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萍 毛榮
摘 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農村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著力點。鄉村振興需要發揮法治的基礎保障作用,而公共法律服務構成法治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目前,農村公共法律服務資源發展不均衡、供給不足,公共法律服務方式創新不夠。可利用數字技術優化公共法律服務資源配置,提升公共法律服務供給能力,創新公共法律服務方式,滿足農民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智能精準的公共法律服務需求。
關鍵詞:鄉村振興;數字化;公共法律服務;法治保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農村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著力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建設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以加強法治鄉村建設,從而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數字鄉村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需要探索如何推進數字技術與農村公共法律服務的融合,并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從而使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法律服務。
一、農村公共法律服務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一)鄉村振興需要發揮法治的基礎保障作用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容之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治理有效是基礎,在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社會治理體系中,要確保農村構建和諧有序的社會秩序,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和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鄉村振興,確保鄉村振興邁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構成鄉村振興的核心工作之一。鑒于此,在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和實施中,始終伴隨著對農村法治化建設的強調。從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首次提出“法治鄉村”,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的頒布實施,鄉村振興的制度化建設得以進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農村法治化建設進程的加快,有利于發揮好法治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二)農村公共法律服務是法治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能否實現治理有效是評價法治鄉村建設實效的標準。就參與主體而言,治理架構中村民是必不可少的,要讓村民主動參與到鄉村依法治理的環節中,前提是“送法下鄉”,培養其法治素養,進而滿足村民“迎法下鄉”的基本訴求。而要實現“送法下鄉”和“迎法下鄉”的統一,關鍵在于提高村民對法律服務資源的可獲得性。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法律服務資源多集中于城市,受經濟發展和地理區位的影響,農村法律服務市場化程度不高,村民對公共法律服務資源依賴性較強。因此,加強由政府主導的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構成法治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法治鄉村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主要是通過政府提供的法治宣傳、法律咨詢、法律援助、人民調解等基本公共法律服務,以及律師、公證、司法鑒定、仲裁等多元化專業化公共法律服務,滿足群眾學法和用法的法律服務需求,有效提升公民法治素養。為加強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建設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這對于推進城鄉融合、夯實基層治理、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
二、農村公共法律服務供給面臨的挑戰
(一)公共法律服務資源發展不均衡
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向城市集中,農村較為薄弱。我國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總體建設水平還不高,公共法律服務資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體現在城鄉之間公共法律服務資源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受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政策因素等影響,公共法律服務深入鄉村存在成本較高、交通不便、補貼偏低、效率低下等問題,經濟欠發達和偏遠地區法律服務所需的人財物尤為不足。此外,農村地區存在不同程度的空心化、老齡化現象,在法律顧問開展實地服務等工作時,參加人員多為留守老人,參與積極性依賴于政府提供的生活物資等激勵政策,而外出的青壯年則無法及時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務,造成農村公共法律服務供給有流于形式的趨勢。農村人口流失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法律資源的極大浪費”,同時形成了城鄉公共法律服務資源發展不均衡和公共法律服務資源浪費的矛盾。
(二)公共法律服務資源供給不足
農村公共法律服務供需不平衡。 一方面,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需求逐漸增加。鄉村振興視域下,除傳統的婚姻家庭糾紛、鄰里糾紛和債權債務糾紛化解需求外,由鄉村產業發展所產生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勞務合同糾紛化解需求也逐步增多。個體工商戶、合作社、鄉鎮企業等市場主體的增加,也產生了企業合規審查、融資幫扶、營造良好的法治營商環境等需求。另一方面,農村公共法律服務專業力量不足。部分地區“氣候自然條件較差、經濟不發達、社會發育程度低,使本地法律服務人才‘難留住、外來人員‘難養活、外來人才‘難引進,律師、公證員、司法鑒定人等法律服務人才數量嚴重不足、青黃不接、年齡老化、業務水平較低等問題普遍存在”。為解決農村公共法律服務供需對接面臨的困境,實踐中正積極探索“政府購買與法律服務機構公益服務相結合”的模式,然而也存在地方財政資金不足導致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能力不強,村(居)法律顧問無法從有形覆蓋轉向有效覆蓋的現象。與此同時, 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的模式,可能導致村(居)法律顧問在面對村委會和村民產生糾紛時的角色沖突、角色妥協,以及存在形式主義、行為草率、怕苦畏難、思想被動的角色失范問題。
(三)公共法律服務方式創新不夠
當下正處于全球數字化發展與數字化轉型的重大歷史機遇期,數字化已成為我國新發展階段的新動能。為抓住數字化發展機遇,有效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這也是“數字中國”發展戰略首次寫入黨和國家綱領性文件。農村是整個社會發展、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村的數字化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為此,2019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數字鄉村發展戰略”,將數字鄉村作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方面,加快信息化發展,整體帶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農村公共法律服務質量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指標之一,因而也被納入數字鄉村的發展規劃。但受農村人口老齡化、空心化趨勢影響,部分農村地區在推動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平臺、實體平臺、熱線平臺三大平臺融合發展上進度較慢,數字化與公共法律服務的融合程度有限,在服務方式上創新不足。事實上,在數字化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中,農村已具備提供數字化公共法律服務的物質條件。與此同時,農民的數字素養正快速提升,以線下、面對面為主的傳統公共法律服務模式已不能滿足群眾對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智能精準的公共法律服務需求。
三、數字技術賦能農村公共法律服務的路徑
(一)以數字技術優化農村公共法律服務資源配置
數字技術有助于解決公共法律服務資源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等突出問題,一是推動法律服務資源跨區域調配流動。通過建立公共法律服務數據資源庫,實現不同領域、不同部門之間數據資源的共建共享,縮小區域之間公共法律服務資源發展差距。如,可嘗試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整合高校、法學會、律師協會、律師事務所等機構的法律資源,借助互聯網平臺為法律工作者創造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法律知識為村民提供法律服務的渠道和路徑,形成“政府主導+各部門參與+整合各方資源”的公共法律服務新格局。二是推動優秀公共法律服務資源下沉。加強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法律服務層級銜接,提高城市優質公共法律服務資源的利用率,充分運用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完善公共法律服務資源調配體系,延伸市域公共法律服務網絡觸角,構建覆蓋全業務、全時空的市域公共法律服務網絡,促進城市優質法律服務資源向農村輻射,縮小城鄉之間公共法律服務資源發展差距。
(二)以數字技術提升農村公共法律服務供給能力
以數字技術優化農村公共法律服務供給具有明顯優勢。對于政府而言,數字技術可以有效降低農村公共法律服務的供給成本,借助數字化法律服務平臺的搭建,可以實現多地網絡聯通,資源共享,突破基層政府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局限。一方面要堅持政府主導,深入推進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平臺、實體平臺、 熱線平臺三大平臺融合發展,促進公共法律服務規范化、精準化、智慧化,提升公共法律服務需求在三大平臺和法律服務機構之間的流轉效率;同時,要強化公共法律服務數據匯聚、分析和應用,進一步滿足群眾個性化、多樣化的法律服務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的監督管理。隨著三大平臺建設一體化推進,農村公共法律服務向“智慧法律服務”演進,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平臺為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的監督管理創造了基礎條件,可實現公共法律服務的在線管理、在線反饋、在線監督、在線考核,將服務過程置于陽光下,改事后監督為全過程監督,便于購買主體和承接主體接受社會和服務對象的監督,從而督促購買主體和承接主體自覺履行法律服務責任。
(三)以數字技術創新農村公共法律服務方式
雖然城鄉人口流動已經成為常態,但是從生產要素的角度出發,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在數字經濟模式下能夠被有效整合,由人口流動帶來的公共法律服務缺口可以得到彌合,人口流動不再成為政府公共法律服務供給的制約因素。數字化帶來了人們生產生活、思維理念的轉變,產生了數字化的公共法律服務供給需求。以數字技術創新公共法律服務方式,可從法治宣傳、法律咨詢、法律調解等具體內容入手。比如,在法治宣傳方面,積極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號、視頻號等新媒體,打造線上普法專欄,讓群眾及時獲悉法治動態、了解法律知識、提升法治素養。在法律咨詢方面,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利用村組微信群主動公開法律顧問聯系方式,以便當事人采取圖文、語音、視頻多種方式與專業律師溝通,及時解決問題,提升群眾滿意度。在法律調解方面,創建集在線咨詢、在線評估、在線調解、在線仲裁、在線訴訟功能模塊于一體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節約當事人矛盾糾紛化解成本。在公證方面,融合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手段,搭建數據貫通、智能高效的公證信息化服務網絡,依托鄉鎮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打造遠程視頻服務點,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公證服務。
四、結語
目前,相較中心城市而言,農村地區無論是數字化建設還是公共法律服務供給均相對滯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鄉村與法治鄉村的發展必須同步統籌、同步推進,并思考如何利用數字技術縮小公共法律服務在區域和城鄉之間的差距。農村公共法律服務數字化轉型這一重要領域值得持續關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8,30-31.
[2]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4-10-29(002).
[3]盧桂.建成覆蓋全業務全時空的法律服務網絡[N]. 學習時報,2023-08-09(003).
[4]孫瑞瑞,張欣煜.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創新對策與嵌入路徑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邢臺學院學報,2023,38(2):109-115.
[5]陳寒非.“送法進村”與基層治理能力的法治建構:基于皖西華縣農村法律顧問制度運行實踐的分析[J].甘肅政法大學學報,2022(6):39-52.
[6]蔣興清,黎洋丞.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探索:以四川省樣本看中國式現代化公共法律服務高質量發展[EB/OL].(2024-03-07)[2024-03-10].https://mp.weixin.qq.com/s/crk9vSq686DRpvS_Nro26w.
[7]張緊跟,胡特妮.“角色混亂”:村(居)法律顧問制度的運行困境:以廣東省G市為例[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0(2):162-175.
[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9]黃佳,閆玉.新時代農村公共法律服務供給優化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23(7):151-154.
[責任編輯:李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