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蜜
(辛集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河北 辛集 052360)
辛集市地處河北省中部,屬太行山山前平原。全市國土面積951 km2,耕地面積84 萬畝,人口63 萬。轄7 鄉8 鎮共344 個自然村。農作物種植以小麥、玉米為主,常年小麥種植70 萬畝左右,玉米種植面積63 萬畝左右,多次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稱號。近些年,隨著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普及,糧食生產實現了高產、穩產,其中優良品種的推廣應用效果顯著。多年來,辛集市依托馬蘭農場等農業科研基地大力開展小麥新品種選育、繁種、推廣工作,使小麥種子育、繁、推真正形成了一項產業,在帶動當地農民增收的同時,推動了周邊市縣的小麥發展。從當前情況看,辛集市小麥種子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2019 年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北方小麥繁種示范縣,2023 年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但從發展前景看,小麥種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下面對當前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發展前景做一簡要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1.1 育種資源基礎強大。對農作物種子放開生產、經營權以來,種業公司自己培育或購買產權,然后進行生產經營。目前,辛集市成功入駐河北大地種業有限公司、河北宏瑞希普種業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河北著名種業,并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河北省農科院、河北農大、石家莊市農科院等13 家國內優勢科研院校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充分發揮現有的種質資源、育種基礎、人才隊伍優勢,結合專家團隊和研發基地等方面優勢,開放育種,協同創新,辛集市在小麥品種育、繁、推、銷等環節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1.2 種業產業基礎扎實。2010 年,河北大地種業有限公司與馬蘭村委會開展合作,將馬蘭農場作為大地公司長期合作的科技研發基地,形成了以“種子+科研+農機裝備+智能設備+社會化服務”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基地。辛集市成功選育出節水高產、優質中節水、高節水和特色專用等系列小麥新品種60 多個,審定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石麥”“石農”“馬蘭”系列品種33 個。推廣到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和新疆等省(區),累計向社會提供作物良種已超10 億多kg,成為河北省乃至黃淮麥區小麥新優種展示的窗口和重要輻射源。
1.3 加快推進優質小麥育繁推一體化。近幾年,以河北大地種業有限公司和河北宏瑞希普種業有限公司等為主的種子生產經營單位每年在辛集市繁種20 萬畝以上,繁育的種子以節水抗旱和優質強筋品種為主,品種主要有節水小麥品種“石農086”“冀麥585”“嬰泊700”和優質強筋品種“藁優5218”“藁優5766”等,年生產優質種子5 萬t 以上。分布區域主要集中在新壘頭、馬莊、王口、南智邱等鄉鎮的部分村。繁種田比大田畝增產50 kg 左右,以高于市場小麥價格10%左右的價格交售,畝增收在200 元左右。小麥良種生產面積穩中有升,基地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信息化等基礎設施水平顯著提升,現擁有大型農業機械和耕播施肥一體機械,還有噴灌、收獲、青貯(打包)、烘干及加工等設備及產品銷售渠道。
2.1 制種基地建設標準不高。辛集市大多數小麥制種基地的建設和普通生產大田的建設處于同一標準,畝均資金投入整體偏低,建設標準不高,個別制種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欠缺,亟需加大基礎設施資金投入,提高建設標準,完善配套設施。
2.2 生產加工技術水平及能力較差。辛集市小麥種子生產普遍存在加工條件較差,特別是種子加工設施比較老化,加工工藝相對落后,設備利用率較低,種子加工質量不高,種子的商品化特性不強,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小麥種子事業的健康發展。
2.3 科技創新硬件條件有待提高。當前,世界種業已進入“生物育種+信息化”的育種4.0 時代,基因編輯、大數據等技術加快應用,品種按需定制已成為發展趨勢,小麥種子生產品種細分能力不足,凸顯了辛集市小麥種子產業結構化發展的短板,特別是設施設備水平偏低,制約了種業創新能力的提升。
2.4 農業產業化水平有待提升。辛集市小麥制種基地生產條件較好,但基礎設施建設標準與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匹配,加工能力不足,倉儲物流體系不健全,與種業全產業鏈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發展。
3.1 市企共建謀發展,合作共贏求高效。強化與大地種業(馬蘭農場)等大型龍頭種業企業合作,以企業為核心配置,聚集資本、科技、市場資源,形成企業在引進培育優良小麥品種、提升加工水平、拓展市場空間、延伸技術服務中的主體地位,依托龍頭企業經濟實力、科研能力和發展潛力,引領專業服務型企業、農民合作組織,推動龍頭企業與優勢基地相結合,實現做優基地和做強企業同步發展,實現合作共贏,推進辛集市小麥種子生產的企業化、市場化、產業化、規模化。
3.2 保供優先為安全,優化結構求質量。瞄準小麥制種現代化發展方向,按照“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在加快小麥品種繁育的同時,切實抓好環境、肥水適應性研究,配套研發標準化栽培技術和產后加工技術,與品種推廣同步進行,綜合發揮小麥優良品種的增產增效潛力。強化制種薄弱環節提檔升級,聚焦田間基礎設施、制種科技裝備、生產質量控制等重點環節,配套建設工程項目,補齊發展短板,夯實良種生產基礎,支撐小麥品種供給結構優化,實現小麥“有好品種用、有好種子用”的目標,保障糧食安全和種源供給安全。
3.3 扶優扶強促改革,科技創新謀發展。強化政府政策引導、企業聚合、利益連接,充分發揮馬蘭農場等制種核心基地及大地種業等龍頭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作用,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重點支持特色種質資源收集利用和現代育種技術創新應用,提升育種能力和水平,繁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小麥優良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