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權 沈曹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色地質勘查局七0一隊,新疆昌吉 831100)
礦區出露的地層位于新疆準噶爾盆地南緣,巖石地層區劃屬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南天山地層分區,塔北地層分區,并以區內喀拉鐵克斷裂帶為界,分為兩個地層小區,北部為邁丹他烏地層小區,出露地層主要有泥盆系坦蓋塔爾組(D3t)、石炭系喀拉治爾加組(C2k)及少量第四系。南部為柯坪地層小區,出露地層主要有寒武-奧陶系丘里塔格組(∈3O1q)、奧陶系薩爾干組(O2se)、志留系柯坪塔格組(S1k)、塔塔埃爾塔格組(S2-3t)、石炭系巴什索貢組(C1b)、康克林組(C2kk)、二疊系巴立克立克組(P1b)、卡侖達爾組(P1k)、白堊系巴西改組(K1b)、古近系蘇維依組(E3s)、新近系阿圖什組(N2a)及大面積第四系沉積物(Q)。
礦區位于西南天山南段,區域內構造較為復雜,各類構造發育,出露構造單元較多,同時各級構造活動較為頻繁。構造形跡按時代由早到晚主要表現為北東向、東西向斷裂、開闊褶皺和少量北西向、南北向斷層,其中以北東向和近東西向斷裂最為發育。規模較大的斷層主要分布于喀拉鐵克斷裂帶和南側為塔里木古陸塊之柯坪古生代前陸盆地(三級)構造單元中,以北東向展布的喀拉鐵克斷裂帶最為顯著,在其兩側發育的北東向和近東西向斷層和褶皺多為該斷裂帶的派生構造。
北西向斷裂和南北向斷層形成較晚,主要分布于南側為塔里木古陸塊之柯坪古生代前陸盆地中,形成于中生代末期,切割了近東西向斷裂。新生代在高原隆升、走滑背景之下,北東向斷裂是北繼承性活動,斷裂規模大,延伸穩定,控制了新近系的分布,形成于該期的構造奠定了區內的基本構造格局。
區域內巖漿活動強烈,侵入巖分布廣泛,活動時間較長,空間上群聚性較強,集中分布于區域西部、東南部,稀疏分布于區域北東部,軸向總體呈近南北向,其展布方向與區域總體構造線方向一致,產出形態多為巖墻順地層走向切層侵入,個別為巖株、巖床、巖枝、巖脈等。
1.4.1 元素在空間分布特征
礦區域屬天山褶皺系地球化學亞區。區內除CaO、SiO2、Ba 呈現低背景分布外,其余元素均為高背景,尤以B、Li、U、Nb、La、Be 反映最清晰。區內局部異常分布密集,范圍大,元素組合復雜。形成異常的主要元素有Pb、Zn、Hg、As、Sb、Cu、W、Sn 及稀土、放射性元素。指出區內尋找鉛鋅多金屬、稀有、稀土、放射性礦產良好的遠景。
1.4.2 礦床地球化學特征
不同類型的礦化,元素異常組合也不同,區內不同礦床地球化學特征如下:
(1)熱液型蝕變、礦化與基性、基性侵入巖體有關,化探異常以Fe、V、Ti、Mn、Cr、Co、No、Ni、Nb、Cu等鐵族元素組合為特征。
(2)熱液型礦化與不同溫度熱液的親硫元素有關,細分為高溫熱液型礦化與Sn、Nb、W 元素組合有關,中溫熱液型礦化與Cu、Pb、Zn、Mo元素組合有關,低溫熱液型礦化與As、Sb、Hg、Au、Ag(Cu、Pb)元素組合有關。
(3)沉積型礦化與沉積環境和成因關系密切,在區內以化學沉積為主的淺海相環境中,Ca、Sr(Cd)等元素組合、還原條件下沉積的碎屑巖中,Ba、P、V、U、Sr、Cu、Zn、Ni、Co、AS等元素組合含量高,局部地段可能富集成礦。
(4)內生礦化往往受多級斷裂構造控制或產出于巖體的接觸帶中,元素異常在空間分布上多呈軸狀。熱液型礦化在空間分布上多呈橢圓狀,具有元素分帶的特征。外生礦化因受沉積條件和一定層位的控制,異常形態呈條帶狀分布。
礦區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緣復合溝弧帶,東端為庫魯克塔格基地陸殼所截,西端延出境外與吉爾吉斯斯坦的南天山相連,構造作用和巖漿活動強烈、頻繁,有較好的成礦地質背景。依據中國天山礦產與成礦體系(陳毓川、董連慧等,2008)等對成礦區帶的劃分,以哈拉峻-阿合奇大斷裂為界,該區域西北部大面積范圍屬于塔里木板塊北緣之闊克沙勒嶺(陸緣盆地)Pb-Zn-Cu-Fe-REE-U-鋁土礦-重晶石-石膏-煤礦,東南部小面積屬于塔里木陸塊北緣隆起之柯坪塔格(陸緣盆地)Pb-Zn-Cu-Fe-V-Ti-Sn-Sr-Hg-U-磷-石墨-煤-鹽類-重晶石-寶石礦兩個Ⅳ級礦帶。
陳毓川、董連慧等(2010)按構造-成礦旋回在塔里木7 個成礦帶共厘定出138 個礦床成礦系列及亞系列(含礦床式312 個)。在礦床成礦系列及成礦亞系列中,有沉積成礦系列及成礦亞系列34個,巖漿成礦系列及成礦亞系列45 個,變質成礦系列及成礦亞系列17 個,表生淋濾-沉積成礦系列及成礦亞系列15 個,流體成礦系列及成礦亞系列23 個,反映出以沉積作用和巖漿作用為主(占57.24%)、流體成礦作用突出的(16.66)成礦特點,是塔里木成礦省內多階段構造-成礦演化的產物。
(1)礦區位于闊克沙勒嶺(陸緣盆地)Fe-Cu-Pb-Zn-Sn-鋁土礦帶與柯坪塔格(前陸盆地)Pb-Zn-Cu-Fe-V-Ti-Sn-Sr-Hg-U 磷煤石墨鹽類重晶石寶石礦帶的交界部位,成礦帶中已發現有16 處礦(點)床,包含有多處中-大型鉛鋅、銅等礦床。說明該帶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2)礦區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緣。構造上屬前陸盆地,區內出露的基底陸殼上震旦系至泥盆系連續的蓋層沉積,為該區域主要含礦地層,普查區所屬成礦帶內已經發現較多的銅、鉛礦及礦點,如霍什布拉克鉛鋅礦床、喀達銅多金屬礦床及鐵格爾曼銅鋅礦床、薩色布拉克鋅多金屬礦床、喀達塔木東銅鋅多金屬礦點等,說明礦區內具有良好鉛鋅礦床成礦背景。
(3)礦區位于喀拉鐵克大斷裂上,區內褶皺、斷裂構造發育,巖漿活動較強,巖體外接觸帶發育大面積角巖化,火山熱液及地下水熱液的活動為成礦系統提供了動力來源及運移、存儲通道和空間;各種熱液的廣泛活動有利于淬取火山巖中的成礦物質而形成含礦熱液。次級構造為鐵、金、鉬等成礦物質的遷移與富集提供了礦液運移的通道和礦質賦存的空間。
經過上文對鐵多金屬礦產地質形成條件分析及控礦因素分析詳細的介紹,深入了解了鐵多金屬礦產地質形成條件分析及控礦因素。從區域成礦地質環境及成礦地質條件來看,區內及周邊具有尋找鐵、銅、鉛鋅多金屬礦的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