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照 陳娛
摘 要:奮斗精神的培育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然之舉,也是農林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從踐行初心強農興農的擔當精神、深入基層扎根鄉土的勞動精神、知行合一力行不怠的實干精神入手厘清農林高校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的時代內涵,聚焦營造良好社會環境、加強奮斗精神教育、深入農村基層一線的3條培育路徑,激發農林高校大學生的奮斗熱情,將其培養為農業強國建設的中堅力量,對于其個人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具有深遠的價值意蘊。
關鍵詞:農林高校大學生;奮斗精神;時代內涵;價值意蘊;培育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新貌。”農林高校大學生實現自己價值的舞臺無比廣闊,奮斗精神的培養是成就新時代農林人的關鍵之舉。站在新的歷史交匯點上,農林高校擔負著培養優秀人才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育農林高校大學生奮斗精神是補足大學生精神之鈣、強化其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保證。
一、農林高校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的時代內涵
奮斗精神是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瑰寶,是推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斷前進發展的內源驅力和關鍵密鑰。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著力培養農林高校大學生的奮斗精神,需要形塑農林高校大學生的擔當精神、勞模精神和實干精神。
(一)踐行初心強農興農的擔當精神
踐行初心、強農興農的擔當精神是農林高校大學生奮斗精神的首要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呼吁廣大青年學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一方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使命任務要求農林學子主動擔當。要把這一愿景目標變為現實,不僅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還需要有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學生隊伍投身其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從而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偉大目標。另一方面,厚植“三農”情懷是農林高校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實踐指南。這種情懷不僅是個人服務農村的責任體現,更是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深入農村、了解農業、關心農民,可以將個人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際,為解決“三農”問題匯聚眾智、獻策建言。在深入破解難題的過程中,農林高校大學生的素質和能力也會有所提升,同時還能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深入基層扎根鄉土的勞動精神
深入基層、扎根鄉土的勞動精神是農林高校大學生奮斗精神的現實之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絕不是憑借吹吹喊喊、滿腔熱忱就能夠完成的,而是需要有一大批扎根鄉土的農林學子精耕細作、踏實肯干才能達到的。這一目標的實現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付出勤勉的奮斗和不懈的努力。農林高校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知識分子和勞動者,肩負著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任,既要深入基層、扎根鄉土,以實際行動奏響新時代勞動者的樂章,又要聚焦農業、走入農村、貼近農民,讓勞動的種子在內心世界落地生根、枝繁葉茂、茁壯成長,從而為真正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藍圖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知行合一力行不怠的實干精神
知行合一、力行不怠的實干精神是農林高校大學生奮斗精神的實踐之基。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一步實際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胡錦濤同志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這些論述強調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和實踐能動性,人民群眾以實踐活動為載體,促進社會的前進和發展,實干精神能鼓勵人們積極參與社會生產和政治實踐,為實現自己的利益和社會的公正而努力奮斗。“實干就是實實在在地做、踏踏實實地干,其中的‘干即哲學上的實踐。”無論是個人的發展,還是國家的繁榮,都離不開實干精神。構建農業強國并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美好愿景,不是空談和等待就能得到的,而是拼搏和實干才能實現的。農林高校大學生要結合所學理論,踏入鄉間地頭、走進農戶庭院,不僅要有滿腔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還要把自身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力,親身感受農村的風土人情,了解農民的真實生活狀態,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農林高校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的價值意蘊
輝煌歷程銘刻著青年奮斗的足跡,偉大事業激勵著青年砥礪前行。奮斗精神是農林高校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支撐,不僅可以錘煉意志品質,還能為其投身“三農”事業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時代價值。
(一)為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精神導向
興國必先興農,農興方能國興。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始終立足中國國情,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是國家發展的重要領域,只有實現了農業農村現代化,才能為國家的現代化提供堅實的基礎和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奮斗精神對于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至關重要,同時也是激勵農林高校大學生積極應對困難、鍥而不舍地拼搏奮進的關鍵要素。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如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農民收入水平不高、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等。農林高校大學生只有具備奮斗精神,才能夠突破阻礙、戰勝困境、攻克難題,從而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同時,這也有利于引導青年學子走進田野,入住農舍,把“向下扎根”和“向上生長”結合起來,將自己的職業發展和農村的廣袤天地聯系起來,以熾熱的情懷和篤定的信念投入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事業中,在鄉村振興這個大舞臺上實現自己的理想,展現自我抱負。
(二)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精神指引
奮斗精神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相輔相成,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也為學生弘揚奮斗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一方面,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宗旨,奮斗精神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農林高校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奮斗精神的培育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助其成長為時代新人的重要舉措,這不僅是個人成長的需要,更是實現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也需要將奮斗精神貫徹其中。新時代的偉大成就離不開黨和人民的齊心協力、苦干實干和不懈奮斗,奮斗精神是一種奮發向前的精神姿態,將其融入學習和生活中,對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起到推動作用。同時,奮斗精神的融入不僅能夠培養出一批有擔當、有情懷、有能力的青年才俊,為國家繁榮昌盛和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還能以生動案例和榜樣力量引導學生擔復興之任、立報國之志、舉振興之旗,使其成長為有道德、有擔當、有作為的人才,以青春之力在接續奮斗中助推鄉村振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三)為牢固樹立堅定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柱
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新時代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青年人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小麥灌漿期”,正確的理想信念在其成長中起到關鍵作用,要切實把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農林高校大學生會面臨各種困難和挑戰,通過艱苦奮斗可以培養堅韌的品格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更好地克服這些難題,對于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至關重要。同時,還要使新時代青年意識到,個人理想與農業夢、中國夢是緊密相連、互相促進的,個人理想不僅僅是追求成功和幸福,更與農業的發展和國家的繁榮息息相關。農林高校大學生不僅要以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己任,將個人理想與農業發展的需求相契合,努力成為農業領域的專業人才;還要以奮斗精神為支撐,樹立遠大志向和抱負,將個人的發展目標與國家發展戰略相統一。不斷攻堅克難、積極進取,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涵,持續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三、農林高校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的路徑研究
培養農林高校大學生的奮斗精神,既是新時代培養好青年的重要要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之舉。廣大農林高校大學生秉持奮斗精神,方能在農業強國的建設中挑大梁,進而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中擔重任。奮斗精神的培育需從社會、家庭、個人三方協同推進。
(一)營造良好社會環境,搭建鄉村引才聚才平臺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能影響個體的思想道德并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鼓勵我們積極參與環境的創造和改善,以塑造有利于個人和社會發展的環境。良好環境的營造可以促進農林高校大學生培養奮斗精神。第一,建立長效輿論引導機制。持續關注農村人才的發展動態,既要通過宣傳相關人才典型的工作成果和社會貢獻,激發更多人投身農村發展的熱情;又要挖掘農村人才的獨特魅力和精神品質,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此外,還要促進城鄉之間的人才流動和互動,不僅可以讓農村人才開闊眼界,學習到新的知識和技能;也可以讓城市人才更好地了解農村發展的現狀和需求,調動其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升宣傳成效。第二,優化引才政策效能。采用提高待遇、提供職業發展前景等方式,幫助農村人才解決實際困難,使其在農村發展中感受到溫暖,產生歸屬感。同時,吸引城市人才到農村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活環境,營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圍,打造完善的人才服務機制;在創業培訓、資金支持、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鼓勵人才在農村創業。第三,開創職業教育新局面。不僅要培養一批通曉農事、心系農村、情系農民的技能型人才,為農村人才培養提供更多支持,還要加強與城市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突出培養相關人才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其留得住、干得好,也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職業教育,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提高教育質量,從而構筑人才集聚生態圈。
(二)加強奮斗精神教育,夯實家風家教基礎環節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同學們的回信中充分肯定同學們走進鄉土中國深處“自找苦吃”的精神,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就應該有這股精氣神”。這封回信如同明燈,照亮了青年們前行的道路;又如號角,激勵著青年們砥礪奮進。既是對奮斗在鄉村振興一線的農林高校大學生的深情鼓舞,也是對其實現人生價值的殷切期許。古語道:“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任憑時代更迭,努力奮斗的青春終將閃閃發光。農林高校大學生就是要不怕難,不怕苦,在艱苦奮斗中“品滋味”“獲甘甜”“嘗樂果”。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港灣,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以身作則,帶頭踐行奮斗精神。第一,傳承優秀農耕文化。農耕文化所倡導的勤勞、誠信、奉獻、和睦等價值觀念和美德,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弘揚這些傳統美德,可以提升孩子的堅韌精神和道德涵養。第二,堅持正面激勵,加強挫折教育。當遇到困難時,要引導孩子去分析原因,冷靜應對,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激發其積極性和創造力,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而不是逃避或抱怨。第三,利用多媒體平臺創新育人方式。借助短視頻的教育引導功能,大力宣揚奮斗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良好的家風。同時,也要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蝕,傳遞正能量和主旋律,引導孩子參與家務勞動、農業勞動,將奮斗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深入農村基層一線,在鄉村振興中發光發熱
農林高校大學生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的“排頭兵”“生力軍”,鄉村振興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路徑。在這一過程中,農林高校大學生作為具有專業優勢的人才儲備,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第一,以耕讀教育為載體,挖掘鄉村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農林高校大學生在弘揚傳統耕讀文化、傳播農業知識和技藝以及保護傳承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這樣做不但能為鄉村文化增添蓬勃生機,又能增進城鄉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第二,立足專業特長,開展教育幫扶。組織義務支教活動,鼓勵同學們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如教育、科技、藝術等,為鄉村學校帶來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潛力,與鄉村學校共同探索適合當地的教育模式和課程體系,推動教育公平,依托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搭建遠程教育平臺,確保農村地區學生也能享受到與城市同齡人相同水平的教育機會,逐步縮小城鄉之間在教育領域的差距。第三,積極參與鄉村治理,進行農業技術推廣。利用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加強與農村基層組織的合作,協同構建完善的綜合性治理體系,提高鄉村治理效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同時,既要參與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還要將所學的農業知識和新技術傳授給農民,助力農業生產效率與質量的提升,賦能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農林高校大學生奮斗精神的培育蘊含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時代價值。不僅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還能使其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個人價值。培育奮斗精神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過程,需要嵌入社會、家庭、個人的教育多元合力,不斷增強農林學子的奮斗意識,引導其真正成長為擔復興之任、立報國之志、舉振興之旗的領軍人才,進而在接續奮斗中為鄉村振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奉獻青春韶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45.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4.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5.
[4]胡錦濤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9.
[5]賀才樂.新時代實干精神的豐富意蘊與踐行路徑[J].人民論壇,2021(24):82-84.
[6]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74.
[7]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01).
[8]邱國良,詹佳.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培養路徑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23(Z1):41-44.
[9]習近平.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 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N].人民日報,2023-05-04(001).
[責任編輯:朱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