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媛
鄉風文明建設是提升村居整體文化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徑,但其目前面臨著人口老齡化、教育資源缺乏、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困境。因此,文章以大巖村為例,探討鄉村振興背景下其全面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面臨的困境,并提出有針對性的策略,以期為大巖村及類似農村的鄉風文明建設提供參考。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作為實現農村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能夠提升農村的治理水平和村民的幸福感。鄉風文明是農村地區形成的優良傳統和社會風尚,影響著農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生態,是農村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的文化基石。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地區的鄉風文明建設面臨著人口流失、生態破壞、傳統習俗消退等問題,亟待解決。因此,文章基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以大巖村為例,探討如何有效解決鄉風文明建設中遇到的問題,以期為大巖村及類似農村提供參考和借鑒。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是農村地區千百年來積淀下來的優良傳統、道德規范和社會習慣,塑造著村民的共同價值觀、行為模式及生活方式。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可以保護和傳承寶貴的文化遺產,促進農村社區凝聚力的增強,有利于農村地區的社會穩定,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幸福感的提升,從而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礎。另外,鄉風文明能夠提升村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服務能力,形成積極向上的氛圍,從而形成一個規范有序、風清氣正、文化繁榮的環境。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普及,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可以提升村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通過教育和宣傳活動,可以增強村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和責任感,使其理解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有利于村莊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和后代的福祉。
大巖村的鄉風文明建設
大巖村概況
大巖村位于貴州省醒獅鎮西北部,距離貴陽市中心大約20km,距離龍洞堡國際機場16km,具有明顯的交通區位優勢。大巖村由5個自然村寨和8個村民小組組成,共322戶1 059人。大巖村獲得了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國家森林鄉村、全省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示范點、全省鄉村旅游重點村、貴州省鄉村振興示范村等系列榮譽稱號。村內布依族人口占比為98%,布依族節日、服飾、音樂和舞蹈等傳統文化在當地得到廣泛傳承,村民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積極融入現代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研究者。
大巖村鄉風文明建設現狀
大巖村整合了4 666 667m2集體與個人的荒山荒地,利用村集體資金、財政項目資金、社會資本,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農村旅游,打造了“龍湖花海”和“秘境山坡寨”等生態觀光園區,以及“頑·樂堯”和“清風別苑”等休閑露營基地與特色民宿,促進了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發展模式,增強了自身的旅游吸引力,提高了村集體經濟和村民的收入水平。另外,村莊依托鄉風文明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采用網格化社會管理和“五賦”工作法深入推進“賦分爭優”,通過“季公示、年結算”的方式,用積分激勵村民遵紀守法和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村民自評體系和積分制度的建立激發了村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意識,促進了村莊的和諧,提升了社區凝聚力和村民的幸福感。
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巖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困境
鄉村人口老齡化與青壯勞動力外流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巖村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選擇離開家鄉前往城市尋求更好的教育和就業機會,村里人口結構的變化導致勞動力短缺,無法完成農業生產任務,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年輕一代是文化創新和傳承的主體,留在村里的老年人雖然是傳統文化的守護者,但其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無法有效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融合起來,導致農村文化活力逐漸減弱,鄉風文明建設難以有效推進。在此基礎上,青年人的大量外流意味著生活方式與傳統村落文化之間的沖突加深。青年人在城市中接受現代教育后,形成了與傳統農村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觀念和行為習慣,難以與老一輩產生深入的情感交流,使得傳統習俗和文化知識難以傳承,也使得村莊在面對現代社會挑戰時缺乏應對的思路和策略。
傳統文化和現代價值觀的沖突
大巖村以布依族人為主,大巖村的傳統節日、風俗習慣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等在大巖村具有深厚的根基。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普及,個人主義、消費主義等價值觀對村落的傳統生活方式產生了影響,這些與傳統觀念相悖的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傳統習俗的影響力。
教育資源不足
盡管大巖村靠近貴州貴陽,但沒有受益于城市的教育資源,村內學校設施陳舊,缺乏足夠的教學設備、現代化教學工具以及優質的師資力量,影響了當地青少年的教育質量和村莊整體的人才培養。在教育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教師難以有效將農村的優良傳統融入日常教學中,影響了當代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另外,由于地理位置偏遠和經濟條件受限,優秀的教師很少愿意長期留在村內任教,導致師資力量薄弱,難以提供多樣化和高標準的教育內容。學生們接受的教育多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缺乏創新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這使得青少年未能形成社會責任感,難以充分認識和理解文化的價值與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傳承意愿。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
大巖村的交通、水利、電力和通信等基礎設施老化嚴重、維護不足。尤其在雨季,狹窄的村莊道路泥濘難行,嚴重影響了居民的出行和緊急救援的效率,加之排水系統不發達,雨水排放不暢,容易引發洪水災害,影響了村莊的可持續發展和居民的生活質量,限制了外來投資和旅游業的發展,影響了經濟的增長潛力。另外,村莊的公共服務建設不完善,相應的公共服務專業人員短缺,進一步限制了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限制了鄉風文明的深入推廣和文化活動的開展。一方面,村莊缺乏醫療、教育和社會福利領域的工作人員,無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限制了基本公共服務的質量,影響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整體福祉。另一方面,衛生、文化娛樂設施的缺乏限制了鄉風文明的推廣,使得村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鄉風文明建設資金不足
大巖村雖然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但是缺乏足夠的資金和資源,無法改善供水供電設施或者更新老舊的公共設施,限制了文化藝術展示等活動的舉辦,使得村莊難以充分展示其文化魅力和旅游價值。缺乏足夠的宣傳和文化交流活動也使得村莊的知名度不高,未能有效吸引外來游客。鄉風文明建設無法推進會導致文化傳承面臨斷層的風險,影響村民的文化生活質量,降低村莊對外來游客的吸引力。在此基礎上,大巖村在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還缺乏專業的文化工作者和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使得文化項目的策劃和執行效率低下,難以達到預期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缺乏有效的資源配置和管理導致已有的少量資金和資源難以得到最優使用,進一步加劇了資金短缺的困境,阻礙了大巖村鄉風文明建設。
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巖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對策
優化人口結構和激勵機制
大巖村可以開發與當地資源相關的新產業,通過生態農業、農村旅游等產業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增加村民的經濟收入,吸引大巖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回村,以激發農村的活力和發展潛力。基于此,大巖村可以通過建立合作社或者支持小型家庭企業的方式,為創業青年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村民的技能水平,使他們能夠從事更多種類的工作,達到優化人口結構的目的。另外,大巖村可以通過改善村內的生活設施,提供更好的休閑和文化活動設施,開展更多的節日慶典、體育賽事和文化展覽等活動,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吸引年輕人和外來游客,通過展示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生活方式,使其成為青年愿意歸屬和投資的地方。
建立鄉風文明長效機制
在推動鄉風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大巖村應充分考慮本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村規民約。村規民約應包括教育、環境保護、公共道德等方面的內容,還應具體到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如垃圾分類、公共場所行為規范、節水節能等,以便在村莊內部建立一套完善的監督和評價體系。并通過定期收集村民對于規約內容的反饋,評估現有村規民約的實際效果和適用性,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完善,以在村民中形成一種自覺遵守公共秩序和促進社會和諧的氛圍。基于此,村委會可以設立專門的監督團隊,建立一套有效的監督和評價機制,負責定期檢查村規民約的執行情況,對于違反規定的行為,應給予適當的警告或者處罰,以此來維護村規民約的權威性,確保各項措施得到有效執行,及時調整和完善效果不佳的策略,確保鄉風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在此基礎上,社區還可以通過建立村民自治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以及鼓勵村民參與決策等方式,增強村民對鄉風文明重要性的認識,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激發村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意識,使大巖村的鄉風文明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加強教育與文化傳承
大巖村作為一個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村落,可以設立學習中心和工作坊,定期組織有關本地歷史、藝術和傳統技能的課程和講座,展示本地傳統的布依族手工藝、農業技術或者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加深青少年對本土文化的認識,促進傳統知識和技能的傳承。另外,大巖村可以通過定期組織文化活動,邀請村內的手工藝人和藝術家展示傳統技藝。此外,還可以通過開發文創產品的方式吸引外來游客,帶動經濟發展,為手工藝人提供職業發展的機會。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巖村可以建立數字化文化檔案庫,收集和整理關于布依族的歷史、語言、藝術和傳統習俗的各類資料,通過互聯網平臺對外公開,使得更多的人能夠隨時隨地學習和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吸引更多村民和外來游客參與,使得大巖村的傳統文化得以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傳播和展示,激發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參與意識。
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質量
大巖村作為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潛在旅游吸引力的村莊,要不斷完善基礎設施。一方面,大巖村應當改善交通情況,修繕和加寬道路,以更好地連接周邊城鎮和主要交通樞紐,降低運輸成本,便利居民出行,吸引更多游客。例如,通過鋪設高質量的路面、增設路燈和標志,可以改善居民的出行條件,降低因交通不便帶來的物流成本,提升整個村莊的經濟活力。通過優化交通網絡,可以吸引外來游客,大巖村利用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開展民俗體驗、生態旅游以及傳統手工藝展示等各種生態活動,從而有效促進當地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另一方面,大巖村應重視教育和醫療的全面發展,可以建立由村民自我管理的圖書館和學習中心,為村民提供定期的教育培訓和文化講座;可以考慮與附近的城鎮醫院合作,為大巖村村民提供更全面、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從而提升大巖村村民的生活質量,確保大巖村能夠在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實現經濟發展。
創新鄉風文明建設資金籌集方式
大巖村可以與私人企業合作,開發以村落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旅游項目,或者建立以農業體驗為核心的生態農場,為游客提供獨特的文化體驗,為村莊居民提供新的收入來源,增強農村文化的吸引力,帶來經濟效益,也可以為企業提供品牌宣傳和市場開發的機會。另外,大巖村可以探索多渠道的資金籌集方式。一方面,可以通過村民小額捐贈的方式設立社區基金,專門用于支持文化活動的舉辦、傳統手藝的保護和傳承等項目;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開展具體的文化保護或發展項目,吸引對農村文化感興趣的社會各界人士捐款,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提高項目的社會影響力和公眾的參與度,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
大巖村在鄉風文明建設中形成了綜合發展模式,“農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提高了村莊集體經濟收入水平,提升了村莊居民的生活質量。但農村鄉風文明建設中仍然面臨著人口老齡化、青壯年外流、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觀沖突、教育資源不足、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以及資金有限等困境,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優化人口結構和激勵機制、建立鄉風文明長效機制、加強教育與文化傳承、完善基礎設施和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創新鄉風文明建設資金籌集方式等對策,以建立長效發展機制,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推動大巖村實現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的雙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