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楊鎧 馮淑娟
(浙江樹人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5)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第1版。高校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實現這一根本任務就需要嚴格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鞏固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簡稱“思政教育”)的主導地位。高校校友作為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群體,人才密集、發展多元、資源鮮活,是高校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寶貴財富,也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校友是一種特殊的人力資源,是高校重要的發展成果。他們數量眾多,年齡、地域、職業分布廣泛,且對母校有著真摯的感情。校友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學校建設與校友發展的縮影,是學校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對在校生核心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養成、學校文化的內化、學校凝聚力的增強以及校友自身的發展等都具有積極作用。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思路不斷拓寬,育人載體不斷豐富,培養模式日趨完善,教育內容持續優化。具有多種文化特性、蘊含豐富育人價值的校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對高校育人體系的補充和延伸。如何系統加強校友文化建設,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嵌入校友文化的育人模塊,充分發揮校友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積極作用,進而助推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學校與校友事業的互惠共贏,是高校亟待開展的重要課題。
校友是學校的寶貴財富和社會資源,是推動學校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創新載體。以其為主體形成的校友文化具有多種文化特征,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價值,且與高校思政教育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內在關系。總體而言,校友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建設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校友的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程軍等(2017)認為,廣義層面的校友通常是指曾在同一所學校接受過不同層次教育或培訓的多種類別的學生,也包括工作過的教職員工,還包括那些認同學校文化,長期關心、支持學校發展并努力為學校作出積極貢獻的相關個人和群體;狹義層面的校友則是指曾在同一所學校接受過系統教育的學生(2)程軍、李京肽、王舒涵:《美國大學校友文化建設研究及其啟示》,《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第8-19頁。。蓋逸馨等(2020)認為,校友是指曾在學校或研究所接受過學歷教育最終獲得國家承認學歷的人員,也包括曾在該校工作過的教師和行政后勤人員(3)蓋逸馨、邢林艷:《校友資源協同高校“三全育人”發展研究探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年第2期,第121-125頁。。潘懋元等(2020)認為,對母校而言,校友只包含在校學習過的人,并不包括與學校有非學習關系的對象,如教職員工(4)潘懋元、石慧霞:《論大學與校友的互動關系》,《中國高等教育》2020年第9期,第10-12頁。。本文所指的校友采用狹義概念,即在同一所學校接受過系統教育的人群。
對于校友文化的內涵,學者們也給出了各自的理解:郭姝等(2018)認為,校友文化是一所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形成的學校與校友群體之間普遍認同的集體人格、價值取向、道德規范、行為規范、思想情感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的綜合體系(5)郭姝、劉楊雙:《“雙一流”背景下大學校友文化及其培育》,《當代教育科學》2018年第5期,第92-96頁。;呂飄等(2021)指出,校友文化是由大學校園精神文化、大學傳統文化、校友文化素質、校友日常工作生活及校友對母校的感恩情懷等要素構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6)呂飄、戴榮四:《新時期高校校友文化育人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21年第31期,第160-163頁。。以上理解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各自的側重。本文贊同顧建民等(2013)對校友文化的界定,即校友文化是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學校、校友、在校生三者之間,秉承大學精神,共同創造、形成、認同的精神和物質文明的總和,是一種以學緣關系為基礎的共同體文化(7)顧建民、羅志敏:《校友文化及其培育的闡釋框架》,《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8期,第15-22頁。。校友文化是一種積極向上、引領社會發展的先進文化,是傳承大學精神、凝聚校友力量、豐富校園文化、擴大學校影響的重要載體,在助推學校建設、發展與改革等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
校友文化是校友對母校文化、理念、內涵的一種情感認同,是促進學校發展的精神紐帶,包含以下特征。一是社會特征。校友群體分布在世界各地、各行各業,社會文化的多樣性構成了校友文化多元化的社會特征。校友們通過校友文化建立起相互支持和幫助的社會關系,呈現社會認同、社會網絡、社會互助和共同體意識等社會學特征,成為一種從情感共同體到發展共同體的社群生態系統。二是教育特征。母校的教育傳統、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被作為教育淵源與傳承融入校友文化中,成為校友共同的文化基因。校友們在校友活動、資源分享、合作交流中,均受到校友文化的影響。同時,校友文化所蘊含的教育特征能有效助推高校面向在校生的全方位育人工作,進一步優化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工作體系。三是文化特征。校友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價值是在母校的共同體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受到母校文化的影響。他們共同擁有特有的文化記憶、文化理念、文化傳承、文化創新,在相同的文化符號影響下建立起共同的情感聯系,并維護共同體文化價值秩序。這種文化認同能促進校友之間的深入交流與合作,推動學校建設與發展,引導在校生樹立正確的文化理念。四是心理特征。校友文化的形成離不開校友之間的情感聯系,在情感認知和情感行為的影響下,校友們產生一致的認同感、榮譽感和使命感,這是他們身份認同的心理體現。校友間的情感認同能帶來積極的心理效應,激發自我效能和連帶效能,增強校友學習、工作、生活的應對能力。五是經濟特征。校友文化涉及社會聯系和經濟網絡,母校和校友之間通過經濟合作、創新創業、合作培養等途徑尋求共贏發展。母校的品牌價值和社會影響促進校友發展,校友在國家建設中書寫時代答卷,成為母校教育成果的宣傳名片。
校友文化的實質是一種思想觀念、精神共識,含有較多的思政教育元素。校友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互相促進,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一方面,校友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本質相同。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頒發了《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要求“堅持開門辦思政課,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實踐導向,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校友是強化問題意識和突出實踐導向的“大師資”,校友文化緊扣時代脈絡,蘊含的思政元素通過不同的形式作用于在校生的學習生涯,具有價值引領和榜樣示范的功能,能幫助在校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可見,校友文化與思政教育本質上有著共通性,都承擔著培養人才的任務,具有共同的目的和相似的功能。其次,校友文化是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有益補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了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四種途徑:課程育人、實踐育人、網絡育人、組織育人(8)王洛忠:《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中國青年報》2020年11月23日,第5版。。校友文化由千萬校友凝聚、傳承、沉淀而成,他們通過論壇講座、校企合作、實踐實訓等途徑為在校生開展思政教育,體現育人價值。校友們與在校生有著相似的教育背景、思想困惑、成長歷程,其現身說法能使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和實效性,更易入腦入心。同時,高校思政教育引領著校友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新時代高校在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而開展的理想信念、價值養成、文化傳承教育等,都直接影響著校友文化的重塑和發展。高校的思政教育要為校友文化建設保駕護航,確保校友文化在正確的軌道上積極健康地傳承與發展。
校友文化因其形成和發展都與學校文化緊密捆綁,可以豐富和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內涵建設,在推進“大思政課”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一是豐富教育內容。具有多種特征的校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體系,是高校充實和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建設“大課堂”的有效舉措。校友們豐富的社會閱歷、良好的工作經驗、高尚的道德情操等,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以優秀校友為榜樣,通過朋輩引領、現身說法,注重提取貼近實際工作和生活的思政教育元素,更具育人實效。二是拓展教育路徑。《工作方案》指出:“大中小學要主動對接各級各類實踐教學基地,開發現場教學專題,開展實踐教學。”類型多樣的校友企業是高校開展現場教育和進行實踐教學的理想場所,青年學生在校企合作的濃郁氛圍中接受思政教育,是思政教育“大平臺”的有效拓寬。在時代的洗禮下,優秀校友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他們資源豐富、視野廣闊,其奮斗經歷極易使在校生受到教育和感化。三是優化教育隊伍。《工作方案》指出:“實行思政課特聘教授、兼職教師制度,積極聘請黨政領導、科學家、老同志、先進模范等擔任思政課兼職教師。”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力量由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等組成,要把思政教育滲透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環節,需要各支兼職隊伍發揮自身優勢協同推進。校友們來自校園、立足社會,既了解當代青年的思想特點和行為模式,又熟悉社會發展和職場要求,是思政教育“大師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和選拔優秀校友進入思政教育的兼職隊伍,能夠在思想品質、學習生活、職業規劃、創新創業、實習就業等方面幫助和指導在校生的成長成才。同時,校友們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也是自身思政再教育、形象再塑造、文化再提升的過程。
隨著高校對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日益重視,相關工作取得了良好進展,在發揮校友文化育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實效。當前,校友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尤其是在組織體系、育人體系、服務體系和協同體系等方面。
隨著高校的不斷發展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進程的加快,高校校友數量不斷增多,各高校對校友組織和校友文化的建設也日趨重視。然而,部分高校還未充分認識到校友文化對高校育人工作的獨特作用,缺乏系統性的校友文化建設機制,亟待完善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組織體系。一是思想上未形成統一認識。雖然不少高校都設立了校友會或校友辦等組織,有的還在民政部門備案了,但由于校友文化建設工作并非核心工作,未引起高校應有的重視,體現在對校友文化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認識不夠深刻,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主導作用不夠彰顯、融入機制還不完善。二是制度建設不夠充分。一些高校校友組織內部的規章制度建設欠缺,校友文化建設落實不到位,校內各部門協同推進力度不足。校友服務部門對校友文化建設投入不足、主動性不強、前瞻性缺乏,扁平化的組織結構運行也不夠高效,一定程度上導致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不夠深入。三是組織機構不夠健全。高校校友會大多掛靠于學校某個行政部門或單獨成立一個部門,做得比較好的如北京大學校友會,除了設有主任、副主任外,還下設聯絡與發展部、信息部、行政部、活動與服務部等機構,專職工作人員20人左右,在組織架構和人員配備上較為完善。但是,還有很多高校校友工作機構設置較為簡單,機構層級不高、人員配備不足,甚至有不少與其他職能部門合署辦公,缺乏專門研究,導致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工作開展乏力。此外,高校對校友文化建設的經費支持相比教育教學、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等相距甚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堅持立德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是培養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校友文化具有特別的育人意義,將其整體性融入思政教育的育人體系尚未完全構建起來,與教學環節的深度融合也有待強化。一是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學體系缺失。部分高校對校友文化蘊含的思政育人價值理解不夠透徹、認識不夠深刻,組織校友加入思政教育的參與度不高、覆蓋面不廣,即便是校友參與學校思政教育活動,也只是將其作為日常思政教育或思政課的零星補充,未納入思政教育全過程、全領域范疇,育人成效也無從反饋,缺乏校友開展思政教育的教學體系。二是校友文化蘊含的思政元素提煉不夠。校友們的拼搏精神、人格品質、奮斗歷程等都是生動形象的思政教育資源和鮮活的思政教育案例,但由于高校缺乏與校友們的常態化對接,對校友們的事跡挖掘和提煉不足。尤其是對校友文化所蘊含的思政元素、育人成效未進行系統梳理,對校友文化內涵提升的研究不夠深入,使得在開展思政教育時能反映校友文化的思政教育教學有案例,但分類不夠豐富、內容不夠生動、案例不夠鮮活,育人成效大打折扣。三是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信息化手段不足。目前不少高校已陸續搭建校友信息管理平臺,從平臺功能來看,基本以實現校友數據的信息化管理為主,圍繞校友文化蘊含思政教育意義的智能平臺或數字化資源不多,智能化、智慧型技術融入更是不夠。在校生和校友自由、自主學習校友文化的教學場景亟待開發,校友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最大化育人成效有待加強。
高校推進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服務意識不強,服務體系不甚完善,服務校友發展的手段不太豐富。一是植入校友文化的服務環節有待完善。高校對在校生開展校友文化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服務相對豐富,但是面向入學前和畢業后的校友文化服務還不系統,校友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在全程育人中未被充分挖掘,育人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如何形成 “入學前→在校期間→畢業環節→畢業離校后”等各節點全過程、閉環式的校友文化服務體系,需要加強服務內容、服務流程和服務成效。二是平等服務校友的理念不夠。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近年來已突破1 000萬人,而高校在聯絡、關注和選樹校友的過程中往往出現“冷熱不均”的現象,即對當前事業成就好、社會影響力大、回報母校能力強的校友關注較多,而對普通校友甚少關注和提供服務。這就容易導致眾多的校友文化資源在無形中被丟棄,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校友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效果。三是助推校友發展的服務意識需轉變。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認為,母校和校友之間是一個持續相互造就的過程(9)《美團點評與清華大學合作 為服務產業人士開設課程》,2017-04-29,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82/46025.htm。。校友們通過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等反哺母校教育教學,助力學校高質量發展和人才培養,以達到服務教育、服務社會的最終目標,高校則應該給予相互造就的反饋。實際上,不少高校校友服務部門的出發點在于利用校友資源為學校發展服務,顧及校友獲得的較少,導致服務錯位,久而久之會削弱校友與學校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近年來,盡管全國各地高校都在努力探索“三全育人”視角下思政教育的路徑,積極采取有助于校友文化融入學校思政教育的協同措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校友思政教育隊伍的協同不夠。校友作為兼職思政教育者,時常由于事業、家庭、身體健康程度以及與學校教育教學存在時空對應錯位等,難以保持校友導師與學生學員之間穩定而持久的關系。同時,由于校友工作繁忙、施教意識欠強,對自身在思政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定位不清晰,常常會出現對教育教學內容理解不透徹、授課準備不充分、活動方式不新穎等問題,一定程度上會削弱思政教育的效果。可見,校友開展思政教育的業務協同能力有待提高。二是營造校友文化氛圍的協同不夠。不少高校對校友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大多停留在事業發展和業績展示上,而對其育人元素挖掘不足,且對校友的發展跟蹤不及時、不連貫,對校友隱性文化宣傳氛圍營造不足。同時,在與校友文化相關的校友林、捐贈建筑等顯性文化建設上缺乏特色。三是打造校友文化品牌活動的協同意識不夠。我國高校校友文化活動開展日趨豐富,但與西方高校特色鮮明的校友文化活動相比仍有差距。例如,密歇根大學的校友文化重在聯系創生,哈佛大學的校友文化重在全程分享,普林斯頓大學的校友文化重視以班級為單位(10)程軍、李京肽、王舒涵:《美國大學校友文化建設研究及其啟示》,《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第8-19頁。,而我國高校具有濃郁特色品牌的校友文化活動不多,缺乏開拓創新。
加強校友文化建設,發揮校友文化特有的教育作用,可為青年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支持和幫助。針對校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障礙,可從工作機制、育人體系、服務理念和協同場域等途徑尋找校友文化的木本水源,促進校友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高校用系統觀念謀劃推進,以充分發揮其在學校人才培養中的育人作用,助推高校高質量發展。一是完善工作機制。高校要統一思想,堅持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全校“一盤棋”理念,形成自上而下的工作機制。構建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績效導向、評估機制等,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并提高其服務意識,形成學校統一領導、校友工作部門統籌協調、二級學院主動作為、教職工全員參與的校友文化建設格局,提升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發展底氣。二是規范制度建設。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要以服務校友、學校、社會為宗旨,建立健全校友來訪接待、信息收集、定期走訪、校友捐贈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保障校友文化建設有序開展。加強服務校友的分支機構建設,明確下屬機構工作職責,提升校友文化傳導效率及有效度,形成學校、院系、年級、地方及行業等多維度的校友文化創生矩陣,匯聚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建設合力。三是健全組織機構。高校要深化校友文化建設的組織架構,盡可能獨立設置負責校友文化建設的部門,并提升該部門在學校工作中的話語權。優化資源配置,滿足校友文化建設工作的專職人員配備、校友聯絡專門場所、校友文化展示專門平臺等需求,適度調整學校經費使用辦法,加大對校友文化建設的投入,為高質量推進校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保障。遴選一批優秀畢業生代表,聘請學校老領導、老教師、輔導員、班主任作為校友文化傳承員,以高度的認同感營造互相支持、共同發展的共同體文化氛圍,促進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效開展。同時,落實對校友黨員的跟蹤聯系制度,在充分發揮黨員引領作用的基礎上優化高校的黨建工作。
高校應構建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育人體系,挖掘校友文化元素,推進校友文化育人的體系化、智慧化。一是統籌構建教學體系。校友文化融入課程思政要聚焦“培養什么人”這個問題,對標專業特點和優勢,構建系統化的融入方案。在專業課程中開展校友文化案例建設,包含校友文化資源的案例主題、課程分析和案例設計等。其中,課程分析包含校友文化的思政元素、思政內容以及課程知識點的結合等;案例設計包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安排等,將教授的內容和方法寫入教學大綱,形成能體現校友文化的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及時跟蹤育人效果,以有效調整教學體系,將專業知識傳授與校友文化的思政教育有機融合起來。二是挖掘校友文化元素。高校要努力保持與校友的聯系,及時準確掌握校友在各自崗位上助力國家繁榮、社會進步和地方經濟發展的信息,以及在此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大愛精神、工匠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等,這些都是校友文化的思政教育元素,可按時間、院系、專業、精神譜系等多個維度進行系統挖掘和提煉,形成豐富的校友思政教育資源庫。三是搭建校友文化智能平臺。圍繞校友文化蘊含的思政教育意義,借助校友思政教育資源庫,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結合校友故事的圖文、視頻、影像資料等,構建校友文化智能平臺,使在校生可以通過智慧終端設備隨時隨地獲取所需的資源。有條件的高校可以搭建沉浸式的仿真實踐場景,讓在校生在虛擬空間里經受校友文化的實踐洗禮,并內化為思想和道德的一部分。
對校友的服務是基于校友與母校的互信互愛,發揮校友文化的作用,應以校友需求為根本、促進校友事業發展為目的,輔以有溫度的服務措施,實現高校與校友共創共享的服務局面。一是要在實踐中豐富服務舉措,構建閉環服務體系。用好學校資源,服務和賦能校友,形成思政教育貫穿校友從入學前到工作后的全過程、閉環式服務體系。入學前后,可組織校友代表參與送錄取通知書、家訪、開學典禮等活動;在校期間,聘請校友實施名師高徒、幫貧助困、實習實訓等共贏互進項目;畢業環節,組織校友企業參與就業招聘會、邀請校友參加畢業典禮;進入社會后,繼續關注他們成為校友后的生活和工作進展。二是要在感情上一視同仁,兼顧典型性和普遍性。南京大學在建校110周年上采用“序長不序爵”的原則,即在校慶各項活動中,校友的座位和站位排序都只問長幼不論官位(11)汪金友:《校慶“序長不序爵”本屬當然》,《湖南日報》2012年2月9日,第8版。。該做法引發社會熱議,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對很多高校人為將校友進行分類的做法不滿。很多校友在平凡的崗位中腳踏實地地堅守和默默無聞地奉獻,以平凡的形象展現不凡的精神,同樣是時代先鋒,也應將其納入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范疇。三是要在理念上充分考慮校友需求,注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高校要轉變服務理念,在用好校友資源積極服務學校發展的同時,主動思考如何發揮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效應。高校應為校友搭建交流合作的平臺,提供分享故事的舞臺,推薦優秀畢業生去校友企業就業,創造學歷提升和進修機會,擴大服務校友的廣度。在校友企業遇到瓶頸時,高校要發揮智庫優勢,深化產業幫扶,注入源頭活水,幫助校友企業解決問題,促進校友企業穩健發展,體現服務校友的深度。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12)李朝陽:《在專業課中用好思政“鹽”》,《光明日報》2020年7月14日,第13版。。高校要將校友文化像“鹽”一樣溶入思政教育,不斷優化育人協同場域。一是加強校友思政教育隊伍的協同建設。遴選政治素養高、責任心強、專業技能過硬的優秀校友代表作為兼職教師,組建相對穩定的校友宣講團、職業發展導師、職業生涯導師等團隊,發揮引領作用。同時,學校相關部門要主動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課件制作等方面給予幫助,做好校友教學的服務保障,不斷提高校友兼職隊伍的教學能力,優化校友兼職隊伍的教學方法。主動與校友企業共建優質、固定的“思政教育教學實踐基地”,拓展思政教育多元的教學場景和教學資源,形成校企共建的“大思政”教育合力,發揮校友文化賦能思政教育的協同性。二是強化校友文化協同育人的立體場景。高校校園建筑環境無不包含著顯性或隱性的文化教育空間,校園的核心思想與精神追求往往最集中地體現于校園建筑、雕塑等的造型、空間、布局(13)閉理書、趙紅云:《論高校校園物態文化建設與環境育人》,《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第80-82頁。。高校要重視校史館、校友文化墻、校友林、校友路等實體建筑的建設,讓全體師生接受校友文化的熏陶。通過學校的櫥窗、廣播、網站、多媒體矩陣平臺等加強宣傳報道,主動占領網絡思政教育陣地,依托融媒體開展優秀校友在線交流和宣傳等活動,豐富思政教育軟環境。三是打造校友文化協同育人的特色品牌。借鑒國內外高校校友工作的經驗,挖掘學校文化資源,結合時代特征、區域特點、學校特色,創新校友畢業季、秩年校友返校日、校友講壇、校友企業家論壇等傳統活動,培育高質量、有代表性的校友文化品牌,形成校友與高校之間互融互促、互利共贏的發展局面。
校友作為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的重要創造者與主要傳播者,不僅是高校的寶貴財富和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重要的依靠力量,更是高校開展思政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資源。高校悠久的辦學歷史、龐大的校友群體、豐富的校友文化,使校友資源在強化青年學生信仰信念、推動青年學生成長成才、激勵青年學生明德擔當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高校要充分匯聚校友優質資源,搭建校友服務平臺,發揮校友文化的引領作用,把校友文化有機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推進構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美好圖景,不斷提高青年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將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嘗試,無論在創建教育環境、豐富教育內容、優化教育手段、充實教師隊伍上,還是在延伸教育模式、創新育人體系、提升育人實效上,都能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已有不少高校將校友文化納入學校文化整體規劃和建設,成為構建和諧校園與良好育人環境的內在要求。學校統領、部門協調、學院配合、師生互動的校友文化建設格局日趨形成,校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逐漸被打通。在這種情況下,校友文化也必將切實發揮自身在思政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助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