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剛
【摘? ?要】表演是課堂上常見的語言實踐活動之一,其落腳點在語用上,不能走過場似的一“演”了之。以一年級上冊《烏鴉喝水》一課為例,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表演烏鴉喝到水的過程,理解語言;將表演和復述結合在一起,內化語言;回顧模仿活動,拓展思維,明晰故事中蘊含的道理。
【關鍵詞】語言實踐活動;表演;語言運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積極倡導設置扎扎實實的語言實踐活動,旨在走出傳統教學模式生硬訓練、煩瑣分析的泥潭,讓學生在“動”的過程中真正“思”起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哪種語言實踐活動,其核心都在于讓學生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精心設置的語言實踐活動應該實現多種教學價值,有效落實教學內容。
表演是常見的語言實踐活動之一。以統編教材一年級上冊《烏鴉喝水》為例,課文描述了烏鴉解決問題的過程:“烏鴉把小石子一顆一顆地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烏鴉就喝著水了。”一位教師課前準備了裝有半瓶水的瓶子和些許小石子,邀請一名學生上臺表演烏鴉喝到水的過程。然而,學生只是空洞地表演,并沒有輸出語言,更沒有與同伴產生思維上的互動。這樣的表演失去了靈魂,需要改進。為此,教師應明晰教學目標,將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落到實處。
一、借助表演,具身體驗,理解語言
語言文字的學習、運用不能脫離語境。一旦它們脫離了語境,不僅理解起來有困難,還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為此,在學生初步理解了文本大意之后開展語言實踐活動,要將語言意蘊轉化成推動學生作出合理、準確決定的源頭,便于學生對關鍵字詞進行深度品味,從而實現精準解讀。
在《烏鴉喝水》一課中,當學生根據語段內容,模仿、再現烏鴉喝到水的過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聚焦語段中的關鍵詞語。
首先,在模仿中辨析。教學“一顆一顆”時,如果教師看到學生一次性抓了兩顆或者一把小石子,就可以借助這一真實的動態生成,組織學生重新細讀語段,根據“一顆一顆”調整動作,順勢理解“一個接著一個”之意,進而拓展這一類詞語在生活中的運用。比如,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題目要一道一道地完成,飯要一口一口地吃……
其次,在模仿中對比。“放”是本課中的生字,在生活中的運用非常廣泛。然而,很多學生對這一動詞的理解停留在表層。基于此,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放石子時的動作,相機追問“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并故意表演“投”“扔”等錯誤動作,為學生的表達提供對比資源。此時,教師可讓學生聯系前文提到的“瓶口小”的特點,并結合教材中烏鴉站立在瓶口的插圖,了解到烏鴉的長喙已經快要伸進瓶子里了,用“扔”和“投”來形容它的行為都不夠準確,只有對準瓶口輕輕“放”才符合當時的情況。由此,學生借助自己的操作實踐,對“放”字有了更加精準而深入的認知。
最后,在模仿中觀察。受自身思維能力的限制,第一學段的學生往往更加關注事情的結局,容易忽略事情的過程。對于語段中的“漸漸”一詞,雖然學生也能大體知曉是速度慢的意思,但如果缺乏真實可感的操作,他們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標簽化的定義中。教師可以借助學生的表演,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每投入一顆石子后水位的變化,通過具體明確的水位感受“漸漸升高”的過程,活化對“漸漸”一詞的理解。
將詞語從具體語境中抽離出來,看似將學生的思維進一步聚焦,實則斬斷了語言之根。教師應借助學生模仿的契機,用實實在在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感知語言的豐富內涵,通過場景再現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
二、結合操作,展開復述,內化語言
在組織學生理解了關鍵詞語之后,很多教師都會想到運用復述的方式,驅動學生對語段內容進行準確的解讀與吸收。誠然,這是一項極具思維含量的語言輸出任務,體現了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這一環節的教學若以語言實踐活動為外衣,則能錦上添花。
比如,在教學烏鴉喝水的語段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邊操作,一邊復述,將動作模仿和語言表達巧妙融通。由于這個語段的篇幅不長,加上表演的加持,學生理解和記憶起來并沒有太大的障礙。只要多嘗試、多朗讀,很多學生就能熟讀成誦了。只是如果稍不注意,基于自身操作和理解的復述極有可能會演化成原封不動地背誦,失去借助復述內化語言、統整思維的訓練意義。
針對這種可能性,教師切不可認為學生已經順利達成了復述過程、內化語言的學習目標,就可以心安理得做起“甩手掌柜”,直接轉向下一環節的教學,而要充分發揮課堂主導者的角色,嘗試為學生搭建兩個維度的支架。支架一是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支架二是給整個喝水過程點綴一些細節。比如,烏鴉看到一個裝著水的瓶子和旁邊的小石子后,先把小石子一顆一顆地放進瓶子里,每放一顆石子后,就看到水位升高了一點點。石子越放越多,瓶子里的水位漸漸升高,最后烏鴉終于喝著水了。
如此,學生就不再是機械刻板地還原烏鴉喝到水的方法,而是在兩個支架的支撐下,讓自己的動作與文本中的語言、隱含其中的思維過程有機融合在一起,同時也對課后第二題“說一說烏鴉是用什么辦法喝著水的”作出了有效的回應。
三、立足實踐,拓展思維,明晰道理
語文課程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職責。因此,課文背后往往蘊藏著豐富的育人資源。很多教師習慣運用機械提問的方式逼迫學生從中汲取營養,但遺憾的是這樣做往往事與愿違。教師不妨從課文入手,引導學生借助實踐操作,形成感性經驗,突破思維定式,進而順其自然地洞察文本的豐富內涵。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主要描寫的是烏鴉喝水遇到了障礙,但并沒有就此放棄,而是通過觀察找到方法,最終解決問題,達成了喝水的目的。故事承載著育人資源。教師可以在學生通過實踐形成初步的感性認知之后,與學生一起探討:烏鴉究竟是怎么喝到水的?一方面,引導學生緊扣所關注的語段,通過復述梳理烏鴉的方法,提煉背后的認知經驗;另一方面,讓學生聯系前文中烏鴉的觀察行為,認識到遇到問題不可怕,要學會觀察身邊的資源,并合理利用這些資源,通過思考來解決問題,達成目標。
由于一年級學生的理性思維相對欠缺,如果教師直接設問,學生的思維難以被激活,課程育人就成了一種機械生硬的要求,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只有學生有了實實在在的體驗,這樣的交流與研討才更有針對性,由此也可以看出語言實踐活動的必要性和價值。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小紀鎮宗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