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強
建筑材料的質量關系到工程建設的質量,控制建筑工程材料質量可以為工程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也能為后期施工提供一定保障。施工人員要根據設計要求選擇合適的材料及針對性強的材料檢測技術。通過開展檢測工作,能了解各材料的具體情況,判斷是否符合施工所需。因此,建筑工程要嚴格遵守相關標準,開展專門的材料檢測工作,加強材料質檢,為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設排除材料方面的隱患,保障工程順利進行,實現預期建設目標。
超聲波檢測技術在材料檢測中的應用比較廣泛,其可以快速找到隱患位置,技術較為成熟,準確性高、操作便利。在具體檢測工作中,利用超聲波技術對材料內部的質量和整體強度開展檢測工作,可以高效、便捷地獲得詳細的數據信息,從而使相關人員認識到材料中的各類問題[1]。
探地雷達檢測技術是通過發射天線將高頻電磁波轉為脈沖波深入材料內部,從而獲取材料內部各項數據信息的技術。雷達脈沖波進入材料內部后,觸碰到電解質實現反射,由相應儀器進行接收,通過分析接收到的無線信號,能判斷材料內部結構的具體情況,及時發現損傷問題,獲得損傷參數。
利用紅外成像檢測技術可以快速檢測施工材料的損傷情況,快速定位材料區域的損傷位置,并顯示出細致的材料圖像,通過對圖像進行分析,提供相應方案。在材料管理和后續施工質檢工作中,該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此外,在具體應用中,需要設置好各項參數,獲得詳細的圖像信息后開展綜合分析。此項技術的應用,便于技術人員了解材料內部情況,然后與外觀檢查結合應用開展全面的質檢工作,可以及時發現質量問題,保障材料的整體質量。
施工材料在整個項目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施工質量存在直接關聯。如果材料質量不達標,就無法確保整體施工質量符合工程要求,還會埋下安全隱患,影響建筑的后續使用,嚴重的還會引發安全事故,造成巨大損失。因此,應用材料檢測技術加強質檢工作,提高檢測精度,能幫助施工人員掌握施工材料的具體信息,確保各項材料符合工程建設標準和要求,從而將其有序投入各施工環節,提高施工整體質量。
建筑工程的材料在整個工程成本支出中的占比較大,因此科學控制材料成本,能有效實現成本控制的總目標。近年來,隨著建筑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材料領域推出了越來越多成本低、性能好、環保型的新型材料。這些新型材料不僅能滿足施工建設各項參數的要求,而且能實現環境保護的目標,因此在建筑行業中得到了廣泛重視與推廣應用。通過開展材料檢測工作,工作人員可以了解各項材料的優缺點,并通過對比分析選擇一些新型材料取代傳統材料,從而實現科學控制成本的目的,并推動新材料的使用[2]。在材料檢測的推動下,材料領域能形成良性競爭,不斷創新,為建筑行業提供各種性能優良、價格合適的材料,同時能有效控制工程在材料方面的成本投入,實現工程建設質量目標。
建筑工程中開展材料檢測工作的過程中,必須配備專業的儀器設備,規范材料取樣工作,然后開展實驗室檢測,這樣才能獲得更加精確的數據信息,為判斷材料性能提供重要依據。但目前,很多建筑企業和施工單位的試驗檢測并不規范,主要體現在儀器設備方面。一些儀器設備過于老舊,性能較差,檢測精度也有所下降,獲得的數據存在較大誤差。這主要是由于很多建筑單位對試驗檢測環節重視不足,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再加上對檢測設備的日常養護不到位,影響檢測設備的正常使用,從而影響檢測工作的順利推進。
要想提升建筑材料檢測工作的質量和規范性,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尤為必要。但是在具體實踐中,材料檢測工作方面的管理機制并不全面:第1,管理制度不完善,內容存在一定漏洞,且在具體檢測過程中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導致建筑材料檢測監督流于形式[3]。第2,缺乏協調機制。各環節的溝通交流不到位,導致材料交接不及時、相關資料收集不到位、對材料的審核不夠全面等,從而影響最終的質量判斷。
在材料檢測工作中,取樣是關鍵步驟,取樣質量直接影響最終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因此,對樣品提出了較高要求。目前,一些商家為了獲得供應機會,會直接送檢合格材料,但在后續供貨中難以保證質量,每一批次中都會出現以次充好的現象。此外,在檢測工作中,工作人員應根據不同種類的建筑材料使用不同的檢測方法和檢測標準,不能依靠統一標準進行取樣和檢測。然而,在具體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疏漏,取樣過程不正確,一些樣品并不達標,無法實現對施工材料質量的全面判斷,影響后續工程的順利推進。
開展材料檢測工作,對檢測設備、檢測人員、檢測環境等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其中任何方面存在問題,都會影響實驗室的最終檢測質量:第1,有些建設單位的實驗室缺乏專業檢測人才的支持,檢測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檢測過程缺乏規范性和科學性,影響結果的準確性。第2,實驗室的檢測環境(如溫度和濕度)控制不到位,從而影響檢測結果[4]。
水泥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且用量很大,其質量關乎整體施工質量。因此,做好水泥檢測工作尤為重要。技術人員應在水泥進場前對其開展檢測工作,主要檢查水泥品種、級別、穩定性、強度等,確保其各項參數符合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后,才能進入現場施工。
在檢測工作中,要嚴格按照我國關于水泥的檢測標準分析評判水泥質量:第1,進行外觀檢查,查看是否存在袋裝水泥外包裝、散裝水泥運輸車罐體破損的情況。如果沒有破損,由監理人員對水泥進行取樣,送入檢測機構開展檢驗,獲得水泥的各項參數,并與檢測標準中的指標對比分析。第2,檢查水泥材料的出廠日期,如果出廠時間超過3 個月,要重點檢查使用性能[5]。第3,檢查抗壓強度。在檢查抗壓強度時,如果發現水泥出廠日期已經超過3 個月,則需要復查,確保符合要求才能進場使用。在具體檢測過程中,應采用抽樣檢測的方式。在進行抽樣檢測時,要選取大于20 個部位的取樣點,做好取樣控制工作,提高水泥試驗檢測的整體質量。
鋼筋性能對整個工程的建設質量十分重要,因此要嚴格把控鋼筋檢測工作的質量,獲得詳細準確的檢測數據:第1,開展檢測前,要檢查鋼筋材料的各項報告和合格證,進行內容復核。第2,檢測時,隨機選擇5 根材料,截取500 mm 以上的樣品,開展重量偏差檢測工作。第3,隨機選取2 根鋼筋,截取相應長度,開展拉伸檢測試驗。彎曲檢測與拉伸檢測操作流程是一樣的,在檢測時選擇中間段作為檢測材料。在檢測工作中,使用體外預應力的方式,對鋼筋材料施加外力,檢測鋼筋材料的應變能力、疲勞壽命和裂紋情況[6]。需要注意,該方法只是模擬受力環境,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差異。第4,確保取樣時鋼筋是直的,避免影響鋼筋的試驗結果。所有批次的鋼筋要大小相同、品牌相同,每批次不能超過50 t。需要注意,在檢測工作中要做好倉儲、運輸、裝卸等各環節的保護工作,確保產品完好。第5,在施工過程中開展鋼筋材料焊接質量檢測。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電阻點焊法、電弧焊法等。工作人員應根據不同的焊接方式,選擇不同的檢驗方法。
開展砂石檢測工作時,要利用堆料取樣的方法進行取樣,確保取樣的均勻性和隨機性。然后,清除表層砂石,在不同位置取相等的16 份石子樣品和8 份砂樣品,將其混合得到新的樣品。如果質檢不合格,需要增加取樣的倍數開展二次檢測。此外,也可以采用人工四分法縮分,即將樣品置于平板上,在潮濕狀態下拌和均勻,并堆成厚度約為20 mm 的“圓餅”狀,然后沿互相垂直的兩條直徑把“圓餅”分成大致相等的4 份,取其對角的兩份重新拌勻,再堆成“圓餅”狀。重復以上操作,將樣品縮分為可以用于試驗檢測的數量。在檢測過程中,要加強每個環節的質量控制,使結果更加精準。
在墻體材料檢測工作中,要確保其外形結構和尺寸強度符合設計要求。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建筑工程墻體材料的使用,墻體材料的要求和標準也越來越詳細和完善。例如,墻體材料要有良好的隔熱、隔音、防水性能,同時還要具備安全和環保的特點。目前,我國建筑工程中主要使用的墻體材料有砌塊、板材及磚塊等,還有一些新型材料,如蒸壓石灰砂塊。開展墻體材料檢測時,要先進行外觀檢查,檢查這些材料的外部是否有破損情況,然后開展強度、硬度等檢測,確保其滿足施工要求。
混凝土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其質量關系到工程主體結構的質量。混凝土一般是在混凝土攪拌站進行檢測,選擇科學的配比進行拌和,然后運輸到施工現場。在檢測過程中,檢測人員要按照批次制備混凝土樣本,確保混凝土沒有麻面、蜂窩以及浮漿等質量問題。準備好符合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樣本后,可以采用回彈法開展測試工作,在樣本相應區域加入探測傳感器,使其分布均勻,加強對各點位的檢測,獲得精確的數據信息。此外,在確定好測點后,使用回彈儀對探測點進行加壓處理獲得結果,然后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掌握混凝土的質量情況。
為了提高建筑工程材料的檢測質量,彌補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要提高對材料質量檢測的重視,引進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的各項標準,加強質檢工作力度。在相關標準的要求下,制訂科學合理的檢測方案,內容包括機械設備和先進技術的選擇、檢測流程的規范、各崗位的具體職責和監督管理的具體標準,使檢測更加規范科學。
在標準的指引下,相關工作人員加強檢測工作管理,做好取樣工作,將樣品送入專業檢測機構分析性能參數,提高檢測質量。通過加強現場管理,規范檢測流程,可以使檢測工作有序進行,避免漏檢、錯檢,提高檢測的整體質量。
具體為:第1,完善材料質量檢測規章制度,明確材料檢測工作中各部門的具體職責,成立專門的小組,開展材料的對接與檢驗工作。確保小組工作的獨立性,提高檢測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第2,建立數據中心。將各項材料的相關數據和行業標準錄入相關系統中,滿足管理人員的需求。在材料進場前,監理人員要檢查各項報告和材料外觀,并與系統中的相關數據進行對比,初步篩選,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第3,加強動態監管工作。無論是前期取樣還是后期檢測或結果的應用,都需要做好質量監管工作。因此,監理人員要及時介入,掌握檢測信息,避免產生質量問題,同時要做好現場跟進工作。如果發現某些材料存在質量問題,要做好相應記錄,并再次抽查同批次的材料,規避類似問題。
具體為:第1,嚴格落實關于不同材料的不同取樣方法和標準,提高工作人員的重視程度,引導其選取合適樣品送入實驗室。在標準制度的影響下,提升取樣全過程的規范性,提高樣品的質量。第2,開展代表性取樣工作。建筑工程規模大,使用的材料多,如何取樣是一個難題。要想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樣品,需要確定采樣的批次、位置、數量、規格等多項內容,加強全過程管控,避免影響樣本質量。
實驗室內存在諸多因素影響材料檢測工作的開展,如操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檢測儀器的性能和實驗室環境。因此,要加強對實驗室檢測全過程的監督管理,有效控制各類影響因素,確保檢測結果更加精確:第1,選擇與有資質的第三方檢測單位合作,并檢查他們的相關資質,以及目前使用到的各項儀器設備。第2,明確實驗室的各項標準要求,并對整個過程開展監督管理,保障實驗室檢測的科學性和規范化。第3,做好數據記錄工作。在檢測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對整個過程進行嚴格記錄,完善各項資料,同時做好誤差控制工作。第4,分析各種因素對材料檢測的影響,結合材料特性加強控制工作,排除檢測中的各類隱患因素,如控制好檢測時的溫度和濕度,避免對材料性能產生影響,確保實驗室檢測工作順利推進。
在建筑工程中,控制材料質量尤為重要,因此,工程單位應加強對材料質檢工作的重視。在此過程中,要做好材料檢測的規范管理工作,健全管理機制,完善各項標準,并加強對取樣過程的管理,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樣品送入實驗室。同時,要加強實驗室管理,發揮檢測技術優勢,獲得更加科學、精確的數據信息,提高材料檢測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