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 融
(右江民族醫學院基礎醫學院 廣西 百色 533000)
扎實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歸根到底是推進醫學人才建設。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健康的要求隨之提高,健康中國建設以深化醫療改革為基礎,為人民健康服務提供堅強保障。近年來,在突發公共衛生危機事件和國民對健康的要求逐漸提高的背景下,健康中國建設仍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亟須一批復合型、創新性的醫務工作者解決問題。醫創深度融合,就是融入“大健康”理念,以預防、治療和保健康養為目標,培養醫學生在扎實的醫學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創新創造能力,助力解決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
教育部等出臺的《關于加強醫教協同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指出:“醫學教育要主動適應新要求,以創新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著力培養大批卓越醫學人才。”[1]民族地區醫學院校要適應新發展形勢,以創新深化醫學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就要結合民族醫藥特色、地方特色,推進醫科與其他學科交叉融通,充分利用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帶來的技術支持,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提高醫學人才的綜合能力,構建創新型、復合型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
醫學教育是培養維護人類生命安全與健康的人才事業,培養的人才質量事關社會的安定與團結,事關人民的幸福與安康,工作任重而道遠。醫創深度融合,就是要提高創新門檻,融入適配度高的創新內容和創新技術,充分發揮醫學教育專業性強、學科性強的優勢。同時,醫學教育自身特色、國家政策驅動、發展良好的醫療市場為醫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帶來了廣闊的空間,可助力達成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加快醫療科研成果轉化,以此促進醫學人才終身發展[2]。
突出民族醫藥特色是醫創深度融合的重要內容。一些醫學院校醫創融合機制不完善,內容深度不夠,不能很好地將歷史悠久的民族醫藥技術與方法融入創新創業教育中,未能將民族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突出民族特點。同時,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還是以宣教為主,內容陳舊,較少涉及前沿醫學專業知識,智能醫療技術,缺乏醫學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
生資和師資是醫創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醫學生未來的就業選擇主要是醫院、醫藥企業等醫療衛生行業。一方面,就業定位固定、穩定是醫創深度融合的障礙,大多數醫學生將主要精力放在醫學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培養上,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積極性和認同度不高,忽略創新意識的培養,對創新創業項目和比賽興趣缺乏,導致醫學能力與創新能力、科研能力不匹配。另一方面,醫學院校缺乏創新創業領軍人物、優質師資,很多教師不具備專業性強的醫學知識背景,授課往往是“紙上談兵”,實戰經驗不足,導致醫學教育無法有效地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
實踐平臺和幫扶機制是醫創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醫學院校對創新創業工作重視度不夠,尚未具備完善的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大多數依附實驗室、科學實驗中心、教學實訓室和附屬醫院開展實踐教學,與正常教學工作存在資源、場地的沖突。另一方面,企業、醫院與學校未能搭建良好的溝通橋梁,創新創業合作機制不健全,產出的創新創業成果不能獲得及時、有效的轉化,嚴重打擊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此外,部分學校尚未建立真正的創業幫扶機制,創新創業容易產生資金鏈斷裂,人力、物力供給不足等問題,具有較大的風險隱患。
3.1.1 注重特色培育
民族醫藥是民族地區的重要資源,作為在民族地區創立的醫學院校,民族醫藥建設一直是其教育的重要內容,所以醫創深度融合的中心任務是突出特色,創新傳承民族醫藥。一是要建立民族醫藥基地,挖掘、歸納、總結民族醫藥預防疾病、治療疾病的經驗與做法;二是在守正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持續開發民族醫藥的特色康復能力、醫藥產品和現代化民族醫藥療法,使民族醫藥事業發揚光大;三是開設特色精品民族醫藥項目,以育促教,以項培育。
3.1.2 注重創新能力培育
醫學生應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一是要注重對創新意識的培養,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未來的醫學事業發展需要其具備良好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醫學生對創新意識的認同度;二是對創新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改革,融入現代醫學知識、人工智能等,破除醫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偏見,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三是搭建良好的實踐平臺,通過建設校內創新創業基地,與企業、醫院、社區、鄉村形成結對共建、互助模式,多渠道、多地點地開辟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鍛煉、增長才干、積累經驗,促進醫學知識融會貫通,傳承工匠精神、勞模精神。
3.1.3 注重師資培育
學校需要完善理論性強和專業性強的“雙創”教師團隊建設。一是遴選一批熟悉掌握創新創業理論知識和創新創業項目實戰經驗的教師,形成專職教師師資團隊,成立工作室,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統一課程內容。講授模式;集中優勢資源開展醫創融合課題研究,經常性地組織開展創新創業政策宣講會和總結比賽經驗、組織比賽路演模擬訓練等。二是采用“引進來”的方式,邀請醫藥行業的領軍人物、優秀校友組建兼職師資團隊,定期開展學術沙龍,給學生分享創新創業心路歷程、技巧和經驗等。
3.1.4 注重文化孕育
校園文化是醫創融合的助推器。第一,開展以醫創融合為主題的創新創業文化節,舉辦一次創新講座、一次基地研學、一次創新比賽、一次主題演講、一次主題海報比賽等“N 個一”活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第二,通過學校宣傳平臺,如校園網、團委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網絡平臺進行宣傳報道,加深學生對醫創融合的了解。第三,建設“一院一品”。“一院一品”是一種文化戰略,旨在通過在每個學院塑造獨特的醫創文化品牌,來推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這種戰略具有價值引領和文化聚合的作用,能夠形成有滲透力、可持續、能傳承的學院文化,使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金名片”。“一院一品”可以通過物品、環境以及活動等載體進行建設:一是醫創融合產生的特色醫藥產品、醫療技術或者技能的展示;二是學院文化墻;三是開展具有學院特色的創新創業活動,在展示學院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的同時,也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3.2.1 制度幫扶
學校層面應重視該項工作,繼續深化醫學教育改革,持續推進民族醫學院校“5+3”(5 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或3 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建設目標。①制訂醫創融合教學機制:通過建立、完善醫創融合教學機制,合理地安排教學資源,對教材進行修訂,以醫學生的專業特點為導向修訂教材和安排課程。②制訂醫創融合人才獎勵機制:設置激勵機制,對于在醫創融合工作中作出貢獻的團隊或者個人,要給予肯定和獎勵,在職稱評定、晉升、獎學金評定上要設置相關的條件或者加分,鼓勵更多教師和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工作和科研工作。③制訂醫創融合評價機制:通過制訂動態評價機制,查擺制度問題,及時整改,保證醫創融合工作的順暢開展。
3.2.2 資金資源幫扶
醫創融合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首先,學校要投入一定的資金和資源用于醫創融合工作建設,專款、專人負責。其次,要引入外來資金支持。地方醫學院校發展新醫科要積極爭取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構建起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企業、醫療衛生機構、個人等多元投入為輔的經費保障機制,多方籌措辦學經費,確保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3]。要多方聯系企業、醫院,簽訂合作條款,學生獲得近距離了解企業、醫院運行機制和接觸更多優秀師資、資源的機會,學校、學生與企業醫院多方受益。
3.2.3 朋輩幫扶
朋輩既是教育主體,又是重要的教育資源。通過高年級的學長、學姐或者學歷高一級的研究生、博士生的朋輩引領,更好地為低年級學生樹立榜樣,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把好的經驗和做法傳承下去。①老帶新的方式:協助導師教學弟學妹做簡單的實驗操作、數據采集、文獻檢索等;起到學生骨干的作用,做好項目的協調、管理工作,分配任務,匯報實驗進度,及時反饋學弟學妹遇到的實際困難等。②政策、理論宣講:邀請優秀的學長學姐進行創新創業宣講,通過講述自身如何破解難題的過程等,傳播善于發現的創新精神、刻苦鉆研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務實精神。
3.2.4 服務幫扶
學校要為學生搭建創新創業服務幫扶平臺。學校要做好法律咨詢幫扶。在創業前期,創業涉及風險防控等問題。學校要為學生進行相關政策、法律法規、注意事項的宣講活動,提供法律法規咨詢途徑,為學生創造創業無憂的良好環境。同時,學校可以與政府部門聯系,為學生提供對項目整體可行性的評估、資金申請和優惠政策辦理咨詢等服務。在創業后期,有可能出現資金鏈和生產鏈等方面的問題,學校要建立起后期援助幫扶,為資金或者產業鏈的順暢提供一定的幫助。同時,學院要做好學生創新創業比賽的全程指導工作,給予學生相應的技術性指導。此外,學校還可組織院級比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
醫學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推動區域性醫藥事業和維護人民群眾全周期、全過程為目標,通過注重特色培育、注重創新能力培育、注重師資培育、注重文化孕育實現醫創深度融合有效運轉,通過落實制度幫扶、資金資源幫扶、朋輩幫扶和服務幫扶四個措施為醫創深度融合保駕護航,更好地培養創新型、復合型醫學人才,以期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