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群

在全球化進程加快和技術革新不斷推動農業技能需求變化的背景下,德技融通模式旨在通過德育與技術教育的有機結合,全面提升農業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這種模式關注技術技能的傳授,更強調道德教育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以期達到技能水平與個人修養同步提升的目標。因此,文章就德技融通模式在農業技能提升中的應用及效果展開深入探討,以期為農業技能培訓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方案,同時為鄉村振興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使得農業生產正面臨著從傳統到現代化的轉型,技能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在促進就業和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農業技能的提升關系到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對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生態農業的重視,農業生產不僅要追求效率和產量,更要注重生態保護和社會責任。在此背景下,德技融通模式應運而生,其強調技術教育與道德教育的有機結合,旨在通過提升農業從業者的技術技能和道德素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德技融通模式的提出和實施是對農業技能提升路徑的創新,也是對農業教育理念的更新。文章以德技融通模式在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桃花村的實踐為例,分析了德技融通模式在農業技能提升中的應用效果和潛在價值,以期為鄉村振興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相關概念界定
德技融通模式
德技融通模式是將德育教育和技術技能培訓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此模式的核心在于平衡并融合專業技能訓練與道德、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旨在培育既具備高級技術技能又擁有良好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在農業領域,德技融通模式強調農業技能的提升不僅能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還能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強調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綠色生態農業的價值觀。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德技融通模式通常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課堂教學、實訓基地實踐、師徒制指導等多種形式,使學習者能夠在實際操作中學習技術,在反思和討論中領會德育的內涵。同時,該模式還鼓勵社區參與和企業合作,通過社區服務項目、農業企業實習等方式,讓學習者在服務社會的同時,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踐中,實現知行合一。
德技融通模式與農業技能提升的關聯
德技融通模式與農業技能提升之間的關聯在于通過整合德育和技術教育來全面提高農業從業者的綜合能力。農業領域技能的提升關乎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的提高,涉及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內化和實踐,與德技融通模式所倡導的教育理念相契合。面對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技術的發展和革新,農業從業者迫切需要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以適應變化。德技融通模式提供了涵蓋最新農業技術和方法的教育內容,并通過理論學習結合實際操作的方式,使農業從業者能夠深入理解并有效運用這些技術,進而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德育教育在農業技能提升中的作用體現在道德和社會責任維度,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環境保護、資源持續利用等課題,德育教育的融入旨在培養農業從業者的職業倫理和社會責任感,使其在追求生產效益的同時,也能夠充分考量生產對環境的影響,選擇更加負責和可持續的農業生產路徑。
農業發展與技能提升的現代需求
全球化背景下農業技能的演變
隨著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農業技能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耕種和養殖技術,而是擴展到了精準農業、智能化農機操作、生物工程技術應用等領域。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以及遠程感測技術等精準農業技術的應用,使得農業生產能夠基于精確的數據進行決策,從而提高生產效率,減少資源浪費。轉基因技術和生物育種等生物技術的應用,為提高作物產量和抗逆性提供了新的可能,也對農業從業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全球化進程中,市場和貿易的開放要求農業從業者不僅要掌握技術技能,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市場意識和國際視野。農產品的國際貿易日益頻繁,農業生產不再只是針對本地市場,而是需要適應全球市場的需求和標準,這要求農業從業者了解國際市場動態,掌握國際貿易規則,甚至需要具備一定的外語交流能力,以便更好地參與到全球農業產業鏈中。
鄉村勞動力技能升級的迫切性
鄉村勞動力技能升級的迫切性源于當前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以及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的需求。一方面,面對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傳統的農業技能已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新型農業技術,如智能化農業技術和生態農業模式,都要求鄉村勞動力具備更高層次的技能和知識,這不僅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需要,更是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另一方面,隨著鄉村與城市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鄉村勞動力的流動性不斷增強,農民進入非農業行業的機會也在增多。這要求鄉村勞動力不僅要掌握農業技能,還要具備基本的信息技術能力、服務業技能等,以便更好地適應多樣化的就業市場,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德技融通模式在鄉村農業技能提升中的實踐——以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桃花村為例
鄉村的農業背景與教育需求
1.鄉村農業特點與技能提升需求分析
桃花村的農業技能提升需求涵蓋了精準農業、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教育以及可持續資源管理等多個方面,這要求相應的教育和培訓活動能夠全面覆蓋這些領域,以提升農民的綜合能力,應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挑戰。表1為桃花村農業特點及技能提升需求。
2.鄉村現有農業教育資源與挑戰
桃花村的農業教育資源來源主要包括當地農技站提供的培訓、農業技術推廣活動以及網絡農業相關課程。這些資源的可獲取性常受限于多種因素。農技推廣活動的頻率和覆蓋范圍不足以滿足所有農民的需求,且雖然互聯網為農民提供了獲取信息的新途徑,但在一些鄉村地區,信息技術的普及率和應用率仍然較低,這就對他們通過這一途徑獲取最新農業知識和技術產生了一定的限制。在教育內容的適應性方面,桃花村的農業教育面臨的挑戰在于如何將教育內容與當地的農業實踐以及農民的實際需求相結合。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教育內容需要不斷更新,但這種更新與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水平不匹配。除此之外,培訓課程設置還需要考慮勞動力結構、文化背景和農民接受新技術的意愿等具體情況。
德技融通模式的具體實施策略
1.創新教育內容與方法
在創新教育內容方面需要緊密結合桃花村的農業特點和農民的實際需求,將最新的農業科技知識、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及農業市場營銷策略融入教學內容中。針對桃花村糧食作物種植的主導地位,教育內容可以包括精準農業技術,例如GIS和遙感技術的應用,以及生態農業的實踐方法,旨在提升農民對農業生產技術的掌握程度,增強他們對生態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意識。在創新教育方法方面,傳統的農業技能培訓多依賴于課堂講授,但這種方法無法充分激發農民的學習興趣,也難以實現知識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因此,技能培訓可以采用互動和參與式教學方法。通過案例研究、現場演示、實踐操作和角色扮演等教學手段,提高農民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他們對新知識和技能的理解。
2.優化教育環境,加強社區參與
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桃花村推行德技融通模式應從優化教育環境開始,不僅要改善教學設施,更要營造互動交流和創新的學習氛圍。例如,通過升級農業技能培訓中心和設施,配合開放式的學習區域設計,可以促進農民之間以及農民與教育者之間的互動和知識共享,從而促進學習效果的提升。同時,加強社區參與也對確保教育活動的有效性和持續性至關重要。通過組織知識分享會、技能大賽等活動,可以將農業教育與村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提高農民對于教育項目的認同感和參與度,有助于農民將新知識和技能更快地融入實際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這種基于社區參與的教育方法能夠確保教育內容與當地實際情況相契合,提高技能培訓的實用性和效率。
德技融通模式下的農業技能提升活動設計
1.實踐操作與技能培訓項目設計
實踐操作與技能培訓項目設計旨在通過實際操作和體驗來加深農民對農業知識和技術的理解,使之能夠被更有效地應用于日常農業生產中,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可持續性。實踐操作和技能培訓項目的設計需要基于桃花村的具體農業特點和農民的實際需求。桃花村以小麥和玉米為主要農作物,因此,項目設計應側重于這些作物的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控、收割后處理等方面的技能培訓,而考慮到當前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培訓項目還應包括這些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培訓,以幫助農民增長知識,拓寬技能范圍,提高他們對新技術的適應能力。在實踐操作環節,項目可以設計為系列化的工作坊和現場演示活動。組織農民參與精準施肥和灌溉技術的工作坊,讓其親自操作相關設備,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學習如何根據土壤測試結果和作物生長情況來調整施肥和灌溉方案。通過這些實踐操作,農民能夠直觀地了解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并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技能掌握的實效性。
2.德育教育與農業倫理的融合
德育教育與農業倫理的融合強調傳授農業生產技術,重視塑造農民的道德觀念和倫理責任感,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社會的和諧。一方面,通過德育教育,農民可以學習到農業生產的相關知識,更能夠理解和領會與之相關的生態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性,包括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減少化學農藥和肥料的使用以及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等。在培訓過程中,通過實例講解、現場演示和參與式學習等方式,讓農民深刻認識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從而在日常農業生產中自覺采取環保措施,踐行可持續農業。另一方面,德育教育與農業倫理的融合涉及加強農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共道德意識,在實踐中,可以通過開展相關主題的研討會、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活動,深入討論和思考農業生產和經營中可能遇到的道德和倫理問題,學習如何在尊重他人權益和保障產品質量安全的前提下進行農業生產和經營活動。
德技融通模式的效果分析
技能提升與生產效率的改善
技能提升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的關鍵因素,技能提升使農民能夠更有效地運用現代農業技術和方法。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新的種植、灌溉、施肥和病蟲害管理技術不斷涌現。在現代農業機械、精準農業技術以及生物技術等領域的技能提升,可以直接提高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浪費,從而顯著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率。但隨著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農產品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農民需要通過對自身技能的提升,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提高其對市場趨勢的認識和適應能力。例如,通過學習市場營銷的相關知識和農產品加工等相關技能,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開拓更廣闊的市場,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
德育教育在農業社區中的傳播效果
德育教育可以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感、道德標準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教育活動通常通過提高農民對環境保護、公平交易和社區參與等問題的認識,來促進農業社區的整體和諧和發展。我國浙江省的部分農業社區通過“綠色學校”和“生態農業示范村”等項目得到了有效推廣。這些項目教授農民如何采用環保的農業生產技術,強調維護生態平衡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農民在學習如何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實施有機耕作等技術的同時,也被教育要對自然和未來負有責任感。德育教育在農業社區中的傳播能夠提升農民的專業技能,還能夠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強化他們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德育教育,農民能夠更好地認識到自己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維護社區和諧中的作用,進而積極地參與到農業生產和社區建設中,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文章通過深入探討德技融通模式在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桃花村的實踐,揭示了該模式對于農業技能提升和農業社區可持續發展的顯著影響。通過整合德育教育和技術培訓可以有效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能,促進生產效率的提升,強化農民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從而促進農業社區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德技融通模式為農業技能的提升和鄉村振興提供了一條有效路徑,值得在更廣泛的農業社區中推廣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