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內化要以職教特征為切入點,有效引導學生從理解到認同,再到最后對勞動價值的遵循。當前,高校對勞動教育中思政元素挖掘力度不足,對思政教育價值認識還存在一定的誤區,缺乏勞動教育機制的構建,弱化勞動教育的育人效果。高校需將教師與學生主體二者的內化要素功能充分發揮出來,搭建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平臺,創設融合介體,構建校內外三全育人體系,融入思政教育“知-行-情”過程,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內化|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是助力高校思政工作發展的重要載體,學生勞動素養高低,勞動能力培養成效如何與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有著密切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1]習近平總書記對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給高校發展勞動教育,構建“五育并舉”的勞動人才培養體系提供根本遵循。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對社會,能夠形成尊重勞動及熱愛勞動的好風氣。對學生個人,有助于正確三觀的形成,端正學生的勞動態度及培育學生優良的勞動品格。
一、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內化的內涵
內化實現將外部事物的認知轉化成內部的思維,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內化是道德內化,進而實現道德行為轉化成道德人格特質。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內化要素包括主客體與環介體,學生是內化的主體,融合教育的內容是客體。新時代,勞動教育由過去強調與生產勞動密切結合,到如今向社會與學校連接,融通“五育并舉”,獲取精神滿足。其內容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勞動知識傳授、勞動技能學習三個部分構成,通過有意識、有目的性的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以勞動實踐活動將所學勞動知識及其技能進行有效的運用,讓大學生養成勞動教育的習慣,樹立正確的勞動情懷,培養正確勞動觀,形成以勞動為榮、尊重勞動的觀念,助力高校學生通過勞動不斷追求幸福,增強社會責任感,培育創新精神[2]。
二、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內化的動態耦合
(一)勞動教育是思政教育重要組成部分
基于勞動教育內容這個視角,勞動教育融入學生思政教育中,起到立德樹人的作用。高校思政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對學生進行三全教育,培育學生的全面發展。然而,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過程中,勞動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其整體素質,實現學生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趧趧咏逃龑嵺`的視角,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二者具有很強的關聯性。高校思政教育能夠為勞動教育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及其應用奠定堅實的基礎,思政教育主體需經常在思政教學實踐過程中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理論宣講活動、勞動實踐活動以及義務勞動活動等,通過思政教育實踐感知勞動教育的魅力,從而提升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幫助學生逐漸提升自我發展水平。
(二)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二者的教育目標同向
無論思政教育還是勞動教育,二者都是圍繞“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這個目的展開,二者都是以育人的目的植入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勞動教育通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觀,激發學生務實的家國情懷,通過勞模精神及其工匠精神這兩種精神的弘揚,發揮榜樣引領導向的作用,樹立勞動幸福的觀念。高校勞動教育與學生思政教育二者之間黨性是鮮明的。大學生處于拔節孕穗期,其為開展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提供內生動力,勞動教育能夠為思政教育提供鮮活的環境,使學生能夠主動陶冶情操,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有效去發揮能動性,共同實現高校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育人的培養目標。教育目標同向性,思政教育,培育高素質人才。勞動教育培育尊重勞動良好品質的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凸顯思政教育針對性,二者都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三)勞動教育助推思政教育育人功能的有效發揮
勞動教育能夠有效的拓寬思政教育育人功能,高校思政教育既有理論教育又有實踐教育,同時還包含實踐創新的勞動教育。高校的學生通過日常的勞動教育去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拓展思政教育的育人途徑,促進勞動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勞動理論教育作為高校思政教育重要理論內容,貫穿思政教學全過程,通過勞動基礎知識的傳授,助力學生樹立勞動者的理想信念,進而能夠有效的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勞動教育通過實踐引領實踐育人,拓展思政育人的實施路徑,培育學生勇于創新的勞動精神,促使高校學生將勞動精神能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勞動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及其理想信念,起到樹德的作用,幫助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3]。勞動教育不但能夠“強體”,還能夠“育美”,促進學生良好的政治品質的形成,助推思政育人功能的有效發揮。
三、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內化的困境及原因剖析
(一)對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育人價值認識存在誤區
新時代、新的模式、新的業態對勞動教育形態有顛覆性的影響,隨著網格化生存環境的出現,網絡使得人們的分工更加的明確,體力勞動地位低的觀點已經在社會上逐漸形成,導致勞動教育在家庭中被弱化,在學校被軟化,在社會中逐漸被人們淡化等現象的出現。由于家庭、學校、社會三者對對勞動教育育人價值的認識存在誤區,導致勞動教育不能發揮出其育人的效果。雖然,大部分高校通過暑期三下鄉、校內社會實踐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學生只有完成相應的勞動任務后,才能獲得相應的勞動實踐學分。然而,在具體的勞動教育實踐過程中,人物往往被“技術化”,在實踐過程中以結果為導向,忽視了實踐過程中的勞動價值性,“育人”的本質無法有效的發揮,對于勞動的時代價值及其勞動精神價值內涵認識缺乏,勞動育新人的載體無法真正達到育人的效果。
(二)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師資缺乏,教育效果弱化
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離不開優秀的師資,師資隊伍結構怎樣、素質如何,與最終的教育質量好壞有著本質的聯系。因此,高校培養過硬、結構合理且數量充足的師資隊伍,對于推動勞動教育促進思政教育有著重要作用。通過對福建省內部分高校調查了解到,學校并不是很重視勞動師資隊伍建設,學校勞動知識的傳授以輔導員為主。因他們并未接受過系統的勞動教育專業化知識培訓學習與訓練,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理解并不深入,師資隊伍的勞動專業素養不高,導致勞動教育效果弱化。外加高校輔導員所帶學生多,日常學生事務性工作雜,其在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中會出現力不從心,勞動教育“缺位、錯位”等情況的出現。
(三)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實踐載體單一,缺乏與時俱進發展的內驅力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容、特點、及性質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就要求拓展勞動教育實踐載體。通過對于福建省內部分高校調查了解到,高校勞動教育以課堂知識傳授為主,主題班會進行勞動教育為輔,其它勞動教育載體少。部分高校勞動教育以勞作、手工等體力勞動為主,這些勞動實踐創新性不足,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起。同時,部分高校勞動實踐教育并沒有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步調同向同行,忽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勞動教育實踐載體簡單,勞動教育活動形式單一,勞動教育內容豐富性不夠,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勞動教育效果。勞動教育實踐載體簡單,實踐活動不夠豐富,對學生粘性不強,導致勞動教育無法達到預期的思政育人效果。
(四)“勞動 +思政”教育邊緣化
勞動教育作為一項教育的系統性工程,對內需“五育”協同推進,對外需“高校+家庭+社會”三方聯動。然而,高校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存在重“智輕勞”現象,重視書本理論知識,忽視了勞動教育的實踐環節,“勞動+思政”教育邊緣化,導致學生不熱愛勞動實踐,對勞動成果不珍惜。高校對于勞動教育課程實訓并不重視,“勞動+思政”教育邊緣化現象嚴重,挖掘勞動教育的價值內涵不足,讓勞動教育效果弱化,不能有效推動思政教育育人效果。
四、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內化路徑
(一)優化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頂層設計,形成教育生態
高校通過不斷完善勞動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工作體系的體制機制構建,強化高校黨委統一領導,明確黨委的主體責任,提高對勞動教育認識,清除教師對勞動教育的相關認識偏見,形成全方面的勞動育人氛圍,讓思政理論課程成為推動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從勞動教育平臺上保障,搭建勞動教育案例平臺庫,實現教師與學生能夠從此網絡平臺下載所需要的勞動教育內容,實現勞動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創新勞動教育新的實施途徑。從勞動教育制度上保障,高校通過建立完善的勞動課程實施方案,為勞動教育的發展擬定相關管理、考核與監督制度。從勞動教育師資隊伍保障上下功夫,加強人力與財力支持,對勞動教育師資隊伍進行專項技能培訓,強化其勞動教育能力。
(二)科學設置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課程體系,與學生自身發展相匹配
高校思政教育課中科學設置勞動教育理論課,既要保障學時與學分,又要保障一定的勞動實踐課。融合課程體系,構建與其他課程相結合,既重視勞動教育理論知識的傳授,又重視勞動教育實踐課程鍛煉,使得勞動教育貫穿于職業院校學生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高校要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與實踐基地,構建與學生自身發展相匹配的勞動育人模式,避免與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相脫離。首先是重勞動教育的內容,抓實訓,以勞動教育理論知識服務實踐,助力勞動技能培養。其次是抓特色,找勞動教育的亮點,結合職業院校時代特色及學生的特點打造不同精品勞動教育課程。最后,結合社會用人要求,創新性職業院校勞動教育課程,打造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不同類型的勞動教育課,提升勞動教育育人效果,助力思政教育提質增效。
(三)完善“勞動 +思政”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勞動教育的主導者,筑牢教師對勞動精神的信仰,強化其勞動精神的覺悟和擔當,完善“勞動+思政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師勞動精神自身理論學習的廣度與深度,使其達到“擁有一桶水”的高度,促使勞動教師將勞動精神“講深、講活、講透”。高校通過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強化教師的實踐能力,堅持育人導向,由專業授課逐漸向“勞動+思政”引領轉變。同時,構建一支復合型的勞動教育教師隊伍,學校定期選拔優秀輔導員參加勞動教育培訓,學習怎么快速有效與學生溝通,更加貼近生活的將勞動知識傳授給學生,加強勞動教育效果。高校凝聚一支“社會型”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通過聘請社會勞動模范,到校來開展勞動教育主題宣講,以朋輩效應分享自身勞動故事,傳遞工匠勞動精神,將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植入學生的心靈深處,引導與規范勞動觀念的養成,促進思政育人。
(四)凸顯黨團主題活動與勞動精神培育相融合的體系
高校學生勞動精神及其勞動素養的形成需要長期的培養與環境熏陶,才能讓勞動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發揮其育人功能。因此,高校需尊重學生個人的價值觀形成及其發展規律,強化勞動教育融合到思政教育的日常示范機制構建,有效發揮好黨團主題活動其示范引領作用。將勞動精神的培養與黨團主題活動進行融合,強化黨團主題活動的理想信念教育,通過寓教于樂的環境中讓高校的學生接受勞動精神的熏陶。諸如,通過青馬工程培訓班、等載體,構建線上+線下模式,多角度去宣傳勞動精神,加深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感悟,使得勞動精神的培養與職業院校思政教育融合更加具有感染力及影響力。
五、結語
新時代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育人關系不僅要著眼于學生個人發展,也要兼顧社會的需求。勞動教育是撬動高校德技兼修人才培養的“重點”,通過“三全育人”到“五育并舉”將高校勞動教育落細落實。只有內化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徑,將高校勞動教育融入學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知”“行”“情”全過程,構建全方位、多角度的思政育人環境,破解思政教育的盲區與主體困境,實現“德”定個人成長的方向,“智”增長個人的才干,“體”強健身軀,“美”塑造個人的心靈,“勞”助力夢想實現的“五位一體”格局,促進高校學生全面發展。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1).
[2]?;?勞動的自由與自由的勞動:馬克思“非物質勞動”時代新意解讀[J].湖南社會科學,2020(4):42-49.
[3]高曉麗.“五育并舉”背景下加強高校勞動教育的內在依據與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20(10):97-101.
(作者簡介:于煒杰,福州外語外貿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社區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