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姣
(西藏林芝市廣東實驗中學 西藏 林芝 860000)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中學時代作為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不僅是身體發育的關鍵期,也是心理成長和人格塑造的關鍵期。自20 世紀80 年代中期以來,我國不少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在大中小學中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近二十年的研究發展,使得我國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突出成績。及時總結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取得的成績與不足,分析研究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對于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深入發展意義重大。本文采用科學知識圖譜方法,分析國內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近二十年來的研究狀況,以窺探1994―2023 年國內學者在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面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
選擇中國知網(CNKI)為檢索數據庫,采取專業搜索的方法,在專業搜索的對話框中輸入“SU='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表達式,發表時間設定為1994 年1 月1 日—2023 年12 月31 日,檢索學科設定為心理學。篩選出初步文獻后,對與本研究無關的文獻進行人工剔除,檢索共得到中文文獻482 篇。
用數據轉換器將文獻記錄轉化為CiteSpace 可處理的文件格式。采用CiteSpace 對檢索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線圖譜分析,將閾值設置為(2,2,20),(2,2,20),(2,2,20),時間區隔設置為1 年,選擇每一時間片段中前50%的數據進行處理。
為避免因關鍵詞數量多而導致重點不突出的問題,對標簽大小和節點大小進行適度調整。由關鍵詞頻次統計可知,除去“中學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代表搜索主題的關鍵詞外,“對策”(40 頻次)位居榜首,“心理問題”(29 頻次),“學?!保?6 頻次),“教育”(25 頻次)、“心理素質”(22頻次),“中學生心理健康”(18 頻次)緊隨其后。
以關鍵詞為標準進行分簇,獲得7 個聚類標題,分別是心理健康、學生、學校、心理素質、中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課、高中生。將每類簇的關鍵詞進行歸類,分別指向學生心理問題的現象、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心理問題的產生原因、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法。
2.3.1 專業論文數量的歷史發展變化
文獻計量分析發現,國內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篇專業研究文章出現在1994 年,其后幾年并無明顯的趨勢變化。自1999 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明顯重視和關注,研究數量逐漸增加。2002 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以及2012 年《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 年修訂)》的頒布,使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研究論文出現了二次波峰,顯示國家教育政策及相關指導性文件的頒布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存在顯著影響。
2.3.2 研究的領域層次及主題分布
文獻計量結果顯示,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領域層次主要分布在社會科學的基礎研究,約占文獻總數的78.3%。但是,涉及基礎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以及職業指導的研究文獻較少,顯示當前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基礎教育應用的關注和投入相對不足。文獻研究主題及篇數的計量結果顯示,“心理健康”“心理素質”“心理問題”及“心理輔導”等是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主題。
2.3.3 既有研究的作者、刊物和基金來源分布
對既有文獻的單位和作者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機構主要是師范類學校和少量綜合性學校。發文數量前五的作者是西南大學的張大均(4篇)、貴州教育學院的張紅(2 篇)、首都師范大學的王希勇(2 篇)、運城學院的杜艷芳(2 篇)、西南大學的郭成(2 篇)。發表文獻最多的期刊是《才智》和《中國校外教育》,兩本期刊均為旬刊,并均為非核心學術刊物。相比來看,發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僅77 篇。前十篇高被引的文獻中,關于學生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現狀調查的分別有4 篇,關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2 篇。已有研究的主要基金來源包括全國教育科學規劃(5 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3 個)、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1 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 個),基金文獻共10 篇,占總文獻的2.3%。
根據文獻發表的數量情況,2008 年可以作為近20 年來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因此,這里對1994―2008 年與2008―2023 年之間共現10 次以上的關鍵詞進行對比分析,預測以后的研究趨勢。“心理素質”“心理障礙”“學生心理問題”“自我意識”“考試焦慮”“心理品質”“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是1994―2008 年的研究高頻關鍵詞,其中2008 年開始,更多研究關注中學生的人際交往、人際關系、適應性問題、心理壓力、升學壓力、父母離異等社會、家庭因素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以2008―2023 為時間軸分析發現,2011 年年度文獻數量最高,為108 篇,對108 篇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網絡,主要是圍繞“心理素質”(20 次)、“心理障礙”(16 次)、“學生心理問題”(12 次)、“團體輔導”(8 次)等。
通過關鍵詞聚類和分簇關鍵詞描述,可將近二十年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體內容概括為三個方向:方向一是從學生主體的心理健康角度,研究中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側重問題心理和問題行為的干預。方向二是從學校教育角度,探究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有效方法與途徑。方向三則是從家庭和社區心理健康教育角度,研究家庭心理教育的現狀,以及社區和家庭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以上三類研究方向與現代健康心理教育研究的發展趨勢一致,顯示了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在過去二十年來的快速發展,也充分體現了當代學校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社區心理學等新型心理學分支學科在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領域的實踐和發展,標志著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在總體研究框架和研究組織層面趨于成熟。
通過文獻計量分析發現,2008 年可以視為近20 年來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將近20年來的研究探索工作分為兩個階段。其中,1994―2008 年是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側重從宏觀教育角度關注中學生的心理成長,尤其突出對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這可能與當時國內主流教育界強調素質教育,把心理素養作為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內容來進行研究探索有關。2008―2023 年則是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步入快速發展的十年新階段,這一階段的研究重點回歸對學生主體需求的關注。在這一階段,研究者更加關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具體問題,處于青少年時期的中學生,他們的社會關系、人際交往受到了更多研究的重視;積極心理學指導下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同時,家庭和社區因素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也得以突出。而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研究所關注的內容和方向也隨之多元化。通過兩階段的研究變化可以看出,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已從學校教育中突出心理素質教育的單一研究方向,向滿足學生主體發展多元需求的研究方向過渡,體現出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發展的總趨勢。
當然,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也必須清楚認識到,當前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亦存在一定不足,概括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理論研究和應用水平相對不高,相較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在文獻的計量分析中我們發現,因研究起步晚,研究力量薄弱,當前國內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論文的質量總體不高,具體體現在文獻發表的學術期刊級別相對不高,理論和應用研究數量相對仍偏少,顯示當前研究水平有待加強。二是在研究的組織管理層面,仍有較大不足。目前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主體研究機構以師范類院校為主,而專業化研究機構仍偏少,仍需大力投入。同時,在研究所需的資金和資源層面,目前國內學術界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基金和項目支持也相對不足,仍需教育主管部門予以大力投入。三是在研究的方向和內容層面,仍有待進一步創新。目前國內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仍以學生問題心理和問題行為的解決為主要導向,但在學生心理素養的培養和建設層面,特別是學生積極心理和健康人格培養方面,研究關注和投入依舊不足。此外,雖然既有研究充分認識到了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學校、家庭和社區因素,但如何進行資源整合,將學校、家庭和社區有效結合,仍缺少足夠和有效的研究探索。
綜上所述,現有的不足意味著未來的發展和完善。中學生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希望。推動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既需要國家教育政策的持續支持,同時也需要社會各界在資源上的進一步投入。關注中學生的幸福成長,促進學生個體健康心理素質培養,應面向未來,關注個體成長的時代性,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