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昕



【摘?? 要】評價作為檢驗、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具有診斷、激勵和改善的功能,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改進教師的教學。為解決當前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可從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主體三個方面入手,實施多維度評價,拓展評價時空,呈現評價結果。
【關鍵詞】課程評價;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
評價作為檢驗、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具有診斷、激勵和改善的功能,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改進教師的教學。《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要求發揮評價的引導作用,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在評價越來越受到重視的當下,許多教師嘗試通過關注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成長情況,根據評價結果反思教學手段的有效性,并及時進行調整。然而,當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評價仍存在一些問題:評價內容過于寬泛或狹隘;評價方法有失偏頗或過于單一;評價結果時常滯后。為解決這些問題,可從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主體三個方面入手進行探索。
一、聚焦評價內容,實施多維度評價
評價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教師應通過對學生在一定階段內的認知情況、行為表現、學習成果等進行多維度評價,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墩n程標準》指出,評價內容包括“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狀況進行評價,兼顧學生學習態度、參與學習活動的程度以及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應用水平”。也就是說,課程內容認知情況、學習行為表現、動態學習成果等都可成為評價內容。
(一)注重對課程內容認知情況的有序化評價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多個教學環節都需要發揮評價的助學作用。教師要有整體教學觀,梳理課程內容,根據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和相關教學目標對教學方式作出調整。通過評價觀察和評估學生的課堂表現,能夠了解學生的動態學習效果和過程表現。學生的認知具有循序漸進的規律。因此,評價的設計也要遵循這一規律,呈現一定的梯度。
以《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心中的“110”》第二課時為例,為了讓學生面對陌生人的騙局時能做到不上當受騙,并采取正確的應對方法,教師設計了有梯度的評價——爭“防騙小能手”章。學生完成“選一選”“想一想”“辯一辯”“演一演”四個活動,并根據完成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同伴評價,一級一級向往上攀登,最終爭得“防騙小能手”章(如圖1)。有梯度的評價能夠幫助學生梳理認知思維程序,更好地掌握知識。
(二)注重學習行為表現的量化評價
學習行為包括學習態度、學習方法、過程表現、學習效果等要素。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直接影響學習效果,不管是課堂學習還是課外學習,監測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利用評價促使學生反思,使學生形成自我意識,獲得進步。具體而言,教師可從課前調查、課堂練習、課堂表現、知識生成、學習收獲等方面進行評價。量化的星級評價能清晰地呈現學習效果。
以《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0課《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第一課時為例,教師設計了一張“我是爭星小達人”評價表(如表1)。
由上表可知,教師從多個方面評價學生在一節課中的學習行為表現,用爭星的方式激勵學生,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三)注重動態學習成果的可視化評價
學生的學習成果是動態、進階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關注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應用水平,也關注學生在真實情境與任務中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水平,還關注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政治素養、道德品行、法治觀念。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動態學習成果進行評價,了解學生的學習增量。
以《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0課《我們不亂扔》第一課時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引導學生做文明小學生”。教學中,教師將教學目標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為引導學生明白不亂扔垃圾是一種文明行為;第二層為幫助學生養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依據教學目標,課堂主要分成“垃圾不亂扔——我知道”和“垃圾不亂扔——我做到”兩個環節。完成第一部分的教學后,教師設計了相應的學習成果評價圖(如圖2),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在課堂上對相關內容進行強化教學,便于學生掌握。完成第二部分教學后,教師根據班級分組情況設置了四種情境,并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具體如圖3所示。
垃圾不亂扔——我做到
根據以下情境進行表演。
情境一:坐在離垃圾桶一米遠的座位上,手中有一張廢紙。(不圖方便亂扔垃圾)
情境二:走廊上沒有人,手上有一些小垃圾。(無人監督時不亂扔垃圾)
情境三:教室里的講臺上、同學座位上有垃圾。(主動撿垃圾)
情境四:有同學把垃圾扔在地上。(勸誡他人不亂扔垃圾)
二、巧用評價方法,拓展評價時空
教師要根據學業質量要求,在學生的不同學習階段,對學生進行多種評價,拓展評價時空,促使學生持續進步。教師可嘗試優化紙筆測評,利用學生成長記錄袋、日常行為表現記錄卡等多種評價方式,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
(一)綜合性紙筆測評
紙筆測評主要針對中、高段學生進行,可以先分單元進行,期末時再進行一次綜合性紙筆測評。其中,中段采用簡易的開卷形式,高段采用閉卷形式。命題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試題材料呈現方式應豐富多樣,以選擇題、連線題、綜合題為主要題型。題目內容應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緊密聯系,關注年段特點,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試題難度不宜過大,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小學道德與法治綜合評價指南》中的部分樣題為例,具體如下。
三年級樣題:選擇題
生活中,我們要遵守交通規則,注意交通安全。下圖(如圖4)中做法正確的是(???? )
本題采用圖片的形式加以呈現,內容生動形象,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能夠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考查的課程內容屬于法治教育、生命安全教育主題。教師可以從學生的選擇中判斷其對平安出行的理解程度。
四年級樣題:連線題
請你將下面的民間藝術與產生這些民間藝術的地區連起來。
越劇?????????????????????? 山東
白族扎染????????????????????????? 浙江
風箏?????????????????????????????? 福建
木偶戲????????????????????????????? 云南
本題從民間藝術及其發源地切入,考查的課程內容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主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判斷其對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的了解程度,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二)實踐作業評價
實踐作業是指教師根據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目標設計的課內外實踐性、體驗性作業。實踐作業具有真實性、表現性等特征,通過對實踐作業完成質量進行評價,可以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效和核心素養發展狀況。根據類型可以將實踐作業分成養成類、體驗類、議題類和項目式四種,重點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在課前、課中、課后布置實踐作業,并制定一定的評價標準。
以《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0課《我們不亂扔》的實踐作業為例,具體如下。
作業任務:“我們不亂扔”21天打卡行動
任務說明:結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在公共場所”中的《我們不亂扔》一課設計實踐作業,引導學生養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
核心素養:道德修養
評價目標:
(1)在校園內不隨手扔垃圾。
(2)在校外等公共場所不隨手扔垃圾。
評價標準:見作業設計
評價主體:同伴、家長
作業指導和評價實施:這是基于《我們不亂扔》一課設計的實踐作業,可以在本課學習后實施。
實踐前,教師與家長進行溝通,合力完成評價表。在校園內,同伴是評價者;在校外公共場所,家長是評價者?;顒咏Y束后,教師根據同伴評價與家長評價進行綜合評價。21天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與展示。
(三)網絡互動評價
網絡不僅為學生查找、搜集各種學習資料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評價提供了良好的載體。網絡互動作為一種新型評價方式,可以在學生的課余時間完成,使課堂得到延伸。學生對網絡互動評價比較感興趣,能積極主動地完成任務。需要注意的是,學生進行網絡互動評價時,家長應給予協助和支持,教師須做好相關協調工作,發揮網絡的正面作用。
比如,教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時,教師設計了相關的學習活動,要求學生搜集革命英雄的故事,利用班級微信群展示搜集到的內容以及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再開展生生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學生在同伴和老師的鼓勵下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
三、采用多主體評價,呈現評價結果
科學的評價包括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同伴評價、家長評價和社區評價等多主體評價。評價結果可以分數、評語、寫實記錄等方式呈現,使學生準確了解自己的表現,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展示項目成果,實施分項多主體評價
道德與法治教材每一個單元都圍繞一個主題展開,主題高度概括了整個單元的學習內容。為了使學習更有方向性和針對性,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項目式學習,并對項目成果進行評價,進一步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以“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項目式學習為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探索家鄉的民間藝術文化,在策劃布展和介紹推廣的過程中感受家鄉民間藝術的魅力,提高文化自信和道德修養。項目式學習結束后,教師設計了一張項目成果評價表(如表2)。
(二)撰寫個性評語,實施分類多主體評價
寫評語的方式能從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評語力求簡潔、明了、有針對性,且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要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優缺點。評語撰寫的主體包括教師、家長、社區人員等,旨在對學生的學科素養、學業水平、道德品行等進行分類評價。
(三)制作綜合報告,實施分級多主體評價
《課程標準》要求著重評價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表現出的思想政治素養、道德品行、法治觀念,以及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表現出的綜合能力。綜合報告主要反映學生的學習歷程,全面呈現學生的發展狀況和努力方向,評價主體為同伴、教師與家長。綜合報告可以分時間使用,一般一學期使用一次。教師可以給每位學生制作一張學習成長錄,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認知水平、實踐能力三個方面作出評價,分“A、B、C、D”四個等級。以一年級上學期的學習成長錄為例,具體如表3所示。
教師應關注評價的內容、方法、主體,深入探索,促使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實現學習增值。當然,關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評價還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如:是否可以建構一種規范的評價體系;是否可以設計容易操作的評價方法和合理的評價機制;是否可以在評價的基礎上建構多元評價機制;等等。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小學道德與法治綜合評價指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
(浙江省建德市洋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