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3年中國學界涉印度尼西亞區域國別研究成果總體較為豐碩,整體呈現議題豐富、方法提升和資鑒功能等三大突出特點。研究議題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亞國內狀況和印度尼西亞對外政策與對外關系兩個方面,其中對印度尼西亞國內狀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領域。對外政策與對外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亞與中國的合作關系、印度尼西亞對外戰略、印度尼西亞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組織關系及印度尼西亞參與全球和區域治理等領域,并呈現不斷豐富拓展的趨勢。研究方法不斷豐富和創新,跨學科研究方法、新的理論分析路徑得以運用,實地調研成為研究手段中的一大亮點。大部分研究成果以服務現實為導向,研究成果的資鑒功能進一步增強。但是,2023年的印度尼西亞研究也存在研究議題失衡、理論提升不夠和一手資料缺乏等不足現象,今后亟須加強印度尼西亞區域國別基礎研究、理論建設及多學科協同等研究。
[關鍵詞] 印度尼西亞; 區域國別學; 國際合作;國際關系;2023
[中圖分類號] D731.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文章編號]1003-2479(2024)03-001-08
隨著印度尼西亞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及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合作關系的不斷發展,印度尼西亞區域國別研究越來越受到國內學界的重視。根據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中國知網等文獻平臺數據統計,2023年涉印度尼西亞區域國別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公開出版的學術期刊和著作等文獻,總體看來,2023年中國學界有關印度尼西亞研究呈現出議題豐富、方法提升和資鑒功能突出三大特點。
一、印度尼西亞區域國別研究議題進一步豐富
相較于2022年有關印度尼西亞的研究議題,2023年的研究議題更為豐富。議題涉及多個方面,既涉及印度尼西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國內狀況研究,也涉及印度尼西亞對外政策與對外關系研究,其中有關印度尼西亞與中國關系的研究占有極大分量。
(一)關于印度尼西亞國內狀況的研究
1.政治領域研究
關于印度尼西亞政治領域的研究主要涉及執政黨領導、國族建設、遷都計劃等議題。王存剛和朱方迪對印度尼西亞執政黨領導力如何影響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進行了探討。研究發現,執政黨內部領導力取決于政黨的中央權力結構,影響黨內決策的科學性與民主性;執政黨外部領導力取決于執政聯盟的大小與政黨代表性,決定政黨意志上升為國家政策及貫徹實施的效率。前者通過頂層設計奠定國家對生產要素的配置方向,后者通過政治過程決定政府對要素流轉的調控效率,兩者分別從意愿與能力維度影響國家生產要素的國際分工投入,進而導致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地位的變動1。關于印度尼西亞國族建設,學者們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其政策及實踐。于春洋和周佳薇通過將印度尼西亞與美國、尼日利亞進行比較,評述其國族建構政策實踐的成敗1。梁永佳和林鈺瓊則通過分析印度尼西亞日惹兩代蘇丹的政治活動和儀式職責來論述日惹蘇丹的“宇宙統治”在國族建設中的關鍵作用2。印度尼西亞近年來提出的遷都計劃也受到學者們的關注。潘玥、李皖南等學者對印度尼西亞遷都的背景、動因、影響及其給中國企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深入分析3。
2.經濟領域研究
關于印度尼西亞經濟領域的研究主要涉及經濟特區、糧食安全、能源轉型等議題。在經濟特區方面,林梅和趙悅通過對印度尼西亞經濟特區的考察,認為2019年印度尼西亞經濟特區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政府更加注重提高經濟特區的技術水平和產品的附加價值,其對當地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4。在糧食安全方面,潘玥認為印度尼西亞糧食安全受到國內生產和國際貿易的雙重壓力,佐科政府采取增加主要糧食生產、穩定糧價、加強農業技術和資金扶持、深化國際合作等一系列舉措,以提高糧食安全韌性5。在能源轉型方面,鄧秀杰認為面對復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挑戰,印度尼西亞選擇優先滿足能源供給,并將能源替代作為增加能源供給的輔助手段,凸顯出發展中國家能源轉型的普遍困境6。
3.社會發展領域研究
關于印度尼西亞社會發展領域研究主要涉及社會保障、教育、華人等議題。張浩淼和譚洪探討了印度尼西亞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歷史過程,認為印度尼西亞以社會投資激發成員發展潛能、以法制建設確保社會保障項目常態化運行等舉措實現了對社會保障的政策賦能,但在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關系處置、制度公平統一建設等方面的失誤決策卻給其經濟社會的發展埋下潛在危機7。在教育發展研究方面,主要涉及兒童教育、中文教育、職業教育、數字教育等內容,學者們論述了印度尼西亞在各種教育上所采取的措施、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問題8。在華人研究方面,主要探討了印度尼西亞華人與中華文化的關系。王文豪探討了印度尼西亞華人身份認同變遷與華語傳承的關系,認為海外華人移民的身份認同對華語傳承影響顯著9。洪桂治和李素麗則探討了印度尼西亞棉蘭“Z世代”華裔對中華文化的認知情況,認為其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及喜歡程度尚有提升空間10。
4.歷史文化領域研究
印度尼西亞歷史領域研究主要涉及宗教史、衛生外交史、華僑華人史、教育史等議題。王勇輝通過對印度尼西亞爪哇歷史的考察,提出“印度化”和“去印度化”貫穿爪哇島整個歷史發展進程,“印度化”和“去印度化”深入爪哇島的宗教信仰、價值習俗以及政權更替中,二者融合形成兼收并蓄的爪哇特色文化1。吳耀庭通過分析已解密的歷史檔案,闡釋了冷戰時期印度尼西亞衛生外交活動及其動因2。賈俊英以荷屬東印度中華商會抵制日貨運動為例,論述了近代海外華僑民族主義的多重面向3。楊素萍和劉佩對獨立后印度尼西亞教師教育政策變遷歷史進行了研究,從中探索其演進邏輯及特點4。
文化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樂舞、華文文學議題。楊民康通過研究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烏布皇宮側院的傳統樂舞及竹樂表演,認為竹樂隊已成為一種基于國家與民族文化認同之上、富于多元文化融合特點和重要社會象征意義的社會性符號或文化標識5。陳坤鵬和張晉菲對印度尼西亞爪哇傳統打擊樂器肯當鼓及其藝術特色進行了探討6。蔡頌、劉華、馬峰等學者通過研究印度尼西亞華文文學,探討其中“文化中國”的個性生成、祖語代際傳承及華族生態7。
此外,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印度尼西亞研究中心編著出版的《印度尼西亞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21—2022)》,從經濟、政治和社會多個維度全面分析了2020年以來印度尼西亞取得的發展成就和面臨的主要挑戰8。這是了解印度尼西亞年度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著作。
(二)關于印度尼西亞對外政策和對外關系研究
關于印度尼西亞對外政策和對外關系的研究成果豐富,相關議題既涉及與大國關系,也涉及參與地區和全球治理問題,其中與中國關系的研究占有極大分量,雙邊合作是研究重點。
1.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合作研究
關于兩國經濟合作研究,主要涉及共建“區域綜合經濟走廊”、產業合作、合作效果評估等內容。在共建“區域綜合經濟走廊”方面,吳汪世琦對兩國合作共建的潛力及面臨的挑戰進行了深入探討,認為域內資源稟賦優異的“第一自然”特征使雙方在海上油氣、新能源、漁業和熱帶種植業等領域蘊含著巨大的合作潛力,但域內欠佳的“第二自然”特征,即經濟地理特征也制約著雙方合作潛力的充分發揮9。
在產業合作方面,趙東喜從全球價值鏈視角研究了中印尼產業合作模式,指出中國參與全球化生產的程度及在其中的地位均高于印度尼西亞,需充分利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優惠政策優化兩國產業合作模式10。趙立斌等人研究了數字經濟迅猛發展與數字服務貿易逆勢增長的背景下,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國家參與全球生產網絡分工與狀況11。蓋曉萱和趙亮探討了RCEP 背景下兩國地理標志產品經貿合作新機遇,并對未來深化兩國地理標志產品經貿合作提出建議12。張冰探討了在能源轉型背景下兩國電力合作現狀及未來合作方向1。王子晨和楊千帆對中印尼本幣結算運行機制、合作成果及影響因素展開了詳細分析2。
在兩國經濟合作效果評估方面, 學者們以具體項目為案例, 對其進行量化分析。例如, 李林泰等人研究了中國企業直接投資印度尼西亞鎳資源案例, 認為中國投資保持了較好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兩國取得了雙贏的效果3。李沛遠以中國—印度尼西亞聚龍農業產業合作區為案例,解析中國海外園區與東道國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指出聚龍農業產業合作區對東道國經濟發展具有拉動作用4。張淼和趙悅以中國在印度尼西亞中蘇拉威西省投資建設的產業園區為案例,評估其在2006—2021年的經濟增長效應,指出中資產業園區通過創造產業集群效應和技術溢出效應,有效推動了東道國產業鏈成長和產業提質升級,顯著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5。張帥和翟崑梳理總結了中國與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十年的經貿成果,并提出邁向“一帶一路”金色十年提升中國與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國家經貿合作的策略優化對策建議6。孫策和宋琳琳分析了RCEP生效實施以來,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國家推動對華經貿便利化階段成效、具體舉措與路徑優化7。李軍比較分析了包括印度尼西亞在內的RCEP成員國投資負面清單,綜合評價了 RCEP投資負面清單措施,提出了優化投資負面清單措施的策略8。
除了經濟合作,也有學者對中印尼衛生合作、職業教育合作、文化合作、農業合作、減貧合作進行了研究。李云龍等人探討了印度尼西亞對華新冠疫苗合作策略,指出雙方在新冠疫苗研發和技術轉讓、疫苗援助與采購及本地化生產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國際社會樹立了雙邊衛生合作的良好典范9。在職業教育合作方面,學者們特別探討了中國廣西與印度尼西亞的職業教育合作10。在文化合作方面,劉子洋論述了“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影視文化交流與合作11。在《印度尼西亞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21—2022)》中,學者們對中印尼減貧合作、農業合作進行了深入探討12。
另外,2023年,華中師范大學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編寫出版的《中國與印度尼西亞人文交流發展報告(2022)》,對2022年兩國人文交流與合作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該報告既有對兩國人文交流狀況的總體把握,也有對教育、文化、衛生、科技、媒體、旅游、智庫等各具體領域合作的深入剖析13。這是一部研究年度中國與印度尼西亞人文交流最為系統的著作。
2.印度尼西亞對外戰略研究
這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亞的海洋戰略及對華策略方面。王藝樺對佐科政府海洋安全戰略進行了探討,認為印度尼西亞海防能力及影響力在佐科政府的引領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佐科政府的“印太化”舉措或進一步拉大東盟國家之間的差異,也對中印尼兩國關系產生負面影響1。時宏遠對印度尼西亞的印度洋政策進行了探討,認為印度尼西亞為了維護和增進在印度洋的諸多利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但這些政策的實施面臨不少挑戰,制約著其在印度洋利益的促進2。韋紅和王翕哲對印度尼西亞的對華策略進行了研究,認為對中美兩國競爭的認知和立場是影響印度尼西亞制定對華策略的重要變量,印度尼西亞在堅持不結盟和不選邊站隊的同時,對中美競爭進行管理和約束,從中謀取安全利益和經濟利益的最大化3。
3.印度尼西亞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組織關系研究
近年來印度尼西亞積極參與地區及國際事務,影響力不斷擴大,尤其在中美競爭的背景下,其與其他大國及地區組織的關系引起學者們的關注。王勇輝和程春林探討了美國與印度尼西亞的關系,認為拜登上臺后兩國戰略伙伴關系呈現持續強化態勢,但其發展也面臨一定限度4。王玥探討了印度、澳大利亞與印度尼西亞在印度洋的安全合作關系,認為在雙邊層面,合作基礎扎實,合作機制健全;在三邊層面,合作機制由二軌外交轉向一軌外交,共識不斷增多,形式逐漸完善;在多邊層面,三國正在以東盟和印度洋為中心的國際組織中,探索更多非傳統安全合作的機會。未來三邊印度洋安全合作的等級不會有質的提升,但形式仍有望拓展5。趙長峰和孫晨對歐盟與印度尼西亞的海洋安全合作進行了探討,認為雙方在構建涉海合作機制、強化海洋安全合作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但要深化海洋安全合作仍面臨著系列因素的挑戰和掣肘6。
4.印度尼西亞參與全球和區域治理研究
這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亞參與環境治理方面。徐曉芳對印度尼西亞參與全球氣候治理進行了研究,認為其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既有減少自然災害風險、降低國內經濟損失等客觀因素影響,也有追求大國地位、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考量,但其參與全球氣候治理面臨著政策協調不足、缺乏統一領導、治理意愿與能力不匹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7。王丹鈺對印度尼西亞參與東南亞海洋塑料垃圾治理進行了研究,認為印度尼西亞致力于在國家、 地區和國際三個維度參與東南亞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但其國內的治理基礎及國際合作的有效性限制了其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成效8。
二、研究方法不斷創新與成果咨政鏡鑒功能突出
(一)區域國別研究方法不斷創新
從2023年發表的文章來看,國內學界有關印度尼西亞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提升和創新。一是跨學科研究方法的運用。一些學者開始嘗試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來研究某一具體問題。潘玥等學者對印度尼西亞遷都問題的研究,就綜合運用了政治學、地理學、社會學等理論和分析框架,對遷都的背景、動因和影響進行探討9。二是新研究方法的運用。林梅、張淼等人在研究印度尼西亞經濟特區及中國在印度尼西亞產業園區投資問題時,就使用了合成控制法來評估經濟特區和產業園區的經濟增長效應1。合成控制法是近些年來最具影響力的準實驗與因果推斷方法之一。虞望科等人通過構建中國與印度尼西亞等東盟主要國家的股票市場指數的波動率網絡,分析市場風險跨國傳遞的機制及關鍵節點特征2。李沛遠對中國—印度尼西亞聚龍農業產業合作區發展態勢的評估,主要是基于耦合理論,運用耦合協調模型來研究3。三是研究路徑的創新。一些研究另辟蹊徑,通過新路徑探討老問題。例如,關于印度尼西亞國族建設問題,梁永佳和林鈺瓊一改過去政治學的研究方法,通過人類學、民俗學的研究路徑來探討國族建設問題,認為有關國族建設的社會科學研究,除了要關注權力、理性,還應該關注意義、非理性及其背后的本體世界4。四是實地調研成為研究亮點。實地調研成為印度尼西亞研究手段的一大亮點。隨著中印尼人文交流的加強,一些學者可以走出國門,利用赴印度尼西亞實地調研獲得的一手資料對相關問題進行精準判斷。韋紅和王翕哲所撰寫的《印度尼西亞“Z 世代”青年的中國觀》,以及洪桂治和李素麗所撰寫的《印度尼西亞棉蘭“Z世代”華裔對中華文化的認知探析》等均是在實地調研基礎上作出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成果資政鏡鑒功能加強
2023年印度尼西亞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資政、鏡鑒功能進一步加強。大部分成果都以服務現實為導向,在研究基礎上提出政策建議或得出相關啟示。
1.為中國對印度尼西亞外交提供對策建議
學者們通過研究印度尼西亞對華認知及對華策略,為中國外交提出政策建議。韋紅和王翕哲通過研究印度尼西亞“Z 世代”青年的中國觀,提出要密切關注該國“Z 世代”青年的利益訴求和政治態度,并在政治、經濟、輿論宣傳、人文交流等方面改善該群體對中國的誤解,最大程度地釋放其促進兩國關系穩定發展的潛力5。韋紅和王翕哲還在研究印度尼西亞對中美競爭認知及其對華策略的基礎上,提出中國的應對之策:進一步拓展與印度尼西亞的合作領域,建立多領域利益共同體;關注印度尼西亞國內政治形勢和輿論風向,準確判斷其政策走向; 積極參與東盟主導的地區多邊機制,努力為其提供公共產品,以實際行動樹立可信的中國形象6。一些學者對“一帶一路”倡議在印度尼西亞傳播效果較為關注,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潘玥和肖琴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在印度尼西亞受到污名化傳播,在分析其產生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具體的解決路徑:多途徑塑造正面的國家形象標識;企業堅守底線,合規經營,擔負起社會責任,促進互利共贏;媒體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自塑”能力,展示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形象7。汪恒和陳菲通過對“一帶一路”敘事本體論范疇上的敘事效果分析和評估,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在印度尼西亞的敘事具有清晰的使命目標、可期的成功前景和連貫一致的敘事情節,但同時亦存在大量反敘事,這使得如何策略性地構建敘事,積極回應國際社會關切,有力反擊反敘事成為中國當前對外敘事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8。學者們還對中國與印度尼西亞不同領域的合作給出政策建議。在共建“區域綜合經濟走廊”方面,吳汪世琦提出兩國需要采取綜合手段,積極重塑域內的經濟地理特征,妥善應對域外大國的對沖戰略,并強化兩國的非傳統安全合作,以保障經濟走廊建設的高效和可持續推進1。在產業合作領域,學者們就兩國互聯網、海洋、電力、制鞋、汽車等產業合作問題提出一系列應對之策2。例如,在電力合作問題上,張冰提出中資企業可將水電、地熱發電、光伏發電及電網建設等作為電力能源合作重點,合作方式可從電力工程承包擴展到電力項目投資,以此促進印度尼西亞能源轉型。又如,在海洋合作問題上,趙桂燕等學者提出加強海洋基礎設施領域合作、擴大海洋漁業合作、推動海洋旅游業合作等對策建議。在人文交流領域,學者們積極為進一步促進兩國在教育、文化、青年、科技、媒體、衛生、智庫、旅游等方面的合作獻計獻策3。
2.為他國提供鏡鑒
一些學者通過對印度尼西亞案例研究,總結其成功經驗及失敗教訓,以供他國鏡鑒。徐慧等人認為印度尼西亞在構建數字化家庭教育環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家庭教育質量,其經驗值得總結和借鑒4。喻馨銳和柏京京通過研究印度尼西亞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歷程,總結出對中國職業教育的啟示:建立多層次學歷的職業教育制度,鼓勵以企業為主的多元化辦學模式,抓住機會伴隨企業“走出去”5。張浩淼和譚洪則以印度尼西亞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為鏡鑒,提出共同促進社會保障體系的科學性整合與內源性改革的對策建議,以助推中國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6。還有學者將印度尼西亞與他國進行比較研究,從中得出經驗啟示。包亮通過比較印度尼西亞與尼日利亞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多民族前殖民地國家的社會語言環境、 歷史政治環境和語言意識形態, 探析多民族前殖民地國家語言政策成敗的關鍵因素, 并提出化解多民族前殖民地國家語言問題的路徑7。于春洋和周佳薇則通過比較美國、印度尼西亞和尼日利亞三國塑造國族的政策實踐,得出多民族國家塑造國族觀念的成敗經驗8。
三、研究總結與展望
(一)研究總結
2023年國內學術界對印度尼西亞的研究總體來說有所發展。一是研究議題進一步豐富。議題涉及印度尼西亞政治、安全、經濟、社會、歷史、文化及對外關系各個方面,其中又以研究中印尼合作成果最多。二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徑有一定提升和創新。跨學科研究方法、新的分析路徑被學者們運用于具體的問題研究之中,實地調研成為研究手段中的一大亮點。三是資鑒功能進一步增強。大部分研究成果特別注重其應用價值,一方面為中國對印度尼西亞外交提供政策建議,另一方面為他國提供鏡鑒。2023年國內學界的印度尼西亞研究之所以成果較為豐碩,原因主要在于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合作關系的日益密切和印度尼西亞的國際影響力逐漸增大。
盡管2023年印度尼西亞研究有所發展,但仍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一是研究議題失衡。在2023年所發表的文章中,大多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亞對外關系方面,尤其集中在中印尼合作關系上,而對印度尼西亞國內的政治、社會、歷史、文化等議題的研究相對較少。這反映出目前學界對應用性研究的重視及對基礎性研究的忽視。二是理論性、學術性不足。目前研究成果大多就事論事,只是簡單地論述“是什么”的問題,而對“為什么”的問題及一些問題的生成機制少有學理性探討,理論提升及學理性歸納不足。其原因仍在于學者們對政策咨詢類研究的偏好。三是一手資料仍顯不足。由于受語言的限制,很多研究成果仍然采用二手資料,這或多或少會影響研究成果質量。
(二)研究展望
鑒于以上不足,未來印度尼西亞研究可在以下方面進一步加強。一是加強對印度尼西亞國內狀況的微觀研究, 尤其是加強對其歷史、 宗教、 文化方面的基礎研究。對社會科學研究而言, 如果不了解一國的歷史文化背景,很難對其政策及對外行為方式有準確的把握,得出的研究結論有可能出現偏差。另外,中國已設立區域國別學一級學科,出于學科建設的考慮,也有必要加強對印度尼西亞的基礎研究。二是加強理論建設研究。印度尼西亞案例研究,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一員,其行為方式和發展道路在發展中國家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何在印度尼西亞案例研究中抽象出發展中國家行為方式和發展道路的普遍規律,或建構出發展中國家發展理論,這應當成為當代學者的研究任務之一。我們既要重視應用式的研究,也要重視原創性的知識生產。只有這樣,才能建構起發展中國家的學術話語體系,而不是跟在西方后面拾人牙慧。三是加強對印度尼西亞語的學習,這對提升研究成果質量至關重要。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掌握印度尼西亞語的學者參與到印度尼西亞研究隊伍中來。四是進一步加強多學科協同研究。只有善于吸收借鑒相關自然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并將其運用于印度尼西亞研究之中,才能更全面精準地認知印度尼西亞,才能適應區域國別學科要求和現實需要。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onesia Studies (2023)
Abstract: The Chinese academic community yielded relatively fruitful outcomes in the research on Indonesia in 2023 with major characteristics in rich topics, improved methods and outstanding references.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Indonesia's domestic situation, which is primarily studied in terms ofits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history, culture, etc., and its diplomatic policies and foreign relations, which are mainly investigated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onesia and China, Indonesia's foreign strategy, Indonesia's rela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al organizations, and Indonesia's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and regional governance, showing continuous enrichment and expansion in these regards. In the research, the methods are constantly enriched and innovated as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s and new theoretical analysis paths are applied, and field research has become a highlight. The reference function has been further enhanced, and most research results are reality-oriented.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hortcomingswith regard to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Indonesia in 2023, such as an imbalance of research topics, insufficient theoretical improvement, and a lack of first-hand information. In the future, there will be an urgent need to strengthen basic research,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on Indonesia.
Keywords: Indonesia; areastudie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