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悅
摘 要:科技創新在縣域經濟新型工業化發展、農業綠色轉型高效發展中發揮著主力軍和決定性作用。河南省在思想觀念和認識上高度重視縣域科技創新工作,先進縣市示范引領作用凸顯,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持續完善,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有效增強,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載體持續落地生根。為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縣域經濟的科技創新要持續完善體制機制、上下聯動增強動力、提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建設創新研發服務平臺、探索研發投入新模式。
關鍵詞:縣域經濟;科技創新;企業;人才
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單元,是連接鄉村和城市的主要空間和載體。在數字經濟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萍紕撔略诳h域經濟新型工業化發展、農業綠色轉型高效發展中發揮著主力軍和決定性作用。目前,河南省103個縣(市)在縣域經濟成高原的現代化河南建設中砥礪奮進,為加快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添磚加瓦。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梳理當前縣域科技創新取得的新成效、存在的新問題并提出新的發展路徑,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
一、河南縣域科技創新取得的新成效
(一)思想觀念和認識上高度重視
2021年9月舉行的河南省委工作會議把“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放在“十大戰略”之首,創新擺在河南全省發展的邏輯起點。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指出,要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推動中心城市“起高峰”、縣域經濟“成高原”。全省上下都充分認識到,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縣域經濟發展就是創新發展,在縣域經濟的競爭發展中,越是擁有創新的主動,越是能占據發展的主動。在縣域財力有限、難以大幅投入的情況下,創新的財政資金要優先撥付,創新的問題要優先解決,創新的工作要優先推進。
(二)先進縣市示范引領作用凸顯
新鄭、長葛、蘭考、長垣、西峽等5個縣(市)先后成功入選全國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新鄭市加大科技創新支持力度助力產業升級,23項創建指標中15項超額完成、8項增長率超100%,縣域經濟發展質量總體評價連續多年居全省首位。長葛市研發機構和研發活動覆蓋率均高于河南省、許昌市平均水平,成為河南省主板上市企業較多的縣(市)之一。長垣市建設了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中試基地、1個省級產業研究院,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12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140家。西峽縣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5.11%,省級以上研發平臺超50個,科技成果轉化數量、研發投入強度、技術合同成交額、省市重大科技專項和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均居南陽市第一、河南省前列。這些科技創新工作的領頭縣(市)在獲得一系列稱號和榮譽后,科技創新的成果對當地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起到了催化劑和加速器的作用。
(三)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持續完善
近年來,河南省、市、縣三個層面針對已有政策的實施情況,進行及時評估和動態調整,加快實現產業鏈、政策鏈與創新鏈的無縫對接,堅持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同步推進,積極營造有力有效的政策環境,讓政策更好地引導創新、服務創新和促進創新。河南全面建設科技服務綜合體,基本建成覆蓋全省的科技創新綜合服務網絡,省、市、縣三級科技管理部門協同聯動到生產科研一線深挖創新需求,推進各類創新主體解決“真問題”,取得“真成果”,達到“真滿意”。省級層面還在全省范圍內實施了科技特派員制度,2023年度河南省、市、縣各級科技特派員5 000多人,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達143個,以科技特派員制度為抓手,有效整合項目、人才、平臺、服務等科技創新資源,“一個服務團、一個服務隊、一個科技專項、一個科普基地、一個工作站”的“五個一”工程為縣域經濟和鄉村產業振興賦能添智。部分縣(市)探索實施首席科技服務員、首席服務官、重點企業掛牌服務等制度,對企業創新需求、發展意向等把脈問診,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打通了科技創新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還在企業家人才隊伍中開展“月授課、季考察、年大賽”等活動,通過舉辦科技創新政策培訓班等活動來提升縣域企業家隊伍的創新視野、眼界、意識和能力。
(四)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有效增強
強化實施好“設計好政府該干的,幫助好企業難干的,參謀好企業想干的,服務好企業正干的”常態化企業大走訪,實地查看企業需求、技術難點、項目進展,針對企業創新需求,從國家高企認定、省市研發中心認定、科技成果轉化專利水平提升、科技合作對接等方面進行政策宣講。深入實施企業梯次培育工程,實施梯次培育計劃,建立創新企業后備庫,加快補齊發展短板,加速后備企業升級進程,確??h域科技創新工作有序推進。在政府支持下,企業打造產業創新聯合體,并加強與區域外相關產業的聯系,以期構建起供應鏈支撐的創新鏈。促進企業聯合創新和產學研對接,重點企業分別與科研院所簽訂產學研合同,提升企業研發能力。引導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進科技成果市場化。通過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和企業培育工程,全省縣域形成了一批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環??萍?、食品、機械制造等領域的“專精特新”和創新型中小企業。特別是高質量推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的強力實施,縣域內工業企業的科技創新資金投入、人員投入、場地投入、裝備投入都達到了新高度,包括縣域在內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在國內居于前列。
(五)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載體落地
縣域經濟直接對接頂級科技創新資源,引進高端科技創新專家及其團隊,形成縣域內科技創新高地,在省內部分縣(市)收到了良好效果。焦作沁陽市與河南省科學院合作共建河南省科學院(沁陽)科創園,瞄準地方人才、技術、項目需求和院所中試基地、成果轉化兩大關鍵環節,創新提出和實施“政府建硬件、院所出設備、團隊出技術”模式,采用“企業出題、團隊答卷、成果共享”的科研范式,一方面有效破解了縣域“引人難、留人難、企業創新難”問題,另一方面打通了科研院所科技成果項目化、產業化的關鍵環節?!爸袊ㄔO工程防水之鄉”的平輿縣建設了國內首家防水防護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建筑防水防護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助力“平輿防水”技術和品牌達到了新高度。此外,平輿縣還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在平輿當地建立了全國壩道“工程醫院”,利用該平臺匯聚土木、水利、交通等相關行業及學科的國內外高端專家,“工程醫院”已成立了鄭州總院、南方總部、北京總部和72家分院,覆蓋全國23個?。▍^、市),逐步形成跨地區、跨行業、網絡化的工程醫院體系,與知名高校和龍頭企業縣域周邊30家防水企業一起形成超強集聚帶動效應。
二、河南縣域科技創新存在的新問題
縣域內科技創新先天性不足,縣域科技創新基本上是依托制造業的發展而培育壯大起來的,縣域工業發展成為縣域科技創新的生成土壤。鑒于目前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形態和科技創新的新形勢,縣域科技創新還存在以下難題。
(一)研發高端人才比較缺乏
縣域受限于區位交通、經濟實力、生活環境等與科技創新人才多方位需求不匹配的影響,存在著“請不起、引不來、留不住”的問題,致使科技創新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嚴重匱乏。企業內部從事技術研發工作的人數不多,接受科技創新人才的服務多是采取個體感情聯絡、本地高校合作、政府牽線外地高校、行業供應鏈及行業協會的方式獲得,有些企業家本人就是研發帶頭人,名為產品研發實則是生產工藝創新,較少涉及技術創新。部分企業計劃在鄭州建設研發中心以解決縣域“引不來、留不住”的人才引進難題。而依靠與高校院所合作提供的人才支持則由于成本過高、合作效果一般、技術支持頻次過低等原因,作用發揮得并不充分。
(二)研發投入風險較大
縣域內企業創新風險較大,短時間難以見到效益??萍紕撔碌娘L險管理和風險分擔機制缺失,企業難以有效開展高風險、高投入的創新活動。部分企業投入大量研發資金后,未能實現有效的技術突破,再遭遇上游原材料大幅漲價、終端提價困難等情況,經營可能會陷入困境。部分企業希望政府強化財政性資金尤其是風險性資金支持對沖企業化解企業研發風險。同時,縣域科研基礎設施建設較差,尤其是缺乏共性技術、檢測檢驗、成果轉化、儀器設備、中試平臺等科技基礎平臺,造成科技創新鏈條斷裂,難以實施研發創新活動。
(三)知識產權保護相對困難
縣域內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管理和服務能力還需要持續提升,特別是在高價值專利、馳名商標、地理標志等方面。河南省的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城市、試點示范縣(市、區)僅有13個,長垣是全省唯一的全國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縣(區)。創新研發成果容易被競爭對手低成本模仿,尤其是在縣域經濟層面上與鄉土社會傳統觀念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市場經濟意識不強,很容易陷入“辛苦搞研發、為人做嫁衣”的尷尬境地??萍挤帐袌鰠T乏,缺乏在技術交易、專利服務、人才引進、風險投資、技術評估等方面的中介組織或機構,科技服務業與制造業發展不夠匹配。
(四)創新要素支撐不夠充分
企業不僅融資難、融資貴,還存在創新高投入、高風險、回報周期長,創新資金籌措更加困難等問題,多數主要靠企業自籌資金和有限的政府專項科研經費,金融性資本基本沒有??h域內能夠對技術創新進行自主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企業較少,企業現有的創新活動多停留在生產工藝改進層面,生產線上的機器換人、智能化改進也多出于財務成本核算。產學研在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要素上的深度對接不明顯,合作研發更多體現在技術服務、咨詢、指導層面。受縣級層面權限制約,在科技創新政策的支持上難以有較大的政策運作空間。
三、河南縣域科技創新發展的新路徑
(一)持續優化體制機制
河南全省范圍內縣域層面的科技發展管理部門和工業管理部門基本上合二為一,科技管理和服務部門多為縣政府組成部門的一個科室。為更加有效地加強縣域經濟的科技創新工作,要在省級層面統籌、市縣層面有效實施,在編制有限的情況下探索設立縣級層面獨立的科技管理和服務部門,從機構、人員、資金保障等方面強化科技創新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通過支持縣(市)積極申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城市、試點示范縣(市、區)、全國創新型縣(市)等來引領和帶動縣域科技創新。作為農業大省和農業強省,應大力鼓勵和支持市縣申建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引導縣域經濟從傳統的發展路徑依賴中擺脫出來,確立創新發展在縣域經濟中的引領地位,縣域經濟的科技創新要納入全省創新發展的大框架,縣域科技創新相應指標納入國民經濟的統計體系,構建起以創新發展為核心的縣域經濟評價考核體系,縣域科技創新納入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
(二)上下聯動增強動力
加強省、市、縣三級科技創新管理部門的工作銜接,尤其是統籌謀劃各項創新政策在縣域內落地實施。加強部門聯動,以國家產業政策和省、市科技計劃項目指南為導向,結合縣域實際,統籌謀劃,實施一批面向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突出、示范帶動效應強、產業關聯度大的科技項目,爭取得到國家、省、市科技計劃項目資金的扶持。加強專項聯動,加大集成,集中投入,突出抓好一批促進新型工業化的重大科技專項計劃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共同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加強機制聯動,積極探索鼓勵縣域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從省級層面作出有利于創新的制度安排。加強創新環境聯動,注重創新生態環境的營造,在知識產權保護、人才引進、平臺載體、技術服務、體制機制等各方面形成上下聯動、能量互賦的創新格局。
(三)提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縣域工業企業尤其是規模以上企業作為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體,一頭依托科技研發,一頭聯結市場需求,是科技創新活動的前沿力量,在縣域科技創新活動中居于主體和支撐地位。要深入實施創新型企業梯次培育專項行動,完善“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梯次培育機制。實施“千人萬企”科技政策服務行動,完善縣域內高新技術后備企業庫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庫。從省級層面研究設計構建起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機制,把縣域工業企業的研發活動納入全省的產業鏈供應鏈引發的創新鏈。出臺支持建立產業研究院、創新聯盟、產業創新聯合體的政策體系,對縣域經濟工業企業進行“科技創新扶貧”,以實現縣域主要產業、企業研發機構的全覆蓋。
(四)建設研發公共服務平臺
搶抓當前發達地區創新要素外溢的時機,發揮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吸引力,依托中原科技城、中原醫學科學城、中原農谷等“兩城一谷”,在鄭州建設產業創新服務大腦,以“創新”和“服務”為功能底色,以“市場吸引”和“營創環境”為路徑特色,打造基礎研究、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標準信息、成果轉化、創業孵化、展示培訓等一體化的高能級科技創新與服務平臺,成為面向全國、輻射全省的市場化、共享式、開放型、智慧型創新服務載體。開設服務縣域經濟科技研發的功能區,布局公共試驗和儀器設備,打造宜居環境??h域內企業根據需求在此設立研發中心,實現“研發在鄭州、生產在縣域,生活在鄭州、服務在縣域”。實施人才集聚工程,在鄭州打造縣域科技創新服務的人才服務綜合體,縣域企業進行市場化委托研發。
(五)探索研發投入新模式
縣域經濟科技創新的較大約束是研發資金投入渠道單一,主要依靠企業自身投資和政府的獎補資金,縣域企業投入能力有限,政府獎補資金有限。在加大研發投入的前提下,變政府獎補資金為配套資金,按照縣域企業用于某項技術攻關的實際投入資金給予相應比例的配套,企業投入越多,政府配套資金越多,研發成果產業化以后政府配套資金或本金收回,或轉換為股份資金,經過一定年限后在不影響企業發展的情況下適時退出。探索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進入縣域企業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為社會資本進入創新領域尋找出路。國有融資平臺建立風險分擔機制,以解決或對沖研發高風險、回報周期長的難題。
(六)完善相關配套政策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借助報紙、電視、融媒體等多種手段和方式,對縣域內的企業家、消費者以及有關利益方進行宣傳、教育、培訓和輔導,通過典型案例示范,增強知識產權保護觀念,規范生產生活的保護和尊重知識產權的行為,以更好地保護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加強技術轉移機構建設,深化全省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在縣域的全覆蓋,提升覆蓋范圍的廣度、密度和深度,加大對示范轉移機構的支持力度,更好地加快先進和適宜的技術在縣域內與實體經濟有機結合,加快縣域工業的數字化、綠色化、低碳化改造。提升現場的服務功能,滿足縣域科技創新人才的子女教育、醫療保健、休閑娛樂等切身的生活需求,以利于科技創新人才在縣域干事創業。
參考文獻:
[1]韓峰,姜竹青.集聚網絡視角下企業數字化的生產率提升效應研究[J].管理世界,2023(11):54-77.
[2]唐慧潔,羅瑾璉,易明,等.科創企業創新悖論的主動應對機制:基于管理者角色身份建構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3(10):189-205.
[3]吳涵,郭凱明.雙循環視角下要素市場化配置、產業結構轉型與勞動生產率增長[J].經濟研究,2023(9):61-78.
[4]陳強遠,殷賞,程蕓倩,等.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基于中關村科技園周邊新企業進入的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24(1):75-92.
[5]龍小寧,劉靈子,張靖.企業合作研發模式對創新質量的影響:基于中國專利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23(10):174-192.
[6]鄭江淮,師磊.本地化創新能力、區域創新高地與產業地理梯度演化路徑[J].中國工業經濟,2023(5):43-60.
[7]趙晶,孫澤君,程棲云,等.中小企業如何依托“專精特新”發展實現產業鏈補鏈強鏈:基于數碼大方的縱向案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23(7):180-200.
[責任編輯:李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