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秦昌

“新農人”是農民新群體、農業新業態、農村新細胞。文章基于對F縣的走訪調研,結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厘清“新農人”培育面臨的問題,總結提煉“新農人”的共性和特征,并明確“新農人”的概念和培育方法,以期讓“新農人”成為“興農人”,助力鄉村振興。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而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作為鄉村人才隊伍的生力軍,“新農人”在鄉村振興中的“領頭雁”作用日益凸顯,在抵御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社會風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新農人”正在成為推動鄉村發展的主要力量。培育“新農人”有助于推動鄉村振興。文章調研F縣“新農人”培育的現狀,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助力鄉村發展。
“新農人”的概念
目前,國內尚未對“新農人”的定義進行統一。F縣結合“新農人”的特點,對其作了一個初步界定。“新農人”指具備一定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新生產組織方式,以從事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各環節為主要收入來源,且收入高于城鎮居民收入水平,有農業情懷、有適度規模、有持續發展性、有防風險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新農人”具體講有四新、四有、一高于的特點。
特點一:四新
1.新理念
“新農人”善于學習、思維活躍、視野開闊,具備更先進的產業發展觀和可持續的資源利用觀。他們認為現代農業是永不衰退的行業,農村是大有可為的天地,立志做農業經營的“良幣”和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2.新技術
“新農人”廣泛運用新媒體、大數據、冷鏈物流、智慧設備等“新農具”,勇于將其他行業的管理方式、技術手段、商業模式靈活運用到農業領域,大幅提升農產品商品化率和附加值。
3.新業態
“新農人”具有敏銳的互聯網思維、強烈的品牌意識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他們積極探索生態農業、智慧農業、創意農業、定制農業、共享農業、商業化農業等新業態,敢于探索“餐桌果園”“打工式培訓”等新模式。
4.新生產組織方式
“新農人”善于與社會服務組織、村集體、農民等協作,探索以“新農人+村集體+農戶”為代表的新型生產經營模式;善于建立以“新農人”互助會為代表的自發民間組織,通過舉辦論壇、沙龍、市集、培訓、競賽、義賣等活動凝聚力量、抱團發展。
特點二:四有
1.有“三農”情懷
“新農人”熱愛農業、農村、農民,有鄉土情結、農業情結,愿意將資源投入農業,讓理想在農村“開花結果”。
2.有一定規模
“新農人”經營的產業發展到了一定規模,介于傳統農民、農業龍頭企業之間。
3.有持續發展性
“新農人”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能隨經濟的發展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做到短期可增收、長期可持續,推進共同富裕。
4.有防風險能力
“新農人”善于運用科技、金融等手段主動、科學地防范和化解自然風險、社會風險、市場風險,推動產業行穩致遠。
特點三:一高于
“一高于”指的是“新農人”的收入高于F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新農人”從事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工作,他們的收入高于同期F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
F縣“新農人”培育存在的問題
F縣地處三峽庫區,目前受諸多現實因素的影響,“新農人”培育存在一些不足。
鄉村人才儲備不足
《F縣統計年鑒2022》顯示,2011—2021年,F縣鄉村人口數呈下降趨勢,從事農業的人員數量在2014年達到峰值后逐年減少,見圖1。
F縣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比較缺乏,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受教育程度在大專及以上的僅占極小部分。同時,農業從業人員也在不斷減少,從事農業的人員已由2014年19.30萬人下降到了2021年的12.01萬人,下降人數為7.29萬人,下降率達37.8%。
宣傳發動力度不大
“新農人”是一個新的群體,很多農民對什么是“新農人”、如何成為“新農人”都不太了解,特別是外出務工人員,他們常年在外,對發展“新農人”的具體政策知之甚少,對目前農村的發展形勢也不清楚,甚至不看好。農村在宣傳發動方面力度不大,導致群眾的參與度不高。
配套設施不完善
F縣的農村地區多處于山地丘陵地帶,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不高等問題,很多農民依然采用肩挑背扛的傳統生產方式,耕種一體式農機、機耕道、蓄水供水設施、自動灌溉系統、控溫監測系統等設施配置不到位。特別是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管控政策嚴格,“新農人”除農業配套設施、用地實行備案制外,產業發展所需的廠房等需按建設用地報批,農業發展選址難、用地貴等問題較為普遍,阻礙了“新農人”的創業。
金融支持不夠精準
區縣級金融機構在政策制定、信貸產品開發等方面權限不足,信貸產品的靈活度不高,針對“新農人”缺乏啟動資金、抵質押品不足等問題,精準推出的專項信貸產品不夠,難以滿足“新農人”的融資需求。
產業鏈延伸不夠
在F縣的一些農村,農戶更多聚焦于發展農業,對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的投入和關注不多。人們對種養加結合、電商帶貨等多元農業模式的嘗試不足,個別農村的農業處于“單核發力”而非“多輪驅動”的狀態。
技術支撐動力不足
在F縣的一些農村,農民的種植耕作依賴經驗總結和傳承較多,依靠科技賦能和創新較少。很多農戶對現代農業的前沿技術不夠了解,對現代農業職業技能不夠熟練,對現代農業種植知識不感興趣,缺乏持續穩定的智力支持和系統全面的技能培訓,存在生產模式不夠新、生產技術不夠新、生產成效不夠新等問題。
示范效應不足
“新農人”在人緣、地緣、業緣上的聯系不緊密,技術互助、生產資料互助、資源互助較少,沒有形成抱團取暖、互幫互助的發展態勢。同時,“新農人”一心撲在產業發展上,在參與基層治理、調解糾紛矛盾方面略顯不足。
F縣“新農人”培育的幾點建議
“新農人”的培育功在當下,利在千秋。只有培育高質量的人才,才能推動農村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進一步加強人才儲備
一方面,盤活存量。根據村“兩委”工作人員掌握的本村居民信息,精準摸排出“準新農人”和“新農人志愿者”,對符合條件的居民認真梳理、納入管理,為他們提供精準服務。另一方面,做大增量。引導有鄉土情懷和創業激情的大學生、農民工返鄉創業,通過打工式、師徒式的方式培育在鄉“新農人”,持續壯大“新農人”隊伍。
進一步加強宣傳
一是政策再宣傳。進一步宣傳解讀有關“新農人”的扶持政策、工作思路、培育方法等,以現有“新農人”為依托,做好群眾政策引導,充分挖掘“新農人”資源,激發其創業激情。二是人員再發動。各地要立足于自身優勢,圍繞產業建鏈、補鏈、強鏈、延鏈等方面,充分借助人緣、地緣、情緣等平臺,大力引導有資金、有能力、有技術、有情懷的人員前往農村創業發展。三是氛圍再營造。在市、縣、鎮、村各級宣傳F縣“新農人”培育工作,擴大宣傳范圍,切實提高廣大群眾對“新農人”的認識,在全社會營造培育“新農人”、服務“新農人”的良好氛圍。
進一步加強配套服務
一是完善基礎配套。聚焦農業產業發展需要,相關行業部門、屬地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大力完善鄉村道路、農田水利等產業基礎設施配套,讓“新農人發展所需的”成為“政府努力去干的”。二是落實用地配套。探索在耕地“進出平衡”的原則下,常態化開展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的補劃調整,進一步整合利用分散、碎片等地塊,滿足“新農人”集中連片用地的需求,解決“新農人”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升“新農人”創業發展信心。三是強化服務配套。探索建立“一新農人一工作專班”結對服務機制,為“新農人”提供政策咨詢、問題協調等服務,以精細的服務幫助“新農人”實現高質量發展。
進一步加強金融支持
出臺金融政策,開發精準支持“新農人”發展產業的金融產品,有效解決“新農人”融資難的問題;設立專項資金,為“新農人”提供貸款貼息、擔保費減免、保費補貼等,有效解決“新農人”融資貴的問題;探索多種金融合作模式,推行“銀行+擔保+保險”等模式,有效降低信貸準入門檻。
進一步加強模式推廣
堅持推廣“新農人+村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三者須緊密協作,不能分割開來。一是“新農人”當好帶頭人。“新農人”作為投身農村農業發展的發起者和運行人,要起好帶頭作用,帶動農戶共同致富。二是村集體當好中間人。村集體要發揮好協調“新農人”,聯系農戶的協調銜接和潤滑黏合作用,幫助“新農人”發展,促進農戶增收致富。三是農戶當好上進人。農戶應充分發揮內生動力,借助產業發展的機遇主動融入,積極勞動,實現增收致富。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新農人”盈利、村集體增收、農戶致富,三方參與,三方共贏。
進一步加強能力提升
一是注重認知提升。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新農人”頭腦,引導“新農人”堅定不移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厚植愛國情懷,讓他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二是注重技術提升。積極探索培訓新模式,采取集中培訓與線上教學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訓實操相結合等方式,著力提升“新農人”在現代農業知識、技術、運營等方面的能力。三是注重合作提升。發展壯大“新農人”互助會,建立“產學研”協同機制,把“新農人”組織起來,把科技服務團隊的科學研究、實踐教學、社會服務與“新農人”的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經營結合起來,開展“產學研”協同合作。
進一步發揮作用
一是發揮致富帶頭作用。“新農人”是未來農業發展的“領頭雁”,鼓勵“新農人”傳授創業經驗和生產技術,可以調動農民自主創業的積極性,讓“新農人”輻射帶動農民就業創收。二是發揮基層治理作用。進一步提升“新農人”助力鄉村振興的責任感,邀請有見識和聲望聲譽的“新農人”參與糾紛調解、說理教育、村務議事等工作,著力提升基層治理實效。三是發揮社會擔當作用。鼓勵“新農人”反哺鄉村,多做公益、多作貢獻,帶動鄉村志愿服務,幫助“一老一小”、孤寡殘弱,用行動彰顯社會責任感。
總而言之,有關部門要通過充分挖掘“新農人”資源,引導有資金、有能力、有技術、有情懷的人員扎根農村創業發展;通過從嚴從實從細確定相關人選,嚴格執行相關政策標準,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讓“新農人”的發展和培育有嚴格的審核基調;通過探索建立“一新農人一工作專班”結對服務機制,為“新農人”提供精準服務,幫助“新農人”實現高質量發展;通過進一步推廣“新農人+村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實現“新農人”盈利、村集體增收、農戶致富;通過積極探索培訓新模式,建立“產學研”協同機制,讓“新農人”能力提升見實效;通過鼓勵“新農人”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帶動農民就業創收,增強“新農人”助力鄉村振興的責任感;通過對“新農人”實干業績、“新農人”培育培養工作進行全面考核督導,讓“新農人”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新時代“新農人”的培育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