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萱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是解決農村問題的前提,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山西省永和縣東征村是一個集紅色歷史與自然風光于一體的鄉村,該村在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致力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文章以研究該地脫貧攻堅經驗為切入點,總結該地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成果,并在現有成果中挖掘該地產業發展的潛力,以期探索出東征村產業振興的有效路徑,為東征村謀得進一步發展,以產業振興促進經濟發展,進而推動鄉村振興。
山西省永和縣東征村的脫貧攻堅取得了偉大成就,其成果振奮人心,激發了筆者學習研究優秀案例的熱情。因此,筆者以山西省永和縣乾坤灣鄉東征村為研究對象,通過探訪永和縣東征村的實際情況,以東征村產業振興的現有成果為基礎,總結經驗,并從當地第一、二、三產業入手,深入探索東征村產業潛在的發展動能,研究其產業振興的新路徑,以期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貢獻力量。
東征村基本情況概述
東征村是山西省永和縣乾坤灣鄉下轄村,位于乾坤灣鄉,屬于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是典型的雨養農業村落,土地面積為8.13km2,耕地面積為2.07km2,因80多年前紅軍巧渡黃河、戰略轉移的一段紅色歷史而得名。近年來,東征村利用村中修建的紅軍東征紀念館,將傳承紅色基因、發展紅色旅游與發展村集體經濟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在促進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助推集體、群眾實現“雙增收”的獨特道路。
東征村第一產業的發展成果及路徑研究
東征村第一產業發展成果
農業作為鄉村產業體系的核心,是鄉村產業發展的關鍵。通過實地調查和查閱權威資料,筆者總結了東征村第一產業的發展成果。
第一,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村民擁有了個人承包的土地。為了促進當地農業的發展,政府實施土地承包政策,平均每戶村民承包約533.3m2的土地,村民可以在承包的土地上自由地進行農業生產。這一舉措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農產品種類的豐富、數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
第二,農作物種類更加豐富、優質。東征村地處黃土高原,土壤類型為黃土,當地地勢起伏大,溝壑縱橫,氣候類型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不利于作物種植。過去,東征村的農作物類型單一,質量不好,經濟效益有限。政府和村民結合上述情況,選擇了適合當地地理環境的農作物和耕作方式。政府出資幫村民在平地種果樹,在山上種耐干旱耐鹽堿的高粱和玉米,在村民自家的院子里種草莓、韭菜等需要精細照顧的農作物。如今,在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東征村的蘋果種植面積已經擴大到33.33hm2,去年一年的產量就達7.5萬kg,人均增收2 000余元。此外,村里還種植了紅棗、核桃和槐花,并計劃舉辦特色槐花節,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吸引游客。
第三,村民農業收入增多。通過實施土地承包政策以及優化農作物種植方式,東征村的農作物產量不斷增加,種類不斷豐富,質量不斷提高。這些農作物一部分作為村民自己的食物儲備;另一部分則被作為當地特產售賣。例如,有一位村民在2021年通過直接出售和讓游客采摘的方式,將自己家生產的蘋果、玉露香梨、鈣果、櫻桃等水果進行銷售,獲得了近2萬元的收入。
東征村第一產業的發展路徑
東征村可耕種的田地大多位于山上,而山上沒有灌溉的水利設施,因此,作物灌溉主要依靠雨水,導致作物收成不夠穩定。此外,上山耕作的道路坎坷崎嶇,村民耕作難度大、效率低、危險性高。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分析,影響水利設施和山路修建的原因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有很大關系。當地地處黃土高原,土質結構疏松,地勢起伏大,在山上修建大型水利設施和開鑿山路難度大,并且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總之,在耕作方面,諸多不便導致村民對農業耕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農業生產方面投入較少,疏于對農作物的照料,影響了收成以及農產品的質量。同時,農產品銷路不暢也是當地第一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綜上,東征村農業生產與銷售的各個環節均存在問題,需要逐一解決,筆者經過思考提出以下對策。
第一,政府和村民可以共同努力,克服氣候對農業發展的限制,著力改善耕作條件。人力在自然面前固然渺小,但是人類在建筑方面的智慧可以解決這類問題,三峽大壩、青藏鐵路均是以建筑的骨架搭建起人民謀生的出路。因此,筆者建議加大對當地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慎重地規劃水利、道路項目工程,科學施工。當地政府可以聯合地質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合理進行工程建設,修建安全便利的山路,修建引水、存水、灌溉的水利設施,并引進更多現代化耕作技術,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第二,著力解決東征村農產品的銷售問題,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當地政府可以聯系經濟較發達地區的政府,結成點對點幫扶,在結對的經濟發達地區指定特定的商店銷售高質量農產品,搭建直接連接兩地的銷售通道,讓當地的農業經濟“活”起來。
第三,通過精加工提升農產品價值。當地不必再局限于直接出售農產品,政府可以組織當地種植同類特色優質農產品的農戶合作生產,統一收購后幫助農戶聯系食品加工工廠,把農作物精細加工成糖果、點心等綠色、時尚的食品,經過當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嚴格檢查之后,通過點對點幫扶商店、紀念品商店、電商、直播帶貨等渠道進行銷售,并根據具體情況分配收入,把當地農作物的名聲打響。
東征村第二產業的發展成果及路徑研究
東征村第二產業的發展成果
光伏發電是東征村第二產業發展的優秀成果。筆者根據村民提供的信息了解到,當地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是光伏發電創造的收益。據了解,2016年,東征村積極響應縣委“光伏為基、多元發展”的集體經濟發展規劃,成立了“永和縣東征村光伏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建設了250kW的集體光伏電站,由村集體進行日常管護,每年增收30余萬元。
光伏發電技術將太陽能轉化為新的動能,既能保護生態環境,又可以為鄉村各方面的建設和發展提供電力,還能為東征村創造收益,可謂一舉多得。
東征村第二產業的發展路徑研究
光伏發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當地村民的收入水平,是當地村民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在如今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并重的背景下,光伏發電作為一種新型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前景良好。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希望能夠為東征村第二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幫助。
第一,加大對光伏發電的科研投入。政府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大對光伏發電科研的資金扶持,嘗試克服光伏發電轉換效率低、受氣候影響大等問題,提高光伏可再生能源發電功率預測精度、提升綜合能源系統調度運行過程中的經濟效益,讓光伏發電進一步發展,通過賣電收益壯大東征村集體經濟,增加村民的年度分紅。
第二,以光伏發電的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反哺第二產業。發展光伏發電,建立廠房可以為村民提供保潔、維修、管理等就業機會,增加村民的收入和當地的財政收入;而光伏發電生產的能源除了銷售外,還可以自用。例如,根據光伏發電技術的發展情況,村中的一些用電設備可以逐漸過渡到使用光伏發電的電,以減少電費開支;還可以在農業大棚的頂部利用光伏發電,全面推進產業升級,以“農光互補”的新模式為東征村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總的來說,光伏發電的發展不但可以為東征村“賺錢”,還可以為村子“省錢”,從而減輕其財政負擔,使東征村有更多資金投入第二產業的建設中,反哺第二產業。
東征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成果及路徑研究
東征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成果
據了解,東征村第三產業主要包括旅游業和農家樂。筆者根據村民的介紹和相關資料,總結出東征村旅游業和農家樂的經營成果。
第一,老村變景區,游客帶來經濟活力。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東征村修建了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開發了乾坤灣等旅游景區,大力挖掘紅軍東征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發展紅色旅游。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與永和黃河乾坤灣景區通過山西省電視臺、抖音、快手等媒體進行大力宣傳,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參觀。據調查,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建成后很快便有游客前去觀光,游客主體為在校學生、政府團隊和散客,這幾類游客的人數占比大概是1:1:1。據了解,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的回頭客主要是干部和學生。當地旅游分淡季和旺季,7月至來年4月客流量比較大,尤其在7月1日、8月1日和10月1日等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日子,有很多學生以及黨員干部前來學習、調研,平均每天的客流量能達到300多人;淡季平均每天的客流量有五六十人。而乾坤灣景區則是當地“十一”黃金周的熱門景區,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來此參觀,除了旅游門票的收入之外,當地村民還通過在景區開設攤位賣涼皮、花饃等當地特產獲得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第二,旅游產業的興起為周邊村子的村民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比如博物館管理員、景區講解員、保潔員、保安等。雖然崗位有限,但也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增加了村民收入,改善了當地的經濟狀況。
第三,旅游景區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為村民創造了更多收益。東征村旅游業的發展使村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催生了旅游、餐飲、住宿、特產出售等產業。當地政府看到了旅游業帶來的經濟效益,更加關注特色旅游景區的建設,倡導當地村民維護景區的衛生與秩序,號召村民改造自家窯洞為游客提供住宿場所,還打造了“憶苦思甜飯”這一大特色體驗項目。目前,當地政府與村民仍在努力探索當地旅游業的新特色、新模式,他們的奮斗目標是提升當地旅游景點的獨特吸引力,以地方獨特的魅力吸引游客。此外,當地村民還表示,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農家樂的發展,當地農家樂從2014年開始建設改造,至今已升級了156孔窯洞,村民們有了新的收入渠道。
東征村第三產業的發展路徑研究
東征村旅游業發展成果顯著,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有很多村民反映,當地旅游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游客游覽時間普遍較短,通常只停留一天,如此,不能充分帶動食宿等產業的發展。針對村民反映的情況,筆者認為造成游客停留時間短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景點數量較少。筆者親身測試,將東征村所有景點參觀一遍,最多只需要一天的時間。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有關部門要加大對東征村的實地調研,發掘更多有價值的旅游景區。通過觀察,筆者發現東征村及其周邊還有很多有參觀價值的人文、自然風光,但并未得到開發。筆者認為有關部門如果對這些資源進行開發和宣傳,可以提升當地景區的參觀價值,激發游客的參觀欲望。
第二,以景育人,打造紅色旅游景區。近年來,人們學習紅色文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不斷提升,而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正是一處紅色教育基地,政府可以為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開設公眾號,與村民合作,以真實的革命歷史為依托,拍攝紅色歷史教育系列短片,并將其上傳至公眾號。此外,還可以在公眾號上分享東征村脫貧攻堅的經驗以及產業振興中的勵志故事,加深讀者對東征村的認識,為東征村的發展贏得更多的關注與支持。在傳承紅色文化,傳播紅色思想的同時,提高東征村的知名度,從而帶動紅色文旅產業的發展。
第三,政府扶持當地農戶依托自家窯洞發展吃、住、行一體的農家樂,以當地農戶為主要服務人員,努力提高景區的接待能力,提升游客參觀的舒適度。如此既可以為發展旅游產業提供助力,又可以避免旅游淡季接待資源的浪費,將風險降到最低。筆者相信,通過政府和村民的合力建設,東征村有望被打造成一個集旅游、餐飲、住宿于一體的特色旅游景區。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石。通過黨和政府的扶持以及村民的努力,東征村的產業發展有了新的氣象,集體經濟也得到了發展,村民的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很多產業呈現出新的發展活力。
在文章中,筆者主要對東征村第一、二、三產業進行了研究,從東征村現有產業的發展情況來看,優勢產業還不夠明顯。因此,筆者認為,多產業運行尤為重要。因此,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產業振興的良策,第一、二、三產業優勢互補,不但能夠共同發展,還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保障民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到該模式運行到一定階段時,東征村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優勢產業也充分顯現的時候,再考慮產業模式的轉型。
總之,結合東征村發展的實際,在鄉村振興這條充滿機遇與挑戰的發展之路上,需要當地政府和人民齊心協力、集思廣益、大膽創新,在故土里生出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