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婧?劉婉荻?趙若淇
近年來,政府深入實施“數商興農”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商直采、定制生產等模式,并積極實施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互聯網+”與農業農村的深度融合,這些舉措在促進農產品產銷銜接、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幫助農民增收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以“互聯網+”為背景,運用文獻研究、SWOT分析等方法對陜西省農產品電商發展進行研究分析,針對陜西省農產品電商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相應的策略,以期推動陜西省農產品電商的發展。
農產品電商與農業產業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發展鄉村電商不僅拓寬了農產品的市場渠道,還優化了整個農業產業鏈,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促進了農業產業數字化轉型,為其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2020年網絡扶貧工作要點》特別指出,要將農村電商、農產品線上線下出村進城工程等作為網絡扶貧行動的重點,積極培養與打造農產品的品牌特色,將推進“互聯網+農產品電商”作為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開辟電商助農新模式。2020年4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陜西省商洛市金米村考察脫貧攻堅工作時指出,電商在農副產品的推銷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是大有可為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思路與途徑,特別是在地域廣闊、農業資源豐富的陜西省,農產品電商的興起與發展不僅為當地農民開辟了新的銷售渠道,也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加便捷、多樣化的購物體驗。文章立足于“互聯網+”背景,探討陜西省農產品電商的發展現狀,分析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以期為推動陜西省乃至全國農產品電商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互聯網+”背景下陜西省農產品電商發展現狀
搭建新平臺,實現產業升級
陜西省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平臺經濟,多維度搭建合作平臺推動農產品的產業升級,將農產品對接抖音、淘寶、拼多多、京東等知名電商平臺,在“618”“雙十一”“雙十二”等網絡促銷活動中開展宣傳營銷,加強產銷對接,推進優勢農業蓬勃發展,構筑以傳統農產品如蘋果、藍莓和備受歡迎的網紅產品如獼猴桃為主打的農產品網銷體系。這一舉措旨在激發農產品網絡交易的活力,推動其交易額和規模的顯著增長,為農業產業鏈注入新的活力與發展動力。
電子商務服務網點趨于完善
作為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一部分,電子商務服務網點的建設對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包容和技術創新具有關鍵性作用。陜西省政府通過政策鼓勵企業及個體經營者開設電子商務服務網點,以促進本地電商業務的繁榮。截至2019年,陜西省的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示范項目已完全覆蓋了全省的貧困縣。全省共設有2946個貧困村電商服務站,覆蓋率達一半以上,其中深度貧困村的電商服務站點有238個,覆蓋率達49%。
初步構建農產品供應鏈
供應鏈的優化對農產品電商的發展具有顯著促進作用,不僅在技術、管理和戰略層面上提升了供應鏈的效率,也為農業電商提供了更廣泛的發展空間。陜西省搭建了陜西特色農產品供應鏈鏈長制的工作推進機制,由省分管領導牽頭,市縣協同分工,形成政策合力。本地特色農產品實現了產銷無縫對接,形成了長期穩固的新型農產品供應鏈支持網絡。通過農商互聯項目,項目執行企業采用訂單農業、產銷一體、股權投資合作等長遠并穩定的流通模式來實施農產品供應鏈項目。
陜西省發展農產品電商的SWOT分析
內部優勢分析
1.陜西省助農政策支持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16年發布了《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扶貧政策建議,這為農產品與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陜西省財政廳積極推動陜西省縣域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鄉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的建設改善工作,通過村級站點代收代繳、代購代銷等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電子商務服務體系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此外,財政廳積極支持農村電子商務培訓,特別關注農產品上行的實際操作,涵蓋農產品開通網店、產品宣傳推廣及營銷等領域。這一系列舉措的目的是促進特色農產品快速擴大生產規模,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并通過需求驅動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陜西省大部分農村地區已經具備了發展電子商務的硬件和軟件基礎,以及市場、技術等相關配套服務等基礎設施。冷鏈物流是農產品流通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陜西省供銷合作社系統擁有冷鏈保鮮運輸車154輛、冷庫1 244座,建成冷鏈倉儲容量129.43m3,全省65個縣(區)供銷合作社初步建立起了冷鏈物流體系,有效確保農產品運輸。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2014年以來,陜西省供銷合作社將深化改革,順應發展。目前已在全省9個市設立30個縣級電子商務運營中心,整合40多家縣(鎮)級大型綜合超市,新建改造731個鎮(村)綜合服務網點。
3.農產品資源豐富
作為國內典型的農業大省,一直以來,陜西的農業因其種植面積大、種植結構多樣而備受矚目,其農業總產值一直處于全國前列,農產品市場規模也不斷擴大。陜西農產品市場以糧食、蔬菜、水果、畜牧、食用菌等為主,其中,陜西小麥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全國前列,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此外,陜西省農產品還有葡萄、蘋果、梨等水果,其品質和產量在全國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內部劣勢分析
1.陜西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
陜西省的農產品標準化體系不夠完善,缺乏統一的質量控制標準,導致同一農產品在不同生產地的質量參差不齊,又因為沒有對農產品品種進行嚴格分類和標準化管理,導致市場上同一名稱的農產品可能存在多種不同的品質和特性。同時,農產品的包裝缺乏統一標準,不同生產者的產品包裝質量和標識信息差異大,影響消費者判斷和選擇。此外,農產品的外觀簡陋、口感欠佳和農藥殘留等問題導致農產品在電商發展方面一再受到限制,綠色有機食品的重要性逐漸凸顯,農產品質量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
2.農村缺乏電商專業人才
培養電商人才可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在陜西省農村地區,勞動力人口比例較低,大量農村年輕人才流失。此外,農村人群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對于電商這樣的新興行業接受程度較低,這對電商助農的發展構成了障礙。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不僅需要具備電商、農業、技術綜合素質的人才,更需要構建一個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的增收致富。
3.種植地碎片化,難以形成規模
土地的碎片化分布使得陜西省規模化、集約化的農業經濟發展困難重重。受土地政策及地形等因素的影響,該地區的農產品種植規模較小,相鄰村鎮缺乏合作發展,農產品資源分散,無法實現各類農產品的集中銷售。
外部機遇分析
1.電商行業發達,市場前景開闊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行業發展迅速,目前已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再加上電商直播的迅速崛起,為促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途徑。陜西作為農業大省,也開始致力于推動“農產品+電商”的發展模式,為農產品的銷售和推廣以及農業的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并創造了更大的機遇。
2.政府政策的扶持
國家和陜西省各級政府重視和支持農產品電商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使得陜西省的電商行業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各級行政單位鼓勵各大電商企業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活動,鼓勵相關企業與人才參與博覽會,交流發展心得,找尋新靈感,提升農戶電商知識技能,推廣農產品種植技術。此外,農業產業機構高度重視農業信息化工作,支持和關注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相關政策環境不斷優化,積極促進了當地農業與互聯網的融合與發展,進一步推動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
外部威脅分析
1.供需信息不對稱
農村地區人口老齡化嚴重,對電商的參與意識不強,容易導致供需信息交互困難。農產品電商相關的供需體系不完善,消費者的需求很難及時得到滿足,因而消費者可能會因為缺乏及時的信息交互而擔心受到不必要的損失,從而拒絕線上農產品的消費。
2.農產品季節性問題凸顯,儲運風險較大
農產品電商仍然面臨著儲存與物流運輸體系發展不足的問題,原因在于農產品對儲存和運輸條件要求極高。農產品具有易變質、地域性、季節性、保質期短的特點,需要嚴格的儲存條件,這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推廣和實施帶來了一定挑戰,儲存或運輸不當易造成較大損失,影響農產品質量。
陜西省發展農產品電商的對策建議
推進和完善農產品標準化建設
1.農產品標準化建設
標準化建設可以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首先,要保證農產品質量符合國家食品質量標準,完善農產品安全體系,防止出現食品安全等問題。其次,廠家在農產品加工、包裝、銷售等流程上加大監管力度,保障農產品的標準化。最后,政府要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的監管,防止不安全農產品流入市場,敦促企業加強食品安全意識,將農產品標準化落到實處。
2.種植地標準化
政府可通過土地流轉、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等模式,將小塊分散的耕地整合成規模較大的農業生產單元。在此基礎上,優化對土壤的質量評估和改良,建立高效的灌溉和排水系統,引入現代農業技術和設備,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產量。同時,推廣良種、科學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對農民進行培訓,使其掌握現代農業知識和技能,確保耕地的可持續使用。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有效促進陜西省耕地的標準化建設,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加強對農產品經營企業及人才的培訓
人才是先進生產力。要促進農產品電商的發展,就必須積極引進人才,并完善企業的經營與管理制度,積極開設崗位,為返鄉青年和大學生提供就業機會,以吸納優秀人才。此外,還應定期對相關企業與人員進行電商發展與法律知識的培訓。建立專業團隊,幫助農戶學習和掌握電子商務技能,提升他們的電商應用技能和市場營銷知識,引導農戶接納農產品電商的銷售方式并積極參與到農村電商的隊伍中來。
完善農產品電商物流配送體系
物流是農產品電商能夠良好運營的重要樞紐,要實現農產品電商的長遠發展就必須完善農村電商物流體系。首先,要完善商業網絡,實現農村物流網點的全覆蓋。其次,加強物流建設,完善配送體系,保證農產品能夠及時寄送到消費者手中。最后,優化農產品物流信息化服務,讓農產品電商在生產、加工、銷售等一體化流程中實現透明化、可視化。
建立健全供需信息監測系統
首先,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分析農產品綜合信息平臺收集到的信息,以預測市場供需變化,識別潛在的短缺或過剩風險。其次,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確保信息及時傳遞給政府、企業和消費者,輔助各主體做出更加合理的決策。最后,加強平臺數據的安全和隱私保護,提高參與各方的信任度。
為更好地助力農民增收,讓鄉村經濟迸發新的活力,文章以“互聯網+”為背景,采用SWOT分析法對陜西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現狀進行研究。通過研究發現陜西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相關政策和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農產品資源日漸豐富,電商行業及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針對存在的問題,例如大部分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土地碎片化、缺乏電商人才、供需信息不對稱、農產品季節性風險突出,文章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同時,文章結合了陜西省農村電商的實際情況,對于陜西省“互聯網+”助農電商的發展進行科學分析,從而為推動陜西省農村電商的發展提供決策參考,加快推動陜西省農村經濟的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