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燕燕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32)
大數據(BigData)是一個描述大量復雜數據集的術語,其數據量大到無法通過常用的數據處理應用軟件在合理的時間內進行捕獲、管理、處理和分析。事實上,數據量大并不是大數據的唯一特征,其還包括多樣性、速度、真實性等特征。具體而言,體量是指數據規模。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發展,以及物聯網設備、智能手機等的廣泛應用,每天都會產生海量的數據。例如,社交網絡平臺用戶發布的文字、圖片和視頻,或者企業和政府部門在日常運營中產生的交易記錄、日志文件等,都是大數據的來源。多樣性則涉及數據的不同類型和來源。大數據可以包括結構化數據(如數據庫中的表格)、半結構化數據(如XML 文件)以及非結構化數據(如文本、圖像、視頻等)[1]。這些數據來自不同的渠道和平臺,比如電子商務網站、社交媒體、移動應用和各種傳感器等。速度是指數據的流動速率。在現代社會中,實時數據流、實時分析和即時決策都需要對大數據進行快速捕獲、分析和處理,這對技術和計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實性體現在數據的可信度和質量上。由于數據來源廣泛,數據的準確性、一致性和可靠性對于有效分析至關重要,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數據分析結果是否足夠準確、是否能夠支持決策[2]。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大數據時代下,英語語言文學教學需要有一支扎實的師資隊伍。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極其關鍵的角色,其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數據分析能力和數據驅動的教學思維,以此才能保證最終的教學成果和收效。現階段的英語語言文學教學存在一言堂的局面,很多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理論知識,無法在實踐中發揮能力,若此時教師不能順勢把握大數據時代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和革新,不僅會大幅度降低其整體的教學質量,更會影響和限制學生的發展[3]。究其根本,要想切實改善這一現象,還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和實踐素養,以為學生呈現高質量的英語語言文學課堂。
流程設計作為教學活動、學習任務、評估方法的有序安排和組織,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是英語語言文學教學模式創新的關鍵要素之一。但現有的英語語言文學教學流程比較陳舊,不符合大數據時代下學生的學習思維,一方面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另一方面不能最大化大數據技術的作用,導致整體教學效果欠佳。事實上,在大數據時代下,大數據技術已然成為一項公共資源,每個人都可以合法合規地學習和應用,英語語言文學教師也可以以此為基準,注重學科知識與實際應用的結合,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的平臺,設計更符合時代特點以及學生個性化需求的教學流程。
隨著大數據的發展,教育行業迎來了新的機遇,信息化教學工具為教師創造了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由此教育行業的競爭態勢也愈發激烈,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學生也在此過程當中形成了一定“免疫”,需要教師不斷創新組織技法,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工具和教學策略,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對于英語語言文學這類文科性學科而言,采用傳統、單一化的組織技法只會讓學生陷入“死記硬背”的怪圈,長此以往,會限制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這顯然與新時代下的人才培養目標不符[4]。因此,大數據時代下英語語言文學教學模式的改革,應當將組織技法的創新作為重點關注要素,充分結合已有資源和技術,實施多元化策略,將其落到實處。
評價導向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根據學生的學習目標和教學要求,科學、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發展。一方面,大數據時代的發展為優化和完善這一評價導向提供了平臺和空間,教師有了更多的素材支持和技術支持;另一方面而言,評價導向本身就是整個教學網絡體系中的關鍵因子,高質量的英語語言文學教學必然與其密不可分。目前,部分英語語言文學教師并未充分認識到評價的重要性,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唯一評價標準,殊不知成績具有很強的片面性,由此形成的評價結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也不能滿足社會和企業的需求[5]。
在大數據時代下,教師素養和能力的提升是構建高質量英語語言文學教學模式的關鍵所在。具體而言,需要教師具備以下幾項關鍵能力:一是具備扎實的英語語言文學知識和教育能力。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英語語言文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標準也在不斷變化,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和更新自己的知識庫,了解最新的教學方法和理論,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二是具備數據分析和利用的能力。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教學帶來了更多的信息和機會。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問題,并針對性地提供指導和幫助。在此過程當中,教師需要熟練掌握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術,以提升教學效果。三是具備團隊合作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大數據背景下,任何事物都在不斷變化,單憑教師個人的能力,很難有效識別這些變化,并及時作出改變,若其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便能在此過程當中游刃有余,為學生呈現更高質量的課堂[6]。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建立良好的師資培養機制。學校和教育機構可以組織各類培訓和研討活動,提供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培訓,幫助教師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論和技術,提升教學水平。其次,建立有效的教師評估機制。通過評估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成果,可以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推動教師持續發展。
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套系統、科學的教學流程作為英語語言文學教學實踐中的“規矩”,既要具有科學性,能夠在教學實踐中發揮最大作用,也要具有合理性,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獲得良好體驗和收效。在大數據時代下,傳統的教學流程設計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高質量教學的要求。因此,借助大數據技術來重構流程設計是構建有效的英語語言文學教學模式的關鍵所在:第一,以大數據技術為基準,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是英語語言文學教學流程的起點。第二,基于現實情況,借助大數據技術實現個性化教學。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面對整個班級的學生,很難滿足每個學生個性化的需求。而借助大數據技術,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數據和特點,量身定制學習計劃和教學內容,提供針對性的輔導和指導。例如,教師可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識別學生的學習弱點和難點,有針對性地為其提供輔導措施和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語語言文學知識。第三,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教學過程的實時監控和調整。在這一環節中,除了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來評估教學效果之外,還可以實時監控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進度,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難點,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在特定語法點、文學作品等討論中的活躍程度和錯誤率,若發現某一知識點普遍被學生忽視或掌握不牢,便可以即刻調整教學計劃,加大該部分的教學力度,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精細化管理。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民族強。科技創新一直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大數據時代下,英語語言文學教學也應當充分掌握科技的力量(本文主要是指大數據的力量),充分、正確地應用已有的科學技術和資源,形成更多優化的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策略等。一方面,可應用大數據技術為教學活動創設真實的情境,引領學生更直觀、充分地感受英語語言文學的文化內涵,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高標準培育。例如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威尼斯商人》的片段,讓學生扮演夏洛克、鮑西亞、安東尼奧等角色,并與其他角色進行視頻對話,讓學生在沉浸式的英語語言文學體驗中,感受文學作品的魅力和情感,并實現聽、說、讀、寫多項能力的全方位發展。另一方面,可以運用大數據技術呈現差異化教學和個性化輔導。在大數據時代下,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各不相同,由此決定了教師不能在課堂中采取單一化的教學模式,而是要基于學生的能力、興趣、學習習慣等設計差異化教學和個性化輔導,最大限度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領域發展得更好。如可以結合英語語言文學教學進程設定難度不一的題目,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思考,輔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形成多樣化的解決方案,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師要在此過程當中實時巡查和關注,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在英語語言文學教學中,有效的評價是有針對性、全面的評價,以此理念為基準形成的評價機制才能幫助教師更加準確、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推動英語語言文學教學的進步和提高。評價機制的完善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基于大數據完善評價方式導向。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只依靠教師的主觀判斷或期末成績,由此形成的結果容易受到個人偏好、主觀意見的影響,具有片面性。而借助大數據技術,可以收集到更多學生學習的數據,包括學習過程的記錄、作業和考試的成績,以及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互動等。通過分析和整理這些數據,可以綜合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以為學生提供更客觀、全面的評價。另一方面,可基于大數據完善評價對象導向。每個學生的學習背景、興趣和學習方式都有所不同,可以大數據為基準,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實現個性化評價。例如,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路徑,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傾向和學習模式,從而針對性地評價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此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數據,為不同學生制訂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輔導策略,提供精準的評價和指導。
綜上所述,在大數據時代下,傳統的英語語言文學教學模式已不再適用,需要與時俱進,采取基于大數據背景提升師資素養、借助大數據技術重構教學流程設計、利用大數據技術創新組織技法、基于大數據基礎完善評價導向等策略,為提高英語語言文學教學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