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昕鵬
(貴州財經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25)
隨著貴州農村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發展,傳統的個體農戶經營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農業的需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為農業生產和經營提供了新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推動了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的變革,有利于研究開發可持續發展路徑和策略,推動貴州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益。
1.1 農業龍頭企業。農業龍頭企業在適應多變的市場環境和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截止到2021 年底,貴州省內省級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共有1 176 家,其中930 家企業的經營內容與林下經濟以及貴州省十二大特色優勢產業有關。此外,據貴州省人民政府的調查數據顯示,有50 家企業屬于貴州省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貴州省農業龍頭企業的行業分布廣泛,覆蓋多個領域,有一些農業龍頭企業已經實現了全產業鏈經營,包括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同時,一些企業也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合作,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1.2 家庭農場。據貴州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2020年全省納入全國名錄系統的家庭農場數量達到了29 674 家,較2019 年增加了2 萬多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652 家、縣級以上示范場1 900 家。從類別看,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從事規模分別占46%和45%,兩種產業融合發展的占4.5%,漁業1.21%,其他類2.28%。貴州省的家庭農場以果蔬種植、畜牧養殖、食用菌種植等為主。近年來,一些家庭農場開始嘗試新的產業,如中草藥種植、水產養殖等。此外,貴州省也積極開發農村電商服務點,為家庭農場提供銷售渠道。
1.3 農民專業合作社。據貴州省人民政府的提案答復指出,截至2021 年底,全省在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合作社65 551 個,實有資產538 億元,成員273 萬人。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貴州省發展的行業非常多樣化,覆蓋種植業、養殖業、旅游業等多個領域。其中,以茶葉、蔬菜、果品、畜牧業為主的合作社發展較快。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合作社開始注重品牌建設和營銷推廣,通過開展公益活動、提升產品品質等方式來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2.1 自身發展問題
2.1.1 人力資本打造。在三年疫情的影響下,省內甚至全國就業市場遭受沉重打擊,農業部門在非農就業市場受到沖擊時發揮了重要的緩沖作用。但是近些年貴州省城鎮化水平加快,農村地區的勞動力向城鎮大規模流動,使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內部缺乏高質量人才,限制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進一步發展。農業高素質人才短缺,專業匹配上存在矛盾,如何把具有技術和管理頭腦的高素質人才融入到新型農業主體的經營活動中,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1.2 社會服務體系。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例如交通不便、電力供應不穩定、網絡覆蓋范圍狹窄等,這些都限制了農村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另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缺乏有效的市場化機制,使得服務體系的運行效率和經濟效益不佳。并且,農村地區的教育和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導致很難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有效運用到生產經營當中。這些因素都將影響貴州省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進程。
2.1.3 生態環境脆弱。鄉村生態振興工作穩步推進,由于貴州鄉村地區本身的特殊性與復雜性以及外界因素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在這個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瓶頸與困難。貴州省有92.5%的土地為山地和丘陵,并且全省石漠化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1/4,這些特點對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典型的山地農業使得分散式經營,也是貴州省農業生產的主要模式。同時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也給農村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這也導致生態環境建設的難度增加。
2.2 外部因素影響
2.2.1 產業化程度不高。貴州省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數量和效益雖然在逐年增多,但是由于地理環境以及政策條件的缺失,大部分都是小規模經營,產生的規模化效應相對較弱。除了像老干媽、貴州百靈等品牌外,具有較大范圍影響力的企業數量不夠多。因此,難以形成在全國甚至全世界較深厚的影響力。
2.2.2 要素市場競爭。貴州歷史上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以及特殊的地形地貌,產生了天然的資金以及土地等生產要素的約束。同時,省內關于從非農業部門向農業部門內引進人才的機制比較匱乏,政策支持力度不高,導致大多數新型農業主體既留不住人才也招不來人才。貴州省獨特的地理位置與環境也使得省內缺乏輻射范圍較大的農產品物流中心,導致當地農業產業化進程受到阻礙。
2.2.3 管理體制機制。目前貴州省的農業發展進程正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如何有效銜接以及在此基礎上確保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還存在許多有待優化之處。有些農民由于自身資金和技術能力的限制,難以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變,從而無法享受政府支持的優惠政策和補貼。此外,有關政府下達的各項政策實施過程強制性較為明顯,導致農民和農業之間的協調產生矛盾,降低了制度實施以及生產效率。
3.1 結構升級推動產業興旺。新型農業主體應注意引進前沿的農業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來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采用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和設備,農業機械化的不斷推廣將會釋放大量的農業勞動力,為農村創造良好的非農就業環境。進行精準化的農業生產,推進農業產業化,打造一批優質、綠色的農產品品牌,提升貴州省農業主體及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新型農業主體還應探索多元化經營模式。新型農業主體可與其他個人、農村企業及政府合作,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掘當地特色資源,開發新產品,增加農民收入。
3.2 模式轉型促進生態宜居。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當采用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在此基礎上,各個主體還應加強科技創新,注重研發環境友好型技術和產品,為農村社區環境建設以及農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做到經濟、社會、生態協同發展。
3.3 以人為本打造鄉風文明。鄉村地區的社會和道德風貌根本在人,我們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理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鄉村文化建設,也要加強社會文化組織建設來促進農民身心健康,提升農民幸福感。此外,新型農業主體需要具備現代化的管理和經營理念,因此應注重人才的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培養,以新鮮血液激勵各個經營主體拼搏奮斗,以人才振興促進鄉風文明。
3.4 政策支持確保治理有效。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以鼓勵和支持新型農業主體的發展,政策包括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土地使用權等方面的支持。政府和企業應加強對新型農業主體的科技支持,加強科技創新,推廣先進的科技成果,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效益。發揮互聯網技術優勢,通過互聯網技術,加強與消費者的聯系,提高銷售效益。
3.5 協同發展實現生活富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促進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上,在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政策指導下,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以各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載體的農村組織化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通過優化主體資源配置,還可為農村社區提供現代化服務,包括醫療、教育、文化等方面,滿足農民多元化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為推進共同富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