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我國從上個世紀80 年代初百萬大裁軍開始后,中央軍委就決定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普遍成立軍隊離退休干部休養所,從組織上保證他們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的落實。
從目前看,軍休工作越來越得到國家的重視,它即是我國的一項特殊的社會保障工作,也是治國強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2021 年新修訂的《軍隊離休退休干部服務管理辦法》實施以來,軍休干部服務管理不斷完善并提升。在現有的國家保障基礎上開展社會化服務,是提升軍休干部服務管理工作質量和水平的一個重要方式。
按照總書記指示要求,軍休機構構建以軍休干部為中心的養老服務體系,以落實軍休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為重點,以實現軍休干部“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為目標,提供優質服務、高效管理、社會化保障,滿足軍休干部基本生活及個性化需求,努力實現軍休干部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軍休干部為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新時代國防事業都作出了重要貢獻,是社會的寶貴財富。我們要更加注重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通過搭建平臺,促進關系,增進友誼,凝聚力量。挖掘老齡人口,特別是軍休干部對社會發展帶來的活力和機遇,發揮老年人言傳身教的作用,更好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和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
軍休機構內部更加注重人員隊伍建設,提升干部隊伍素質;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黨建工作制度、安全生產制度、榮譽療養制度等等,以鞏固服務管理效果;不斷增添硬件設施,重視文化氛圍。在軍休干部養老服務上發揮了重大作用,解決了部分養老服務的社會問題。
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接收任務的持續加重,軍休干部養老服務正面臨著一系列現實難題。最顯著的是服務對象數量迅速攀升,與軍休工作人員比例不對等,醫療康養迫切需求,出現從業人員專業知識儲備短板。實際情況是很多機構現有服務管理人員,觀念陳舊,開發力度不夠,并且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服務管理工作的創新發展。
隨著社會發展,加上軍休干部安置政策不斷地調整,軍休干部的居住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軍休干部居住分散、流動性大成為常態。最直接的影響是日常管理和活動制度落實難以經常化。從政治待遇方面,軍休機構組織的“三會一課”、重大活動邀請、送學上門等活動沒辦法參加;從生活待遇方面,組織集中體檢、住院慰問、生日慰問、節日慰問等活動都不能及時保障完成,對服務管理帶來非常大的反面作用。
軍休干部退休后待遇普遍較高,對養老服務存在較高期望。目前部分軍休機構社會化程度有限,存在服務意識僵化、手段簡單、工作方法陳舊的情況,與軍休干部養老服務需求存在不匹配的情況。軍休機構由于人員、資金、環境等因素的限制,能夠提供的服務種類有限,多數都在固定場所進行。同時還要受到現有服務承載能力、服務器材、服務設置項目、服務人員的限制,僅僅能滿足于部分軍休干部的需求。
要推動軍休工作創新體制機制,找準軍休干部工作與黨建工作的融合點。加強黨建陣地建設,強化思想政治引領,使軍休干部和黨員普遍具有歸屬感和依賴性。
要依托基層社區,才能破解軍休干部年老體弱不能參加集中組織生活的難題。不僅要“眼睛向內”,強化軍休支部引領,更要“眼睛向外”,借助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退役軍人服務站等,拓寬學習路徑,強化紅色陣地建設,做好社會資源整合這篇大文章。
探索擴大服務供給范圍,搭建平臺,吸收養老服務領域相關企業、機構、協會等,并大力宣傳,積極倡導軍休干部融入,提高活動頻率,切實豐富軍休干部業余生活。
聯合市委黨校,積極參加黨課培訓班,同時開發軍休干部紅色資源,雙向互動,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采取“走出去”“領進門”“宣傳好”等形式,助力紅色基因傳承。依托老年大學,利用現有教學場地、資源、師資力量為軍休干部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融入“康養學游”一體化融合發展新模式,助力“銀發經濟”。以“互聯網+”賦能老年教育,使軍休干部能夠及時充分學習優質課程,滿足他們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持續推進線下線上同步開展,做到學習全覆蓋。
積極組建軍休干部宣講團,發揮自身紅色資源優勢,講好黨的故事。攜愛國教育走進學校、社區、企事業機關等單位,通過黨課、老兵故事、回憶錄等形式,打造流動的“紅色課堂”,搭建起新時代弘揚黨的光榮傳統、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的新平臺。鼓勵軍休干部黨員發揮“模范長者”引領示范作用,發揮培訓功能培養講師團,實現老有所教。同時團結凝聚更多年輕人發揮作用、服務社會。
建立志愿服務隊,積極引導軍休干部參與社區組織的各項活動,認領社區服務項目。建立志愿服務驛站,組織開展走訪貧困戶、慰問孤寡老人、關心教育下一代、清潔家園、維護交通秩序等社會服務活動,滿足他們貢獻余熱的同時,實現人生價值,切實增強他們的參與感和榮譽感。
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逐步完善,使得軍休干部對健康的期望大大提升。與地方醫院、社區醫院構建更加優質的醫療待遇尤為必要。協調專設時段無障礙體檢;專設無障礙住院治療;離退休干部病房等等。協調當地醫保機構,簡化辦理更加便利更加快捷的轉診異地就醫手續。
同專業性強的三方機構,簽訂長期合作合同,提供優惠牙科、眼科治療項目,滿足飲食指導、中醫按摩、理療、康復治療等,提升保健效能,提高生活質量。
全面摸排軍休干部檔案,特別是獲得的榮譽,展入榮譽室;通過實地走訪、與軍休干部談心談話,了解他們背后的故事;訪談戰友、部隊領導和身邊親屬等形式,側面挖掘軍休干部身上的故事,撰寫回憶錄、訪談錄,錄制宣傳片,打造愛軍榮軍的氛圍。積極組織“最美退役軍人”“模范退役軍人”“光榮在黨50 年”紀念章、“軍休榜樣”等活動,通過參與彰顯榮譽尊崇的活動,提升軍休干部滿意度,讓軍休干部的獲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軍隊離休退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是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做好軍隊離退休干部接收安置工作,是軍地雙方共同的政治任務,是加強軍隊建設、提升部隊戰斗力的重要舉措,是維護軍隊離退休干部合法權益的需要。軍休安置工作已經進入“隨退隨審、即交即接”階段,還需要政府多部門、社會多方面配合聯動。協調當地住建部門有關解決安置住房政策;咨詢當地醫保部門醫療個人賬戶構成、住院報銷比例;異地就醫政策;家屬隨遷、子女入學等政策規定。協調辦理跨省調整服務管理關系工作,簡化流程,真正從軍休干部需求出發,解決后顧之憂。
推進“開門辦所、融入社會、資源共享、購買服務”軍休服務新模式,積極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軍休服務管理機構為支撐、社會公共資源參與的多元供給、共建共享服務保障新格局,對于提升服務的功能、質量和內生動力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軍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