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旭
微針強通法是逯儉主任以中醫思維為基礎,將針灸經絡理論、特定穴理論與中醫辨證相結合而建立的理論,經過10余年的研究、整理,不斷充實、完善而成,于2017年先后入選北京市中醫藥適宜技術品牌建設名錄、北京中醫健康養老示范工程適宜技術名錄以及京廊810戰略合作中醫藥適宜技術名錄[1-3]。筆者作為社區基層醫師,平時遇到最多的就是痹證,通過參加第二期中醫健康養老適宜技術之微針強通法的學習,對臨床工作幫助很大。現將微針強通法在腰痹中的臨床應用介紹如下。
痹證是由于人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致使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病證累及腰部即為腰痹。《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由于久坐、勞累、外傷、感受外邪所致的經絡氣血凝滯,經絡不通,不通則痛、不榮則痛,表現為腰痛、腰部肌肉僵硬、酸痛,伴隨腰部活動受限,嚴重者可伴單側下肢放射樣麻木、疼痛[4,5]。逯師認為,腰痹無論是外邪侵襲還是扭挫傷或內傷勞損均可導致腰部一條或多條經脈痹阻不通,不通則痛,不榮則痛。近年來由于生活習慣、工作性質的改變,腰痹的患病率越來越高,越來越年輕化,手術治療范圍、療效有限,大多數患者會選擇保守治療。而針灸屬于中醫傳統療法,療效顯著,逐漸被廣大患者接受[6]。
逯師在治療中強調辨經準確,在經絡感受邪氣時,該經循行線路及經筋循行部位即出現病態反應,經過詢問患者癥狀和仔細查看循經觸按,確定哪一條或幾條經脈受損;其次,謹守病機,依據君臣佐使原則精選穴位;最后針刺手法精準,患者須有酸麻脹痛的針感,以求針入痛止的效果。
2.1 辨經根據《靈樞·經脈》所描述經脈循行,腰痹主要涉及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督脈3條經脈。若腰背部正中疼痛、僵硬、麻木,多是由于督脈經絡感受邪氣從尾骨端上行脊柱內部[7];若腰脊兩側肌肉疼痛、僵硬,則是由于足太陽膀胱經絡感受邪氣,“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腘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側”;若腰外側疼痛,則是由于足少陽膽經感受邪氣,“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依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理論,說明相應部位出現癥狀可尋找對應的經絡進行治療[8]。
2.2 取穴逯師認為微針強通法取穴應遵循中醫傳統配伍原則,即“君臣佐使”。微針強通法是通過針刺該條經脈首尾穴,最大程度振奮和激發該條經脈經氣,以推動氣血運行,從而達到疏通經絡、通絡止痛的作用。故針刺經脈首尾穴屬微針強通法配伍中的君穴,臨床中針刺君穴可達針入痛止之功。足太陽膀胱經取攢竹(代睛明)、至陰,足少陽膽經取瞳子髎、足竅陰,督脈取長強、齦交。臣穴是根據腰痹部位選取本經郄穴、合穴、交會穴等特定穴[1]。如足太陽膀胱經受邪取飛揚,飛揚為本經絡穴,具有舒筋活絡、清熱消腫之功。足少陽膽經受邪取陽陵泉,陽陵泉為本經合穴,同時為筋會。督脈受邪取后溪,后溪為八脈交會穴,通督脈[1,10]。
佐穴取穴是針對病因取穴,佐穴顧名思義即輔佐君、臣穴位,為鞏固療效。若肢體關節、肌肉酸痛,上下左右關節游走不定,以寒痛為多,亦可輕微熱痛,或見惡風寒,舌苔薄白或薄膩,脈多浮或浮緊,則為風痹[11],取風門,有祛風通絡、散寒除濕之功效。風門為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之交會穴。若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甚至關節不可屈伸,遇冷痛甚,得熱則減,痛處多固定,亦可游走,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則為寒痹,取命門,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之功效。若肢體關節疼痛重著、酸楚,或有腫脹,痛有定處,肌膚麻木,手足困重,活動不便,苔白膩,脈濡緩,則為著痹,取委陽,可除濕通絡、祛風散寒。委陽是手少陽三焦經下合穴。若外傷引起腰部伴肢體疼痛,疼痛固定不移,刺痛拒按,局部可見或不見瘀斑,舌紫暗或見瘀點、瘀斑,脈澀,則為瘀證。取委中放血,行氣活血。委中是足太陽膀胱經合穴、下合穴[12]。 使穴取穴是局部取穴,多選用腰夾脊,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僵硬、疼痛,具有活血通絡功效。
2.3 操作手法首尾穴多位于指甲側0.1 mm的手足末端,可最大程度的振奮和激發經氣,淺刺5 mm即可[13]。余穴可根據《針灸學》中對應穴位操作即可,手法不限,以出現酸、麻、脹、痛得氣感即可。逯師在實際操作中先針刺首尾穴,激發經氣運行,再小幅度捻轉,同時囑患者活動疼痛部位,促進經氣運行,再針刺余穴,力求氣至病所。如《針經指南·寒熱補瀉》云:“捻針,使氣下行至病所”[14,15]。
3.1 帶狀皰疹伴后遺神經痛患者,女性,48歲。2019年8月10日因右側腰疼、臀痛伴大腿外側疼痛2個月就診。患者于2個月前右側腰部長出簇狀水皰伴局部嚴重疼痛,就診于皮膚科,診斷:帶狀皰疹。治療后皮損基本恢復,但右側腰疼、臀痛伴右大腿外側疼痛,癥狀反復,日漸加重,納可,眠安,二便調。舌淡,苔白,脈沉細略澀。西醫診斷: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中醫診斷:腰痹、蛇串瘡(氣虛血瘀型)。治則:通絡止痛,益氣活血。取穴:攢竹、至陰、瞳子髎、足竅陰、飛揚、陽陵泉、委中(放血)(上穴均取右側)、腰夾脊。首先針刺攢竹、至陰、瞳子髎、足竅陰,得氣后詢問患者,感受疼痛部位疼痛程度減輕,再針刺余穴,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3次后患者癥狀明顯減輕,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疼痛癥狀消失,治愈。
按語:該患者右側腰疼、臀痛伴右側大腿外側疼痛,提示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經絡受損,故選攢竹、至陰、瞳子髎、足竅陰,強通經絡,因患者經絡受損,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日久則瘀,選飛揚、陽陵泉舒經活絡,委中(放血)行氣活血。委中是足太陽膀胱經合穴、下合穴;陽陵泉為八會穴筋會;飛揚為足太陽膀胱經絡穴;腰夾脊疏通局部氣血。
3.2 腰肌勞損患者,男性,72歲。2023年1月10日因腰疼1個月就診。 清晨癥狀最明顯,活動后可緩解,納可,眠安,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西醫診斷:腰肌勞損;中醫診斷:腰痹 (肝腎虧虛證)。治則:滋補肝腎,通絡祛痛。取穴:齦交、長強、攢竹、至陰、飛揚、后溪、太溪、太沖(上6穴取雙側)、腰夾脊。首先針刺齦交、長強、攢竹、至陰,得氣后詢問患者,感受疼痛部位疼痛程度減輕,再針刺余穴,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1次后患者癥狀減輕,治療1個療程后,治愈。
按語:該患者腰疼以中間及兩側肌肉疼痛為主,提示: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經絡痹阻,故選齦交、長強、攢竹、至陰,強通經絡,患者因外傷經脈痹阻,故針刺飛揚舒筋活絡;后溪為手太陽小腸經輸穴、八脈交會穴通督脈;太沖為足厥陰肝經輸穴,肝之原穴,平肝息風,疏肝養血;太溪為足少陰腎經輸穴、腎之原穴,滋陰益腎、溫腎培元;腰夾脊疏通局部氣血。
3.3 腰椎間盤突出伴坐骨神經痛患者,男性,64歲。2023年2月14日因腰疼伴雙下肢疼痛2個月余就診。以腰及腰骶部疼痛為主,伴雙腿后外側、腳掌及腳面外側游走樣疼痛。曾于2023年1月11日查腰椎核磁共振示:腰2-骶1椎間盤膨出,伴腰3-腰4、腰5-骶1椎間盤突出。疼痛影響睡眠,納可,二便調。舌暗紅苔白,脈滑數略浮。西醫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診斷:腰痹,行痹;治則:祛風通絡止痛。取穴:瞳子髎、足竅陰、攢竹、至陰、陽陵泉、飛揚、命門、上髎、次髎、委中(放血)、腰夾脊(上穴均取雙側)。首先針刺瞳子髎、足竅陰、攢竹、至陰,得氣后詢問患者,感受疼痛部位疼痛程度減輕,再針刺余穴,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5次后患者癥狀減輕,但仍有足背麻木癥狀。前方案基礎上加昆侖治療5次,治愈。
按語:疼痛部位涉及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循行,故選瞳子髎、足竅陰、攢竹、至陰強通經絡;針刺陽陵泉、飛揚舒經活絡;委中(放血)行氣活血。患者以游走性疼痛為特點,屬風邪特性,故選風門,該穴乃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交會穴;針刺命門扶正祛邪;腰夾脊、上髎、次髎疏通局部氣血緩解局部癥狀。足背乃足太陽膀胱經循行部位,故選膀胱經經穴昆侖,協作局部疏通。
微針強通法以“經絡所過,主治所及”“同時針刺經脈的首穴和尾穴,可以使這條經脈首尾呼應,從而最大程度振奮該條經脈的經氣”為依據,達到疏通經絡,貫通首尾,蕩滌除瘀,祛風散寒除濕作用。力求標本兼治,陰陽平衡而愈。診療過程中仔細問診,詳辨經絡,選經準確,辨證明確,配伍合理是治療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