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皓 李文利 王福健
(1 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國有南山林場 河南 濟源 459000;2 濟源市林業工程規劃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河南 濟源 459000)
杉木赤枯病、杉木炭疽病、杉木細菌性葉枯病是杉木的常見的病害,防治這三種杉木病害,要嚴格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把營林措施、化學防治有機結合起來,減輕該病危害。
1.1 癥狀表現。該病先從幼苗頂梢的嫩葉開始,并逐漸向植株下部蔓延。染病初期,病葉上出現黃色斑點;后期,病葉上出現壞死性的淡褐色或紫褐色病斑,而后病葉逐漸枯死,顏色大多數變為褐色或赤褐色,少數是紫褐色;最后在病斑上產生黑色小點(即分生孢子盤),若遇潮濕天氣,分生孢子盤會長出褐色或黑褐色的絲狀物(即分生孢子角)。受此病為害較輕的植株,頂梢枯死后又會萌發,形成多頭狀的杉苗;受此病為害較重的植株,整株變褐色,直至枯死。
1.2 發生規律。病菌以孢子和菌絲體的形式在病葉組織中越冬,或隨枯死針葉落在土中越冬,次年夏季以分生孢子借氣流和雨水傳播為害。該病多于6 月份發生(大氣溫度達到25 ℃左右)。該病菌在高溫、高濕(尤其是夏季高溫、多雨的地區)的環境條件下利于生長發育;病菌在病葉上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次侵染,蔓延速度極快,一般在3 周以內就會大面積發生。8 月為發病盛期(大氣溫度達到30 ℃以上,相對濕度在80%以上),10 月(大氣溫度下降至25 ℃以下,相對濕度下降至50%以下)逐漸停止擴展。
1.3 防治方法。①圃地選擇。育苗圃地應選擇在土層深厚、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壤土或壤土,避免在土壤瘠薄、黏重、氣候干旱、地下水位過高的地方培育杉苗。山區育苗應選在坡度平緩的疏林地、雜木地或老荒地,避免在風口、狹谷、冷空氣匯集的低洼地。丘陵地區應選在土壤條件較好、排灌方便的背風處。育松杉多年的老圃地,前茬為瓜類、馬鈴薯等菜園地都易引發該病為害,均不易做育杉圃地。②營林措施。一是對染病圃地在冬季收集病株殘體燒毀或深翻埋入土中,以減少次年初侵染來源。發病嚴重的圃地要實行輪作措施,如與針、闊葉樹種輪作,可減少病害發生。二是夏季高溫、高濕的地區,在大雨過后要及時清除病苗,防止該病蔓延。在丘陵地區,為避免夏季高溫造成苗木灼傷,可采取搭棚或插枝遮蔭,以預防病害。三是加強圃地管理,及時做好間苗、松土除草、澆水施肥等管護工作。幼苗生長期不要施入過量的氮肥,以免杉苗徒長,木質化不充分,易于感病。適當增施磷、鉀肥,增強杉苗抗病能力。杉木幼林要及時撫育、間種綠肥,促進幼樹的健康生長,提高抗病力。③化學防治。發病初期(6 月開始)噴灑1%波爾多液、50%可濕性退菌特800 倍液或70%的百菌清500 ~800 倍液2 ~3 次,每次間隔15 d 左右,效果較好。
2.1 癥狀表現。該病主要為害新老針葉和嫩梢。染病癥狀一般從針葉開始,最初葉先端變褐枯死,并于病、健葉交界處形成一條紫褐色的隆起線,或是葉上出現不規則形斑點。病害繼續發展,逐漸向下蔓延,使整個針葉變褐枯死,并可延及幼莖,幼莖變褐色而致整個枝梢枯死。在老枝上,通常只為害針葉,莖部較少受害。在枯死不久的針葉兩面生有黑色小針點(即分生孢子盤),在高濕度的天氣情況下,出現粉紅色的分生孢子堆。
2.2 發生規律。病菌以菌絲形式在病組織內越冬。該病一般于4 月上旬開始發生(大氣溫度達到10 ℃左右,相對濕度70%以上),4 月下旬~5 月上旬(大氣溫度20 ℃左右、相對濕度80%以上時)進入發病盛期,6月中下旬,隨著氣溫升高,則病害日趨停止。入秋以后,在表現黃化的新梢上又有少量病害發生。
2.3 防治方法。①營林措施。選擇土層深厚、疏松、富含有機質、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壤土或沙壤土。山區造林地應選擇背風向陽、地勢較緩的地形,同時要具備充足的水源,以利杉木越冬防寒,旱期防旱。避免在土壤瘠薄、黏重板結、地下水位過高的地方造林。造林后,加強松土除草、施肥澆水等管護工作,促使杉木健壯生長,提高其抗病能力。在丘陵、山區等立地條件較差的地塊造林時,應重點做好深翻土壤、挖山整地、開溝培土等土壤改良措施,同時間種綠肥等,促進林木健壯生長。②化學防治。當杉木抽春梢和秋梢時,噴灑1%波爾多液、50%可濕性甲基托布津1 000 倍液等防治。已郁閉的面積較大的杉木幼樹,也可在傍晚無風的條件下,施放百菌清、甲基托布津、五氯酚鈉等殺菌煙劑防治,省時省力,效果顯著。
3.1 癥狀表現。該病為害針葉和嫩梢。在當年的新葉上,最初出現針頭大小、淡褐色斑點,周圍有淡黃色水漬狀暈圈,葉背暈圈不明顯。之后染病病斑擴大成圓形或不規則形,暗褐色,對光透視,周圍有半透明環帶,外圍有時有淡紅褐色或淡黃色水漬狀變色區;病斑中心常破裂。病斑進一步擴展,使針葉成段變褐色,兩端有淡黃色暈帶。最后病斑以上部分的針葉枯死或全葉枯死。老葉上的癥狀與新葉上相似,但病斑顏色較深,中部為暗褐色,外圍為紅褐色。后期病斑繼續擴展,中部變為灰褐色。嫩梢上病斑開始時同嫩葉上相似,后擴展為梭形,暈圈不明顯,嚴重時多數病斑匯合,使嫩梢變褐枯死。
3.2 發生規律。病菌在針葉病斑內越冬。一般于5 月中旬開始發病,6 月上中旬達最高峰,7 月上旬基本停止發展。病害發生、發展與外界溫濕度及降雨量關系密切,發病適宜溫度為18 ℃~30 ℃,最適溫度為25 ℃左右,此時相對濕度達80%以上,降雨量又較多,病害的發生發展極為迅速。該病的發生還與造林地的立地條件及杉木生長情況密切相關。如黏重、通氣排水不良的土壤,杉木生長勢差,易染病。山區土壤貧瘠、土層淺、風口的山脊或山谷的杉林易染病。撫育管理粗放,杉木生長不良,抗病能力差,易染病。良好的撫育管理不僅使杉木生長旺盛,而且病害發生也少。
3.3 防治方法。①營林措施。營造杉木、楓香、馬尾松等針闊葉混交林,或在杉木林周圍營造防風林帶,可減少該病發生。做好杉木幼林的深翻、除萌、施肥、修枝等管護工作,提高樹勢,增加抗病能力。②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可噴灑70%代森錳鋅500 倍液、70%百菌清600 倍液,可以較好地控制該病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