坦然的人生態度。《紫藤蘿瀑布》則由紫藤蘿花的自衰到盛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抒發了作者惜時而行、煥發活力的積極情懷。小學階段大部分學生對挫折、苦痛等情感的理解得不夠深刻,但對比閱讀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學生可以通過文字感受到不同情感內涵的差別。這種拓展閱讀,更容易進行滲透性學習,為學生初中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階段,教師是教學評價的唯一主體,這種單一的教學評價不利于小升初銜接教學的開展,阻礙了學生在自我反思中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向。中學階段,自主學習模式成為主流,自我反思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小學階段的教學評價要逐漸由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反饋,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構建自我評價機制,設計互動評價方法,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評價環境,幫助學生在自我評價、相互評價中完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習作《變形記》,作文命題范圍廣,給足了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所以筆者首先讓學生發揮想象,與同桌交流,談一談自己會變成什么。然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擬定的題目厘清文章思路,列出寫作提綱。接著讓學生將自己的提綱展示出來,先進行同學評價,使學生在相互評價中厘清寫作思路,然后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反思,進而修改完善寫作思路。
綜上所述,小學六年級作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連接點,教師應注重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培養,抓住學生的興趣和心理特點,打破常規,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給予學生行之有效的引導,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平穩順利地過渡到初中階段的學習,更好地適應新的課程學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