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書靜 林靜



《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是英籍波蘭作家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作品。《黑暗的心》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記錄了船長馬洛年輕時在非洲的所見所聞,花大量筆墨描寫了他在非洲認識的一個名為庫爾茲的白人殖民者講述了一個矢志將“文明進步”帶到非洲的理想主義者后來墮落成貪婪的殖民者的故事[1]。該作品對人性進行了深度思考,揭示了人類文明進程中的陰暗面以及現代文明野蠻扭曲的一面。
一、女性主義翻譯理論和策略
女權主義翻譯理論是女權主義運動興起的產物,是成千上萬女權主義者斗爭的結果。長期以來,女性和翻譯的關系一直都很密切,因為這兩者在社會或文學中都處于較低的地位。通過女權主義者的不懈努力,人們越來越重視譯文的地位,逐漸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原文和譯文。翻譯不僅僅是原文和譯文之間語言的轉換,更應該是對原文的再創造。所謂“女性視角”,即譯者有意識地用女性意識、經驗、審美情趣去觀照自己所譯著的作品。女性主義翻譯觀應運而生[2]。女性主義譯者嘗試在翻譯時通過創造差異來吸引大眾對女性作家和女性譯者作品的關注。尤其是針對原文作品中含有性別歧視的地方,女性主義譯者會強調創造性叛逆,同時采取了各種翻譯策略來消除原文中的性別歧視。
而對于這些翻譯策略,路易斯·馮·弗拉德(Luise von Flotow)在其著作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翻譯與性別 :女性時代的翻譯》)對女性主義翻譯家常用的三種策略進行了歸納總結:增補(supplementing),前言和腳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以及劫持(hijacking)[3]。增補(supplementing)是一種有意識地干預案文的策略,特別是對與性別有關的表達方式;前言和腳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要求強調譯者的女性身份,包括說明原文的背景、作者的意圖等;劫持(hijacking)則指女權主義譯者挪用不符合女權主義價值觀的文本信息。
二、女性主義翻譯理論下《黑暗的心》的翻譯
《黑暗的心》是約瑟夫·康拉德的一部經典小說,被認為是20世紀初期英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重要作品。然而,一些批評家對其中暗含的男權主義提出了批評。女性主義譯者認為在翻譯中可以稍微偏離原文,通過各種翻譯策略“擴張并發展原作的女性主義意圖”[4]。這表現了女性主義譯者渴望被大眾聽到其發聲的主觀愿望,也意味著譯者在翻譯中是具有主體性的。女性主義翻譯理論認為譯者的主觀性至關重要,因為它促使譯者對原文進行拓展,注入新的視角和想法,從而為女性群體爭取更多話語權和社會地位。在解讀和翻譯《黑暗的心》時,關注小說中存在的男權色彩,并通過增補、加腳注和劫持等女性主義翻譯策略來引入更多的女性視角,修正性別偏見的語言表達,強調女性角色的重要性,以期為實現性別平等做出貢獻。
三、女性主義翻譯策略在《黑暗的心》翻譯中的應用
(一)增補
例1:
原文:Then-would you believe it? — I tried the women.
I, Charlie Marlow, set the women to work-to get a job. Heavens! Well, you see, the notion drove me.
譯文: 接著——你敢相信嗎?——我試著拜托了女人。我,查理·馬洛,身為男人,竟然拜托另一個女人去幫我找工作。老天爺!你看看,這個念頭把我真是逼急了。
分析: 原文中,作者強調了男女之間的差異與對立,以及對男性尋求女性幫助觀念的否定和嘲笑,展現了對女性能力的不認同,帶有歧視意味。在翻譯中,譯者巧妙地引入了“身為男人”這一補充,以加強對在父權社會中以自我為中心的男性的諷刺。此外,使用了“逼急了”一詞,揭示了馬洛不愿承認自身無能,試圖為自己的行為找借口的心理狀態。譯者運用了反諷的修辭手法,通過強化對馬洛情感的描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女性渴望平等對待的思想。女性主義視角下,可以進一步通過突顯女性在社會中的積極作用和對平等權利的追求,深入地傳達女性主義理念。
例 2:
原文:She seemed ready to listen without mental reservation,
without suspicion, without a thought for herself.
譯文: 她似乎在愛庫爾茲這件事上沒有任何思想上的保留,沒有懷疑,甚至沒有想到自己,只是準備全身心傾聽。
分析: 原文描繪了未婚妻對庫爾茨其深沉的愛,主要強調了她對庫爾茨愛情的堅貞,但卻將她塑造成了毫無自我意識的“戀愛腦”。譯者通過增譯“在愛庫爾茲這件事上”,強調她確實深愛庫爾茨,但這種愛并非沒有底線,她并不會為了愛情而放棄一切和自我。譯文通過增譯涉及性別含義的內容,避免了對女性的物化和他者化,強調了女性有思想也有獨立于愛人之外的自由。這種增譯創造了對愛人忠誠,同時也堅持愛自己的女性形象。翻譯不僅展示了譯者溫和的女性情感,而且與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的核心思想相契合。
(二)加腳注
例3:
原文:The sea-reach of the Thames stretched before us like the beginning of an interminable waterway.
譯文: 泰晤士河*的入海口在我們面前開始延長,仿佛一個起點,連接著看不到盡頭的水路。
注*:泰晤士河(River Thames)是英國著名的“母親河”。也稱泰姆河,發源于英格蘭西南部的科茨沃爾德希爾斯,在英國歷史上泰晤士河流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分析:女性主義翻譯理論主張翻譯不僅關乎語言本身,還應該與文化和社會理想相聯系[5]。譯者通過添加腳注,不僅可以深化譯入語讀者對英國地理的理解,還能提供更多關于泰晤士河的相關信息,有助于讀者更全面地了解河流在英國歷史中的重要性。從讀者的角度,譯者突顯了翻譯過程中自身的主體性,符合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為原文注入新鮮血液,提供新視角和觀念。通過強調泰晤士河在英國歷史上的關鍵作用,并將其比喻為“母親河”,暗示了河流孕育了英國民眾,也強調了女性在人類歷史中所做出的貢獻。這種翻譯手法通過文學性的表達,巧妙地傳遞了女性在歷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例4:
原文:Ave! Old knitter of black wool.
譯文: 萬福*!織黑絨的暗黑女神……
注*:原文為拉丁語,教徒對圣母瑪利亞歡呼時候使用。舊時漢族婦女所行的敬禮,意為多福、祈禱。
分析:女性主義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通過采用腳注的翻譯策略,有意強調女性的存在感。在這一特定場景中,譯者嘗試通過在翻譯中的“萬福”一詞附加腳注的方式,突顯與女性相關的背景信息。盡管讀者可能熟悉“萬福”這個詞,但他們可能不清楚其具體起源。通過添加腳注,讀者不僅可以增進對這一詞匯的了解,同時也能夠強調女性的身份認同。這種策略使讀者在獲取更多知識的同時,更加敏感地認識到與女性相關的文化元素。
(三)劫持
例5:
原文:The old river in its broad reach rested unruffled at the decline of day, after ages of good service done to the race that peopled its banks, spread out in the tranquil dignity of a waterway leading to the uttermost ends of the earth.
譯文: 日落黃昏之際,古老的河流安靜地躺在了她寬闊的河道。世世代代,她毫無保留地哺育著岸上繁衍生息的人們,沿著靜謐莊重的河道流向海角天涯。
分析: 譯者選擇將原文中的“its”翻譯成“她”,而非直譯為“它”,這是因為泰晤士河被視為“母親河”。這種微妙的人稱代詞的改變展現了女性譯者細膩的情感,并增強了上下文的連貫性和一致性。此外,譯者將“good service”譯成“哺育”,而非簡單的“好的服務”,這種擬人化且富有情感色彩的表達體現了譯者溫柔的特質。在翻譯過程中運用更具溫暖感的詞匯,突顯了譯者的女性氣質,賦予文本更多柔和的人情味。
例6:
原文:Its queer how out of touch with truth women are!
They live in a world of their own, and there had never been anything like it, and never can be. It is too beautiful altogether, and if they were to set it up it would go to pieces before the first sunset. Some confounded fact women have been living contentedly with ever since the day of creation would start up and knock the whole thing over.
譯文:真是奇怪,人們有時候會離真相相去甚遠。有些人活在自己的美好世界,而這樣的世界從未存在過,將來也不會有,這些人想要建立這樣美好的世界,可等不到第一次日出,這個世界就會分崩離析。自創世以來,有些人就能坦然地面對各種討厭的事實,然后又站出來擊垮這一切。
分析:譯者采用了一種中性化的語言,而非直譯,通過將“women”翻譯為“人們”“有些人”,將“they”翻譯為“有些人”“這些人”,成功地避免了性別對立,使得翻譯更加中性,將原文中男女對立轉變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避免了性別歧視的表達。這種策略體現了女性主義的立場,強調了人們在尋求平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去除了原文中對女性的負面評價,避免了對女性的貶低。這符合女性主義的核心理念,即爭取性別平等和消除性別歧視。通過強調“人們”共同面對各種事實,翻譯傳達了一種共同努力的信息。這有助于強調男女在追求真相和美好的世界方面是共通的,強調性別平等的價值觀。譯文更好地反映了女性主義的觀點,促使讀者更深入地思考性別平等的問題,同時避免了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和負面評價。
四、結語
《黑暗的心》這部文學作品中女性在推動劇情發展和完善中心思想表達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文學作品能夠反映大眾生活、社會意識形態和表達人們的美好愿望,傳遞著重要的文化內涵。而這部作品的譯者在翻譯時,通過女性主義翻譯視角,利用增補、增加腳注、劫持等翻譯策略,對含有性別歧視話語的修正和對女性主義身份的突顯,展示了譯者自身在翻譯中的主動性,彌補了固有性別差異對語言和文化在翻譯中的損失。
作者簡介:朱書靜(2000—),女,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注釋:
〔1〕王瑋.解構《黑暗之心》的話語及敘事線索[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
〔2〕劉軍平.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研究的中西話語[J]. 中國翻譯,2004,25(4):3-9.
〔3〕Von Flotow L.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M]. Manchester [England]:St. Jerome Pub.,1997
〔4〕Simon, Sherry.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e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M]. London: Routledge.1996.
〔5〕嚴研秋.女性主義翻譯理論視域下《北京折疊》翻譯實踐報告[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