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敬偉 康巍 張海濤
國防動員潛力調查,是國防動員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對于平時進行國防動員建設的決策,以及應對安全威脅來臨時實現國防潛力向國防實力的有效轉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1]。而基層一線,作為潛力調查工作的底層執行者,是國家動員潛力數據的基礎來源,直接影響著潛力調查工作的整體效益。
《國防動員潛力統計調查規定》中指出:“國防動員潛力統計調查,是指運用多種統計方法,對政治、經濟、科技、社會等領域經過動員能夠轉化為戰爭實力的人力、物力、財力和其他資源狀況,進行數據資料搜集和管理的活動。”現在,我們普遍認為,國防動員潛力統計調查,即國家對可能投入戰爭使用或應對其他安全威脅的資源潛力情況,進行數據資料統計搜集、分析及管理的活動。國防動員潛力調查是國防動員的首要環節、重要基礎性工作,在國防動員中占有重要地位。
國防動員潛力調查既是一個社會行為,也是國防行為。國防動員潛力調查的實施主體,是國家、政府及其相關機構,以及軍隊相關部門機構,任何層級的國防動員潛力調查都是在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授權下,并以國家和各級政府的名義實施的;國防動員潛力調查的客體,是國家可支配、可利用的各類資源的數量、質量及其分布情況,范圍覆蓋了軍事、政治、經濟、科技各個領域,調查統計的對象包括區域內的政府部門、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
缺乏供需對接機制,社會層面不了解部隊需要什么,潛力調查缺乏引領性,無法有針對性地開展,地方職能部門只能根據指標體系,按照自己單方面對各要素的理解,開展統計工作;國防動員委員會下,除國防動員辦公室單獨設立外,其他機構大都以掛靠或賦予相應職能的形式設置,致使潛力調查工作在部門職能中不夠聚焦,各級開展工作的執行力和權威性有所弱化;一些單位缺乏對潛力數據目錄的分析研究,沒有結合地區實際進行細化分解,僅僅發揮了“二傳手”的功能,工作不夠務實具體;一線負責調查工作的人員基本上為兼職,每年下達統計任務時臨時去抓,進入情況慢,精力也很難集中,最后只能應付一下,且由于人事變動較快,工作的延續性大打折扣,新接手的同志上任后,還需要熟悉過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調查質量和效率[2];針對非公企業和涉密行業部門的調查工作經常遇到運營主體為片面維護自身利益,導致上報情況不翔實、數據獲取難度大、調查工作不配合的問題。
現有潛力調查系統為單機平臺,無法與其他信息資源系統互通從而實現數據共享,且其功能簡單,主要是對應動員潛力調查指標體系提供數據錄入功能,沒有深入的數據分析及校核功能,也沒有進一步的輔助決策功能;出于保密考慮,數據采集時主要采用EXCEL 報表人工輸入后刻盤形式上報,有的基層工作人員甚至使用手填方式紙質上報,效率低下;潛力調查普查工作一般每年開展1 次,每次為期約兩個月時間,數據更新周期長,不能體現實時態勢。
有的單位只統計,不進行審查核實,數據結果與實際情況出入較大,有的圖省事,統計沿用以往數據,無法反映潛力的動態變化,甚至有的臆造估算,簡單加減,數據可靠性大大降低;在數據層層上報過程中,由于人工操作比重較高,導致數據錯漏率大大增加;此外,由于宣講指導力度不夠,各級對統計要素中相關指標解釋理解不夠透徹,不能準確反饋需求信息,如有的表格中設計了“動員能力概述”這一要素,許多企業不知應從哪些角度描述,是否需要量化的信息,導致匯總上來的結果五花八門,無法使用。
全方位掌握國防動員潛力狀況,是開展國防動員的基本前提,不僅直接關乎著動員實施的資源調用效益,還影響著平時國家開展戰略儲備、優化資源配置部署等一系列重大決策。因此,各級國防動員機構要從實際出發,堅持問題導向,不斷優化潛力調查工作開展方法。針對當前存在的矛盾問題,筆者從以下4 個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分析上述問題成因,很大程度上是缺乏配套完備的制度體系導致的。由于相關政策法規缺少剛性約束,具體環節缺少指導要求,獎懲措施缺乏可操作性,職能部門依法統計、依法調查的“底氣”不足。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動員法》頒布施行于2010 年,《國防動員潛力統計調查規定》出臺于更早的2007 年,其內容與當前軍地現行體制機制已有一定出入,部分條款的指導性也大大減弱。應按照相互銜接、體系配套的思路,抓好現有國防動員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梳理,加快修訂相關上位法[3]。各級應依據上位法,健全完善本級國防動員潛力調查的政策法規,形成覆蓋調查驗收、審核檢查、評估評比、獎懲通報、保密管理、宣傳培訓等涉及各個環節要素的制度體系,不斷完善“軍隊提需求、國動委搞協調、政府抓落實”的動員工作機制,進一步明確政府和有關部門、軍事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公民在國防動員潛力調查中的職責和義務,有效提升潛力資源轉換效能,讓基層的潛力調查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為新時代國防動員建設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法治保障。
軍事需求是牽引國防動員發展的強勁動力,國防動員潛力調查必須緊盯備戰打仗和應急需求,緊貼地方實際。在進行國防動員潛力調查之前,要明確本地區的軍事需求,從而更好地引領調查工作的開展。建立軍事需求與動員任務對接協調機制,由地方國動委牽頭,省軍區系統、相關部隊、地方有關部門共同參與,通過召開需求論證會、協調會等形式,逐步完善配套保障,健全完善動員需求提報機制、軍地動員協調機制以及動員工作評估機制,做到潛力、需求、任務有機銜接,真正發揮潛力調查工作的最大效益,確保供需雙方精準對接,確保軍事需求落地生效。
科學先進的系統平臺是國防動員潛力調查工作開展的有力抓手。現行平臺使用者局限、功能單一,操作體驗感差、智能化水平低。應站在國家國防動員信息系統總體框架下進行頂層設計,按照既要滿足未來作戰需要又要兼顧國家標準的原則,構建一體化國防動員潛力數據采集系統。首先,應基于網絡條件下使用建設,避免現行系統“信息孤島”的現狀,為實現網絡信息自動抓取和信息互通等功能奠定基礎;其次,系統應采用信息系統集成等技術,實現與地方相關專項業務系統數據互通,豐富采集數據來源,數據內容可以實時更新,減少一線統計人員工作量,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此外,系統應利用地理空間信息技術、數據可視化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開發潛力分析、潛力評估、動員輔助決策等功能,切實提升國防動員潛力調查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4]。
國防動員潛力調查是一項復雜的社會活動,統計調查數據牽涉軍地雙方需求,關系潛力資源安全。各級應以實用、高效為目標,加強對國防動員潛力資源數據的管理。對國防動員潛力調查統計數據,必須按照國家宏觀利益和個人微觀利益并重的原則,重點加強管理人員保密意識,嚴格執行國家和軍隊保密規定,嚴格控制數據傳播范圍,嚴防失泄密問題的發生;區分用戶類型、用戶級別設置訪問權限,系統登錄采取動態密鑰管理,限定數據服務范圍,實現潛力按級掌握;健全數據庫安全防護措施,完善數據加密手段、優化防火墻技術性能和防護策略、實時安全審計與監控、定期備份和恢復數據、配強相關硬件設備,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不斷提升數據安全管理能力與防護能力。中國軍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