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龍
【摘?? 要】勞動作為一門兼具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探究性的課程,是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的重要載體。作為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手段,校本實踐得到了廣泛關注。該教育方式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僅具備充分的可行性,還展現出顯著的時代性與時效性。常規課堂中,學生開展項目化學習,鍛煉動手能力,發展創新思維;學科活動中,學生體驗具體職業與技術應用,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家校社協同的實踐中,學生增強服務能力與創新意識。
【關鍵詞】勞動教育;校本實踐;項目學習;學科融合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勞動課程強調學生直接體驗和親身參與,注重動手實踐、手腦并用,知行合一、學創融通,倡導“做中學”“學中做”,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1]勞動教育中,豐富的實踐活動能為學生帶來真切的勞動體驗,有效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使學生創造性地應對并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各類問題。作為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手段,校本實踐得到了廣泛關注。該教育方式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僅具備充分的可行性,還展現出顯著的時代性與時效性。
一、常規課堂中開展勞動項目化學習,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思維
項目化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強調在真實或模擬的生活情境中,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或完成具體項目來驅動學習。[2]常規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用項目化學習的方式開展勞動教學,即選取與學生生活緊密關聯的主題,組織學生開展系列創意勞動實踐項目,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鍛煉學生的創意設計與創意制作能力。在設置課堂勞動項目時,教師可選擇選材方便、操作性強、凸顯創意的內容,突出其生活性、實踐性和探究性。如選擇常見的廢棄卷紙筒,依托變廢為寶主題,設計“紙筒變身”項目,該項目包含設計筆筒和收納筒、裁剪拼接立體裝飾畫、組合多個紙筒設計會動的玩偶等等。
此外,教師需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意制作技能。以學校四年級“慧疊衣物”項目為例,該項目屬于“收納與整理”任務群,項目任務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驅動性問題為:如何巧妙地將衣物疊放整齊,使其不易散開,達到節省空間、便于存取的目的?項目實施前期,教師創設了外出旅行準備衣物的情境,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選擇旅行的目的地,確定需要攜帶的衣物,如去海邊需要攜帶防曬衣帽,然后列出材料清單。經歷該過程,學生的生活經驗被喚醒。項目實施中期,學生將衣物帶進課堂。各小組通過自主探究、聆聽微課、示范學習、試錯糾錯等方式,反復實踐。學生逐步掌握折、卷、包、塞等動作要領,并依據衣服的特點進行折疊,做到衣物疊放整齊、緊實、不易散開、便于存取,逐步掌握創意折疊和分類整理的勞動技巧。項目成果展示過程中,各小組從教師手里領取帆布袋,開展衣物收納比賽,看哪個小組的成員能在規定時間內將衣物整齊地放入帆布袋,并取出整齊緊實的衣服加以展示。項目實施后期,學生在家里擔任“創意疊衣技能推廣師”,獲得了家長的一致好評。通過該項目化學習,學生不僅學會了創意疊衣物的方法,還初步發展了計劃思維,形成了具有實效性的勞動能力。
在常規課堂勞動項目化學習中,生活場景的再現,有效地喚起了學生的勞動熱情;項目化學習過程中的實戰演練,使學生有機會鍛煉勞動技能;借助項目化學習成果展示,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創意勞動的樂趣與成就感。可以說,課堂勞動項目化學習,不僅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掌握了勞動技能,還提升了他們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科活動中融合勞動實踐,讓學生體驗具體職業與技術應用
有條件的學校可充分利用校園周邊的勞動資源,發揮地理優勢,開展學科融合性勞動實踐活動,深化學生的職業體驗。按照勞動任務群的類別進行劃分,可以將學科融合活動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與美術融合的傳統工藝勞動活動,如“指尖邂逅毛線”“扎染工作坊”“衍紙文創”等活動;第二類是結合校園文化的現代服務業勞動活動,如“童樂市場”“徽章設計”“慧心小達人”等活動;第三類是融合了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等活動,如“走進身邊的各行各業”“校園勞動周”活動;第四類是融合了科學學科的新技術體驗與勞動應用活動,如“走進光電實驗室”“3D夢工廠”等活動。
以學校“童樂市場”的融合實踐活動為例,每年的“雙十一”,勞動學科組聯合德育部門組織全校師生共同開展創新型“跳蚤市場”活動。其中,一至三年級學生和教師均為顧客,四至六年級學生則為經營者。該活動融合了創意設計、動手制作、買賣經營等多方面的內容。場地分為“二手市場”區、現場自制貨品區、服務提供區、自由交換區等多個區域。此外,學校還設置了由大隊委組織的“市場管理部”,并設有場地清理、愛心捐贈等活動環節,旨在豐富學生的職業體驗與情感體驗。活動前期,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一至三年級學生了解購物的學問;四至六年級學生了解與銷售相關的知識,組建小組,合作完成攤位設計、商品籌備、攤位申報、押金支付等工作。活動中期,所有攤主嚴格按照要求布置攤位。“市場管理部”根據各攤位的經營及衛生狀況,采用臺簽的方式及時評定商戶等級。活動后期,各攤主清理場地,憑“文明商戶”證退還押金,得到的愛心基金統一捐獻給一所鄉村小學,落實“手拉手”友誼幫扶計劃。學生在真實的活動中應用知識、鍛煉技能、體驗角色、感知責任。
值得一提的是,“童樂市場”活動極大程度地促進了學、創的融通。其一,學生在籌備攤位的過程中,用心鉆研攤位設計、營銷策略,思考“如何為店鋪起名”“如何設計吸引顧客的廣告語”等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積極運用美術、科學、語文、數學、信息科技等學科知識,制作引人注目的攤位招牌和廣告牌,有的甚至用上電子廣告,還有的攤主提前錄制了“預熱視頻”。其二,貨品售賣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特長,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自主“開發”產品,如現場繪畫、創意折紙、制作文創書簽、定制手鏈、現場做美食等,特色“商家”層出不窮。
通過學科融合性勞動實踐,學生深入體驗各種具體的職業,增強了對勞動的直觀感受和理解。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各行業的認識,也使學生明白了時代發展賦予勞動的新意義和新要求,有助于學生樹立科學的勞動觀,增強勞動責任意識。
三、家校社協同中實施勞動互動,增強學生的服務能力與創新意識
因學校場地與設施的制約,勞動教育的開展受到限制,部分極具生活價值的學習內容無法得到落實。家校社的協同互動可突破這一難題,幫助學生切實體會“實踐出真知”“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真諦,促使學生思考勞動的真正價值。
學校通過微信公眾號、家長群等平臺,發布“家務勞動PK”“勞動小能手爭章”等互動活動,拓寬勞動教育的實踐空間。以“勞動技能PK——清潔小衛士”為例,教師發起初級挑戰、中級挑戰、高級挑戰三個層級的比賽,鼓勵不同水平的學生自主選擇合適的任務。每一層挑戰都有對應的示范、要求、評價標準,輔之以問題引導,如:“除了這種方法,還有什么小妙招可以解決這類難題?”“怎樣做得又快又好?”具體表現為:初級挑戰“地板閃亮亮”,鼓勵學生把客廳地板拖干凈,將房間角落的灰塵清理干凈;中級挑戰“窗戶明晃晃”,要求學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擦拭室內玻璃窗,清洗紗窗;高級挑戰“廚灶大變樣”,倡導學生清潔廚房地板、整理廚房灶臺,除去臺面和墻壁上的油污。學生完成任務后以照片、視頻等形式呈現勞動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深刻體驗到為家人提供勞動服務的愉悅,領悟到勞動帶來的成就感,意識到主動承擔家務的重要性。
在家校社協同的勞動中,學生切實履行了身為小主人的職責。他們不僅提升了自身的技能,還學會了如何為自己、他人和社區提供服務,為將來服務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聚焦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培養的勞動教育校本化實施,是培育現實生活和未來社會所需人才的一種有益探索。學生從真實的生活情境出發,在常規課堂學習、學科融合及家校社聯合的勞動活動中親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學生不僅感悟到新時代的勞動內涵,掌握了實用的勞動技能,還深化了對勞動的理解,樹立了正確的勞動觀念。未來,教師還須關注勞動教育課程的評價,進一步提升勞動教育校本化實施的價值。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高志軍,陶玉鳳.基于項目的學習(PBL)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J].電化教育研究,2009(12):92-95.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