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清明,在中國文化里是一個跨越時空、慎終追遠的日子。“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遙懷故人,長念祖輩,致敬英烈,為哀思,為情懷,都張滿著明朗的家國哲思。
在今年,祭奠英烈成為清明最奪目的一大熱點。在廣西南部邊境崇左市,龍州烈士陵園安葬著2300 多位烈士。龍州縣愛心公益協會志愿者黃彩川說,自己多年參加代祭掃活動,每次都很受觸動。這次帶女兒一起,是希望她也受到精神洗禮,對英烈心懷感恩,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在上海,龍華烈士陵園安葬著1700 多位革命烈士。快遞員王浩第一次走進陵園祭拜先烈,表示感受大為不同:“看到烈士墓,我更加明白眼下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歐陽立安的扮演者吳道猷,現年只有14 歲。“之前,我只知道龍華二十四烈士,但不太了解他們的生平。為了扮演好歐陽立安,我專門到龍華烈士陵園學習這段歷史。”吳道猷說,“歐陽立安‘為人民而死,死而無怨’的感人事跡,激勵著廣大青少年胸懷遠大理想、自覺擔當重任,為祖國和人民貢獻青春、建立功勛。”在南京,超10 萬人前往雨花臺烈士陵園。全國勞動模范、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朱洪斌說:“雨花英烈事跡與精神,一直激勵著我,我們要接力奮斗,告慰英烈,不負時代。”
告慰英烈,首當要致敬英烈甘為家國做死士的精神。“我以我血薦軒轅”,當民族的命運風雨飄搖,英烈們義無反顧、英勇就義,將熱血化作長河,將身骨化作青山,留下一座座英雄的不朽豐碑。梁啟超“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甘愿就死;李大釗毅然決然走上絞架;陳延年被害時擲聲高呼革命者決不跪下;趙一曼直面酷刑而威武不屈;黃繼光在抗美援朝戰場視死如歸;海空飛行員王偉奉命攔截來犯外機,不辱使命;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無畏外軍越線挑釁,勇立危境。
慷慨赴死,舍我其誰,諸等難能數計的英烈,是民族脊梁,是家國之幸。在家國處于危困,他們燃燒生命;在民族處于至暗,他們拼盡氣力力保山河。他們是鐵骨的中華兒女,他們是不朽的戰士,他們,是英雄。因為他們,曾經黯淡的山河才得以生機浩然;因為他們,如今的家國才得以分外妖嬈。
不負時代,更當賡續英烈的家國情懷和英雄精神。2017年12 月13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鄭重指出:“我們緬懷革命先烈,為的是繼承他們的遺志,發揚他們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他們用生命和鮮血開辟的道路上不懈奮斗、永遠奮斗。”在中國革命事業上,英烈們蓽路藍縷、披肝瀝膽,以超人的毅力和膽識取得了偉大勝利;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上,從一窮二白到如今社會的全面繁榮,都離不開人民的堅定信仰。歸攏來看,這種堅定信仰便是英烈精神與賡續。
新時代,新方位,新征程,當中國的發展又跨入到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后,思想上如何引領?這就更加亟待英烈的家國情懷和英雄精神。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正砥礪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正點點星火、匯聚成炬,這就需要每位中華兒女在各自崗位上擼起袖子加油干,做一個無限小我、樂于奉獻的平凡英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處加速演變期,復雜的意識形態帶來新的挑戰,這就需要人民有以國為榮的家國情懷,鉚牢堅如磐石的歸屬意志。
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定是個思想強大的國家。習近平總書記說:“經濟發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國家能夠稱為強大嗎?”承傳英烈精神,紅色基因才可永續,思想才可永不漫漶,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才可從“夢”成真。中國軍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