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慶 鄭可怡 李娜 孟水蓮
[摘要]為全面了解應用型大學學生的心理服務需求,以某應用型大學的636名學生為樣本開展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在新時代面臨著與以往不同的社會壓力和心理挑戰,心理健康問題多樣性及心理服務需求多元化問題日益凸顯。基于調查結果,從增強心理健康服務的可及性、重點關注特殊學生群體、增強朋輩心理支持、強化家校協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大中小一體化聯動等5個方面,提出滿足應用型大學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策。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 44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310(2024)03003107
New Cha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Needs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HUANG? Daqing1, ZHENG? Keyi2, LI? Na3, MENG? Shuilian2
(1.Party Committee Student Affairs Division,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China;
2.Teachers colleg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1,China;
3.Office of the Party Committee of the Directly Affiliated Unit,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service needs of student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with 636 students from a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college students are encountering various social pressures and psychological challenges in the
new era, and the diversity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 need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argeted and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meet the needs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from five aspects: enhancing the accessibility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cusing on special student groups, enhancing peer psychological support, strengthening homeschool coordination,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i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services;countermeasures
0引言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受到黨和政府各級管理部門的重視。從2001 年起,教育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等多個文件,從多方面強調了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開展大學生心理服務等工作的必要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1]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對大學生改善人際關系、有效應對生活壓力事件,以及在克服焦慮、抑郁、敵對、恐怖、偏執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對大學新生順利度過大學生活適應期,起到有效的支持性和引導性作用[2]。
值得強調的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動態性使大學心理健康服務必須不斷改進和優化。隨著經濟社會變革與時代發展,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入學生成長環境,“后千禧一代”或“Z世代”正逐步成為新時代大學生的主要群體,他們的行為習慣、成長環境及心理變化等擁有諸多與其他群體不同的特征。這勢必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服務要更具靈活性和多元性,以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需求。因此,提升心理健康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高校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工作內容。
1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面臨的挑戰
心理健康在當代社會得到廣泛關注,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大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之地,更是塑造學生身心健康的場所。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遷,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務在服務對象、服務需求、社會環境及干預技術等多個層面都面臨著新的挑戰。
1.1學生群體構成日益多元化
當代大學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性別認同和社會經濟條件,這要求心理健康服務應更具包容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此外,當代大學生生長在數字化時代,信息獲取便捷,社會聯系緊密,但也面臨更多的壓力,他們普遍與虛擬世界的親近度更高,社會媒體和互聯網也為學生群體獲得社會支持和在線陪伴提供了更多機會。同時,社會媒體的不良信息、互聯網的過度濫用都會增加大學生群體出現心理亞健康問題的風險,這些因素導致他們需要更具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指導。
1.2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新需求
當代大學生生長在信息時代,他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社會壓力和心理挑戰[3],如高考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巨大等。同時,與性別角色和性取向等相關的身份認同問題也引發了對心理健康的關切[4]。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不只是傳統的壓力管理和心理疾病治療,還包括性別平等教育、性少數群體的支持等方面,他們需要更具靈活性和多元性的心理健康服務。
1.3社交媒體的普及發展
社交媒體的廣泛普及和應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5]。雖然社交媒體為學生之間提供了互相連接和信息傳播的渠道,但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如社交比較、心理不健康的標準和虛擬世界中的孤立感。另外,新冠疫情也給大學生心理健康帶來了挑戰。疫情引發了孤立感、焦慮和不確定性,這對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6]。上述問題凸顯了心理健康服務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服務應更加重視預防和早期干預,以降低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
1.4心理干預技術的發展
互聯網和移動應用程序的普及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心理健康資源,但也帶來了信息過載的問題,學生難以辨識出可信任的內容,可能會受到誤導。在線咨詢服務為學生提供了更多靈活性,尤其是對于那些地理位置偏遠或不便前往校園心理健康中心的學生來說,這是一種重要的咨詢方式。然而,在線咨詢服務需要更加注重隱私和倫理問題,需要更嚴格的監管和指導。應用型大學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不斷更新和適應新技術,以便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并保障他們的隱私和權益。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某應用型大學的636名學生,其中:男生221人,女生415人;大一276人,大二98人,大三232人,大四 30人;漢族581人,少數民族55人;平均年齡20歲。在家庭經濟狀況方面,73人認為貧窮,409人認為一般,146人認為小康,8人認為富裕。在心理健康狀況方面,169人認為非常好,302人認為正常,139人認為一般,21人認為差,5人認為很差,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2.2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自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共包括3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人口學資料,共6題,包括性別、年齡、年級、民族、家庭經濟狀況和自評心理健康狀況;第二部分為對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評價,共7題,包括是否接受過心理咨詢服務、對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滿意程度等;第三部分為對心理健康服務的了解與需求,共5題,包括參加過哪些心理健康活動、最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導等。
3調查結果
3.1接受心理健康服務情況
大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活動情況的調查結果(見圖1)顯示,心理測試(27.85%)是最受歡迎的心理健康活動,其次是專題講座(16.61%)和心理必修課(16.87%)。這表明大學生對通過心理測試來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有較高的興趣,對心理知識的系統學習和專題講座也比較感興趣。此外,團體輔導(13.98%)和個體咨詢(7.51%)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可以作為提供心理支持的有效途徑,但電話咨詢(1.68%)和網絡咨詢(3.05%)的參與率相對較低。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心理咨詢服務與互聯網相融合,以新的姿態和模式為學生提供服務,為學生緩解壓力、舒緩情緒發揮著重要作用。
學生參與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有3點:一是網絡心理服務的起步較晚,雖然在新冠疫情期間得到了廣泛應用,但缺乏規范、系統的指導;二是宣傳與推廣不足,部分學生對此項心理服務不太了解;三是對心理教師開展網絡心理服務的相關培訓不足。
關于是否愿意接受學校提供的心理咨詢服務,大多數學生持積極態度,其中,6887%的學生表示了解情況后愿意參與,2264%的學生十分愿意參與,只有849%的學生不愿意參與,這說明學生普遍愿意接受心理咨詢服務。關于學生是否接受過心理咨詢服務,3050%的學生表示曾經接受過心理咨詢服務,6950%的學生尚未接受過。這一結果說明,盡管學生有一定的參與意愿,但仍有相當比例的學生沒有接受過心理咨詢服務。這可能與心理咨詢服務的可及性及學生對它的認知度和信任度有關,最常見的因素包括不好意思去(4670%)、擔心自己的隱私泄漏(5236%)以及不相信心理中心能夠解決問題(3506%)。這一數據表明,學生對心理咨詢服務存在一些擔憂和顧慮。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學校應該采取相應措施減輕學生的不安感,增強隱私保護,提高學生對心理咨詢服務的信任度,以便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務。
3.2大學生心理困擾類型
對困擾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類型的統計結果(見圖2)表明,問題依次為:學習問題(15.48%)、就業問題(12.18%)、人際問題(11.85%)、情緒問題(11.42%)、自我意識(8.73%)、社會環境(8.59%)、戀愛問題(7.31%)、經濟困難(7.22%)、家庭關系問題(5.43%)、學校環境適應(5.33%)等。有研究指出,人際問題比學業與職業問題更受大學生的關注[7]。然而,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學業與職業問題變成了學生關注的首要問題。這有可能由于此次抽樣調查的樣本來自應用型大學,其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在自身學業和職業發展方面,其次才是社交關系和情緒問題。總體而言,應用型大學學生的心理問題呈多樣化而且有自身的特色。為了提升心理健康服務的有效性與精準性,學校應采取多樣化策略,包括提供學術支持、職業規劃、人際技能培訓、情感健康服務、自我認知培訓,以及針對戀愛和經濟問題的支持措施,確保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
3.3心理健康服務滿意程度
學生對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評價數據顯示,41.98%的學生表示滿意,22.64%的學生表示很滿意,但仍有33.18%的學生持中立態度,2.20%的學生表示不滿意或很不滿意。學校心理健康服務資源對學生需求滿足程度的數據顯示,大多數學生持滿意態度,其中,29.87%的學生表示完全滿足,65.09%的學生表示基本滿足。學生對學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這些課程持積極態度,其中,34.59%的學生認為很有幫助,52.83%的學生認為有幫助,共87.42%的學生對這些課程感到滿意。總體來看,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需要持續改進,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服務的質量和覆蓋面。
3.4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傾向
關于心理健康服務內容需求情況的調查結果(見圖3)表明,大學生希望得到的指導包括人際交往與溝通(1201%)、自我成長(1180%)及不良情緒控制(1176%)等,這反映了學生對發展社交技能、情感管理和個人成長方面的關切。同時,學習心理輔導(1077%)也備受關注,表明學生在應對學業壓力和提高學習效率方面有一定的需求。此外,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1063%)和職業發展心理輔導(832%)也在學生的需求范圍內。需要注意的是,性心理健康教育(458%)的需求相對較低。大學生群體的性觀念逐漸開放,性行為發生率為166%左右,而且有逐漸增加的趨勢[8]。過早或不當的性行為都會給大學生帶來身心傷害,大學生對性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比較低的原因可能是:大學生對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不夠全面;性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及時滿足學生的需要。總體而言,學校應該根據學生的需求,提供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服務內容,以滿足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
在面對心理問題時,大學生選擇尋求幫助的對象(見圖4)為同學朋友(26.43%)、家人(17.51%)、校內心理中心教師(10.86%)、校外心理咨詢師(9.19%)、輔導員(8.65%)、班級心理委員(7.24%)和班主任(6.97%)等。在面對心理問題時,學生最愿意向身邊的親近伙伴和家人分享并尋求支持,這說明朋友、家人的幫助與支持能夠幫助大學生化解一些心理問題。因此,家校合作是心理健康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校內和校外的專業心理咨詢師,學生都愿意去求助,這表明在面對心理問題時,學生愿意積極尋求專業的心理支持。對于班級心理委員和班主任的選擇相對較少,學生可能是出于專業性的考慮,而不是對其角色的不信任。總體而言,學校和家庭在提供心理支持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兩者應該共同合作以滿足學生的需求。
關于心理機構選擇情況的調查結果(見圖5)顯示,學校心理健康服務中心(36.39%)是大多數學生首選的心理機構,這表明學生對學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務比較信任。其次,校外私人心理咨詢機構(24.50%)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這表明學生對更加隱私和獨立的心理咨詢環境有一定的需求。最后,對于綜合醫院心理門診(21.69%)和精神專科醫院(13.43%),也有部分學生選擇。總體而言,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去尋求不同類型心理機構的幫助。因此,學校應該提供多元化、多渠道的心理服務,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
關于尋求心理咨詢服務的方式,占比從高到低依次為面對面咨詢(67.45%)、網絡咨詢(24.53%)、電話咨詢(5.97%)和其他方式(2.04%),這表明面對面、一對一的傳統咨詢是學生最喜歡的方式。鑒于學生對不同咨詢方式的偏好,學校應提供多樣化的咨詢方式,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尤其是在網絡咨詢方面,學校應充分利用網絡的功能與優勢,使學生能夠更加廣泛、便利、安全地獲取網絡咨詢服務。
4對策建議
4.1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可及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挑戰,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可及性是應用型大學的一項緊迫任務。在新冠疫情期間,在線心理咨詢服務發揮了重要作用,隨后,學生對在線心理支持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應用型大學應增強在線服務的可及性[9]。首先,學校應加強在線和遠程心理咨詢服務,包括延長咨詢師的在線咨詢時間,提供實時在線咨詢、電子郵件或短信咨詢服務等,以確保學生能夠隨時獲得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并滿足那些不能親自前往心理健康中心的學生的需求,確保在危急時刻能及時為他們提供支持。其次,學校應建立在線平臺,為學生提供廣泛且易于訪問的心理健康資源,包括文章、視頻、自助工具、在線測試和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應對心理健康問題。最后,學校應借助社交媒體平臺,傳播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如發布科普信息、心理健康提示及學生成功故事等。已有研究表明,
有效且易于獲取的心理健康資源,如在線自助工具和測試,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自我管理,同時也可以降低學生尋求心理健康支持的門檻[10]。
4.2重點關注特殊學生群體
特殊學生群體是需要重點關注的一類群體,如家庭貧困學生、學習困難學生、身體異常或殘疾學生、性少數群體等。他們的思維模式、性格特征及心理狀態具有特殊性,往往面臨較多的心理健康挑戰。在高校的貧困學生中,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高達66%,即超過一半的貧困學生會出現輕微及以上的心理問題[11]。針對特殊學生群體所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應用型大學應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學校應營造良好、溫暖的人文環境,使特殊學生群體真切地感受到來自學校大家庭的溫暖。第二,學校應定制特殊學生群體的干預項目,以滿足不同類型心理健康問題學生的需求,并通過早期和長程干預為學生提供及時、必要的支持。第三,學校應建立專門的支持小組或服務團隊,為不同群體提供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務。例如:對于殘疾學生,學校應提供無障礙的校園環境,并制定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支持計劃,以滿足其特殊需求;對于性少數群體,為其提供支持空間和心理健康咨詢,幫助他們應對身份認同問題和社會壓力[12]。第四,學校應提供師資培訓,使教職員工能更好地理解和支持特殊學生群體。通過上述措施,學校可以幫助特殊學生群體在大學校園中獲得相應的心理健康支持,緩解他們可能面臨的心理壓力。
4.3增強朋輩心理支持團體的心理健康服務能力
朋輩心理支持團體在大學校園中擔任著重要的心理健康支持角色,同齡人之間的支持和理解可以幫助學生應對各種挑戰。受過專業培訓的朋輩輔導員可以在危機干預和心理健康支持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3]。為了增強這類團體的心理健康服務能力,應用型大學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第一,學校應為朋輩輔導員提供專業培訓,確保他們具備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包括常見心理健康問題的傾聽、識別和危機干預技巧。第二,學校應創建具有互動性和支持性的社交媒體社群,以鼓勵學生之間的相互支持和信息分享,從而促進積極的心理健康實踐。研究發現,學生積極參與朋輩心理支持團體和社交媒體社群,有助于他們提高自我認知和情緒應對技能,減少心理健康問題[14]。第三,學校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朋輩心理支持團體,并通過獎勵和認可機制來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參與熱情。第四,學校應建立明確的協作機制,確保朋輩心理支持團體與專業心理健康服務團隊之間能夠開展緊密合作,從而更好地支持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通過上述措施,學校可以提高朋輩心理支持團體的服務質量,幫助更多的學生獲得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
4.4強化家校協同在心理健康服務中的作用
學校與家庭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兩者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作用,家校彼此協同、相互聯動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通過家長的支持和理解,學生更有可能積極尋求心理健康服務。應用型大學應積極與學生家長或監護人合作,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學校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與家長分享關于學生心理健康的信息和資源,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其次,學校應為家長提供專業的培訓課程,幫助家長識別和應對孩子可能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最后,學校應積極與學生家庭所在社區的心理健康機構合作,以建立更廣泛的支持網絡。通過上述措施,學校可以建立一個跨界合作的支持體系,確保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都能獲得所需的心理健康支持。家校協同聯動可以保持心理健康服務的連續性,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5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大中小一體化聯動
雖然大中小學學段的學生處在不同的心理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點,但是大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保持連貫性。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與中小學接軌、聯動,形成一體化的教育體系。從小學到大學,各級各類學校應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的意識。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心理健康實踐技能和應對技能[15]。應用型大學應搭建與本地中小學及其他教育單位的聯通平臺,形成有效的工作機制,如教學教研機制、分層培養培訓機制等,確保大學與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能夠相互交流或組建專業發展團隊、共同發展。通過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大中小一體化聯動,有望減少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培養心理更健康、應對能力更強的學生,提高社會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
5結束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與需求呈現出許多新情況、新特點、新趨勢,這就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要不斷更新,以應對新挑戰、滿足新要求。本文通過針對性地研究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找出新的方法與對策,優化應用型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的理念、思路和措施,從而更好地為大學生提供及時、持續、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8.
[2]趙然.團體心理咨詢對醫科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研究[J].醫學教育,2003(3):25-26.
[3]賈俊飛.大學生心理壓力來源與心理干預對策研究[J].平頂山學院學報,2021,36(6):119-123.
[4]李慧君.中國LGB大學生抑郁焦慮壓力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23.
[5]樊宇航.社交媒體信息超載對某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社交媒體倦怠的中介作用[J].中國校醫,2022,36(10):739-741.
[6]鄭海燕,李虹靜,陳艷,等.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23,41(1):125-129.
[7]黃希庭,鄭涌,羅鳴春,等.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調查與評估[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7(3):1-5.
[8]胡春梅,呂曉,何玲玲.重慶市某高校大學生性行為發生率與童年期虐待的關系[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23,27(9):1037-1040.
[9]ALLEN S.COVID19 is straining mental health—could technology be the answer?[J].IEEE Pulse,2020,11(4):8-13.
[10]CLARKE A M,KUOSMANEN T,BARRY M M.A systematic review of online youth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and prevention interventions[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5,44(1):90-113.
[11]禹云閃,管亞蘋.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1):57-58.
[12]HUANG Y,MA Y T,CRAIG S L,et al.How intersectional are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for sexual minority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J].LGBT Health,2020,7(5):220-236.
[13]WYMAN P A,CROSS W,HENDRICKS B C,et al.Intervention to strengthen emotional selfregulation in children with emerging mental health problems: proximal impact on school behavior[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10,38(5):707-720.
[14]SHALABY R A H,AGYAPONG V I O.Peer support in mental health: literature review[J].JMIR Mental Health,2020,7(6):15572.
[15]ONNELA A M,VUOKILAOIKKONEN P,HURTIG T,et al.Mental health promotion in comprehensive schools[J].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2014,21(7):618-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