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爾那爾·塔勒哈提別克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著眼人類未來發展,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中國方案,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當代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與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理論價值和實踐路徑密切關聯?!艾F實的人”這一邏輯起點與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有著深刻的邏輯關系,“現實的人”的生存狀態和勞動方式決定共同體的發展狀態,同時共同體為“現實的人”生產和發展提供條件。這一理論邏輯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現實意義。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如何謀求本國發展和世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這一系列重大問題都能夠從“現實的人”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中尋找答案。
馬克思終其一生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歷程展開探索,探尋對人類歷史發展的真理,馬克思瓦解了一切舊哲學的思辨性,其立足點就是“現實的人”這一核心思想。馬克思“現實的人”思想關注人的現實命運,將人看作特定歷史條件下有生命的、開展物質生產實踐的“現實的人”,由此解答了人類歷史之謎,也為反抗奴役和實現全人類解放指明了美好愿景及現實道路。
馬克思關于人的問題早在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焦慮》中就有了深刻思考,馬克思開始關注“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而在柏林大學就讀時,黑格爾哲學成為他對于哲學理解的開始,促使馬克思探尋人的自由本質。由于青年黑格爾派忽視了人存在于社會中的現實基礎,沒有看到實踐的重要性,因此也就不會理解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中產生的社會關系,就不能科學解釋人的真正本質。后來馬克思在《萊茵報》工作期間,接觸到了復雜的物質利益關系,通過對現實問題的思考,馬克思開始把人放到現實社會中考察,這就為“現實的人”思想的發展提供了前提。1845 年春天,一本以《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為標題的筆記在布魯塞爾誕生,這標志著馬克思已告別舊哲學解釋世界的抽象思辨,開始站在新世界觀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上理解現實的人和世界。他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明確提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試圖通過現實的人來批判費爾巴哈對抽象的人的崇拜。在這篇筆記中,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舊哲學進行了深刻批判,同時承續費爾巴哈哲學中唯物主義的積極因素,將其唯心的社會歷史觀改造為唯物主義史觀,將“抽象的人”理解為“現實的人”,以實踐為重要思想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的奧秘所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被譽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奠基之作”,馬克思通過探析物質生產實踐下的“現實的人”,首次對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進行全面闡述,對共產主義和無產階級的革命理論進行了科學論證。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將人的本質與社會生產活動聯系在一起,指出“現實的人”表現出的個人狀態由其現實生活決定。在歷史起點問題上,馬克思確認了“現實的人”是創造歷史的絕對前提,指出認為人創造歷史的必要因素是“能夠生活”,即能夠生產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物質資料,并在“新的需要”的驅動下進行新的歷史活動。馬克思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虛幻共同體的統治,“現實的人”的勞動異化造成與共同體矛盾關系,而馬克思指出實現“現實的人”與共同體真正統一,構建一個“真正共同體”要從“現實的人”這一邏輯起點出發。
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理論內涵圍繞著馬克思對人的理解展開,隨著“現實的人”的本質內容的展開,“現實的人”與共同體理論邏輯也得到闡釋。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中論證了“現實的人”的本質特征,這與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發展脈絡緊密聯系。同時馬克思指出了造成“現實的人”與共同體的對立的根本原因,只有從“現實的人”本質出發,才能實現“現實的人”與共同體的統一。
“現實的人”是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人。馬克思明確了一切人類自身得以存在和發展、延續的第一個前提即“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現實的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既是人們創造和發展“真正共同體”的過程,也是不斷發展和完善自身的過程。必須通過物質生產活動來分析“現實的人”與“共同體”的關系,否則無從談起。生產實踐方式的不同使得“現實的人”與共同體之間的關系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現實的人”的物質生產活動的性質發生變化,共同體的性質也隨之變化。
“現實的人”是有著現實性需要的人。馬克思將人的生存性需要視為第一個需要,同時還指出第二個事實:“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有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需要促使人類生產活動不斷地深化和發展。隨著人類物質生產活動的深化與發展,需求不斷變化而漸趨豐富多樣。不僅是物質方面的,還有精神方面。當人類滿足了自身的生存性需要以后,會產生更高層次的發展性需要。而“真正共同體”是面向人類解放,滿足“現實的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為“現實的人”自由全面發展提供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保障的真正共同體。“現實的人”的需要推動著“現實的人”與共同體發生密切聯系,大力發展生產力,是滿足人的最高需要的物質前提。
“現實的人”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的人。馬克思從人的生產生活本身出發,指出“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彪S著新的需求的不斷產生,生產滿足人的生活需要的活動日趨復雜,人當然再不可能孤立、封閉的從事生產活動,人們必然地處在一種相互依賴的狀態之中,進行彼此間的合作互補,從而在這種互動中結成了更加強大的物質與精神力量以適應日益復雜的生產活動的挑戰,這樣“現實的人”,自然地產生了超越家庭關系形式的形成更加豐富的社會關系形式,即馬克思指出的,人們“相互間不是作為純粹的我,而是作為處在生產力和需要的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個人而發生交往的?!蓖瑫r作為人類生產實踐的方式,分工是“現實的人”從物質生產活動出發,以協作的方式同自然界發生關系的過程。“生產力發展所引起的共同體內交往形式的轉變是通過分工和私有制表現出來的?!庇纱丝梢?,分工是“現實的人”之間發生社會關系的現實基礎。馬克思認為,不能脫離社會關系來理解個人與共同體的關系,因為“現實的人”的物質生產活動與需要會產生不同社會關系,人與人的相互活動催生了豐富的社會關系。馬克思指出了“真正共同體”中“現實的人”的社會關系是高度和諧,能夠促進和實現個人與共同體共同全面發展的社會關系。
“現實的人”作為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邏輯起點,從根本上闡釋了“現實的人”需要一個怎么樣的共同體,“現實的人”作為真正共同體的根本力量,如何建構一個“真正的共同體”。所以馬克思共同體思想要從“現實的人”出發,“現實的人”的生存與發展始終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價值旨趣和最終歸宿。
“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繼承和創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馬克思共同體思想雖然所處的歷史方位不同,但都是對“現實的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思索與探討。從本質上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延續與繼承,兩者在哲學根基、實踐路徑具有高度耦合性。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源泉和實踐路徑依然要從“現實的人”這個邏輯起點出發,只有在關注和解決“現實的人”的生存困境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也要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過程中重視共同體對現實的人的影響,現實的人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二者是構建過程中上互相成就。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 “現實的人”指人類整體,指世界各國人民,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人類命運與共”為核心價值,堅持以“現實的人”為根基的人類立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立場。人類命運共同體之所以能夠在世界各國和地區良好發展,根本原因在于人類命運共同體能夠造福于世界各國人民?!艾F實的人”始終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歸宿和力量源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安全五個方面,全面回答了“現實的人”生存需要和發展需要,以改變世界各國人民生存狀況為落腳點,開創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歷史。
在經濟方面,實現“現實的人”與共同體的統一,需要在生產力深入發展、全球深入交流與合作的基本條件下,關注人類的共同生存境遇與前途命運,不斷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擴大各國的經濟合作。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固然需要經濟穩定發展,同時在不同國家實力差異和核心利益的沖突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一方面,中國“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愿意為世界各國共同進步和發展提供機遇。另一方面,中國積極營造開放透明的世界經濟市場,堅持把經濟全球化作為國家與國家共同繁榮的基礎紐帶。馬克思也說過,人們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現實的人”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其個人利益間或整體利益存在矛盾與沖突。因此,需要把“現實的人”與共同體的雙方的利益相結合。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尋求最大的利益公約數。
在文化方面,實現“現實的人”與共同體的統一,就是加強不同文明間的交流。“現實的人”具有精神文化的需求。世界各國基于不同的國情和文化傳統,選擇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同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依然需要跨越巨大的國家戰略思維和文化價值觀鴻溝。世界各國基于不同的思維邏輯會作出不同的戰略判斷,而戰略判斷是一國制定國家戰略的基本依據。這構成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巨大障礙。然而,“現實的人”為這一鴻溝提供了思路。首先,價值觀的產生離不開人對世界的認識和改造,因此價值觀必然要以“現實的人”為核心。 “現實的人”不僅是有精神需要的人,還是有情感的人?;诓煌瑖液偷貐^的思維方式和精神需求不同,因此需要向世界各國的朋友敞開懷抱,講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從而消弭中西方之間的思維邏輯和文化價值觀鴻溝,最大程度減少因戰略思維差異導致的溝通錯位。通過事實說服人,用形象打動人,用情感感染人,用道理影響人。要充分考慮國外受眾的文化背景、歷史傳統、風俗習慣,注重中外文化融通,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更多國外受眾所理解、認同并形成情感共鳴。
在政治方面,實現“現實的人”與共同體的統一,就要維護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艾F實的人”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當今世界呈現出經濟政治化與主權國家政治經濟化雙重趨勢發展狀態,其實質是“現實的人”的社會關系不和諧,要滿足“現實的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離不開穩定的政治環境。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加強在國家間發展合作中的共同體意識,在差異中尋求平衡,在平衡中尋求合作?!笆澜缑\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現實的人”的本質內容就是協商尋求彼此之間共識的“最大公約數”。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國人民對政治生活的需求也愈來愈強烈,國家大小、強弱、貧富有別,發展模式和發展程度不同,但作為主權國家,各國主權范圍內的事情只能由本國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來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平等、尊重、共建、共享倡議正是在不斷拓展的社會交往中形成豐富的社會關系,因此各個國家應該平等相待、互商互諒,共同推動世界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在生態方面,實現“現實的人”與共同體的統一就要各國共同維護全球生態環境。人的生存發展以及物質生產活動離不開自然界,人的生存與發展和自然界有著不可分割的系統性關聯。換言之,人在“歷史的自然”中獲取物質材料進行感性勞動,也必然規定了人要保護生態環境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性的義務,人與自然是交互性的雙重關系,人的發展與自然密切相關,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眾所周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就是為了處理人與自然的緊張與惡化關系,從而努力建設一個山清水秀、清潔美麗的世界。
在安全方面,實現“現實的人”與共同體的統一就是建設普遍安全,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體。生命權、健康權是人首要的人權。當前世界和平與地區和平是緊密聯系的,全球性問題深刻說明了和平需要所有社會和國家共同面對,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全人類共識。中國深知世界和平來之不易,積極推動國際難點問題朝和平方向發展,大力投入人力和物力參與全球維護,不斷加強會國際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滿足“現實的人”的生存需要。中國軍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