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 潔
在以“毛主席的足跡”為主題的革命文化內容的學習探究之旅中,《青山處處埋忠骨》是第四課,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過《吃水不忘挖井人》(一下)、《八角樓上》(二上)、《卜算子·詠梅》(四下)。學生讀到了有關毛主席的兩個故事和他撰寫的詞,感受到了他對老百姓的關心以及為革命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也能感受到無論面對怎樣的艱難困苦,毛主席都英勇無畏,帶領大家頑強斗爭。至此,學生對毛主席已產生初步認知,對革命領袖萌發朦朧的情感,感知到毛主席是一心為老百姓的。
在大概念統攝下的“毛主席的足跡”主題學習進程中,處于中段的《青山處處埋忠骨》這一課的教學實踐,如何起到承前啟后作用,著力于激發學生深入地思考、體悟,從而在獲得概念性理解的進程中更進一步呢?
在大概念統攝下的“毛主席的足跡”主題學習進程中,《青山處處埋忠骨》是一篇更能讓學生走進毛主席生活,深入感悟偉人內心世界的經典課文,十分有利于激發學生思考,初步獲得大概念。入乎其內,才能出乎其外。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品悟體會人物情感,是走向概念性理解的必由之路。課文第一部分重點寫了毛主席驚聞長子毛岸英犧牲后的悲痛之情,如何讓學生能夠站在毛主席的角度感同身受,體會他的情緒和想法?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大多沒有親人離世的生活經歷,難以真切體會感悟到當時毛主席的心情。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借助一些資料追溯革命歲月,了解課文背后的故事、毛岸英的生平,從而喚醒學生的同理心,理解、感受毛主席的內心,深入感悟其對毛岸英的愛之深沉。
課文是從一封從朝鮮前線志愿軍司令部發來的、由司令員彭德懷擬定的電報說起的。在今天,電報已經是一種陌生的通信方式,學生在預習課文的時候自然不會關注,更不會去了解藏在電報背后富有深意的故事。課上,在學生了解了電報主要傳達“毛岸英犧牲”這一信息后,老師補充介紹此封電報擬定、發送背后的故事:電報短短幾十個字,中國人民志愿軍總司令彭德懷卻寫了整整兩個小時,又修改了整整一天;電報發到北京后,周恩來總理又將電報壓在手里整整一個多月。通過追問兩個“為什么”,讓學生知道彭總司令、周總理都不忍心將消息告訴毛主席。從身邊人的角度去深切體會毛岸英犧牲的噩耗對毛主席的打擊之大,更容易使學生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與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
另外,文中有直接寫毛主席與毛岸英之間父子情感的語句,但僅僅依托這幾個語句來體會他們的深厚感情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學生在課前了解了相關資料。當讀到毛岸英短暫人生的坎坷經歷的時候,學生的內心無不震撼。岸英從小顛沛流離、經歷坎坷,與毛主席在一起相處的時間不到四年,朝鮮戰爭爆發后毛主席全力支持岸英上戰場等背景資料,引發了學生內心的深深共鳴。
產生共鳴后,學生會自然而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在體會毛主席收到電報后的內心世界時,學生根據需要勾連整合獲取的相關資料,移入感情,設身處地地表達理解。有的學生說,從“一支接著一支地吸著煙”這個動作看出了毛主席十分悲痛,但又無能為力,只能用吸煙來發泄心情。此時的他在想:岸英啊,你8 歲就和母親一起入獄,被關進牢房。母親犧牲之后,你又帶著兩個弟弟靠乞討為生。后來到蘇聯學習、到基層去鍛煉,這么多年終于回到我的身邊,為什么又傳來這樣的噩耗呢?當讀到“‘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情不自禁地喃喃著”這一句時,有學生說,低聲呼喊著岸英的名字,毛主席在回憶著1946 年岸英從蘇聯回來,他們相隔19 年后終于在機場見面相抱時的情景,在回憶他曾經和岸英一起讀書、一起談論工作的美好畫面……這樣的生成,足以看出這些背景資料助力了學生對人物情感的體悟。學生依托資料,積極轉換角色,更好地理解了毛主席的感受,走入了他的情感世界。
同理心,讓學生對主席的失子之痛得到深刻體悟,為學生進一步深入偉人的內心世界奠定了基礎。本篇課文通過對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表現了毛主席作為一位父親的真實情感和身為國家領導人的偉大胸懷。課后第二題要求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人物的內心,這正是此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生的言語實踐點、能力提升點。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還是放在聚焦文本細節、涵泳人物言行、體會人物內心這幾個方面。
教學本課時,我設計了“當毛主席收到電報,他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呢?默讀課文,聚焦毛主席的一個動作、一句話或一個神態,思考:那時,他在想什么?做批注”這樣的基本問題,讓學生聚焦毛主席的動作、語言、神態,去深入體會他在作為“父親”與“主席”的矛盾沖突中的感受與所想。學生在語言文字中揣摩、挖掘,發現平凡樸實的文字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深意。
生:我找到了這句話:“秘書將電報記錄稿交毛主席簽字的一瞬間,毛主席下意識地躊躇了一會兒?!薄败P躇”的意思是猶豫,說明毛主席的內心在猶豫。作為一個父親,他會想:岸英真的回不來了嗎?活著的時候不能相見,犧牲了就讓我見見遺骨吧!作為領袖,他又想:作為主席,我不能搞特殊,不可以把岸英運回國內。就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把岸英安葬在朝鮮吧!
師:你很好地理解了什么叫“躊躇”,真切地走入了主席的內心世界。我們仿佛聽到他的頭腦中有兩個聲音在吵架。父親的聲音響起來,他在說——
生:岸英都犧牲了,你為什么不能去見他最后一面呢?
師:此時,國家領袖的聲音又響起來——
生:千千萬萬烈士犧牲在朝鮮,他們的父母有機會見他們嗎?不能因為我是主席就搞特殊,我應當把岸英安葬在朝鮮?。?/p>
師:此時,父親的聲音又出現了——
生:你和岸英相處不到四年時間,明明你是那么愛他,怎么就這樣放棄了呢?為什么不能讓他的遺骨回來呢?
師:此時,領袖的聲音又在質疑——
生:你是國家領袖,更應該以身作則,把岸英留在朝鮮啊!
師:同學們,兩種聲音痛苦地撕扯著、對抗著,毛主席內心的矛盾與糾結,就藏在“躊躇”這一個動作的背后。
“躊躇”一詞看似平淡,品起來卻是字字血淚。通過模擬毛主席內心的兩個聲音,學生與文本人物對話,想人物所想,將毛主席心中的矛盾與煎熬體會并闡述得淋漓盡致。此外,課文通過“一支接著一支地吸著煙”“情不自禁地喃喃著”“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等動作、神態,表現出了毛主席聽聞噩耗后的無比悲痛和對兒子的深切思念?!把銎痤^,望著天花板”“淚水打濕的枕巾”等描寫表達了人物內心抉擇的艱難與復雜的心理。通過細細推敲、品讀這些充滿情感的語句,學生在感受文本語言魅力的過程中,走進故事情境,一步步感受主席的內心,領悟文本的深厚意蘊,為出乎其外,走向獲得關于“個人與國家之關系”的概念性理解更推進了一步。
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感受文中毛主席的愛子情深、顧全大局,感動于文中父子情深、艱難抉擇而產生共情,獲得這些“專家結論”并不難。但是,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透過毛主席的內心世界,發現其有如此言行的深層原因,幫助學生逐步建構概念性理解,慢慢形成“專家思維”。
課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從“想見遺骨”到“不搞特殊”的內心起伏,再到“不忍簽字”的躊躇、糾結,直到最后,經歷了一夜的思想斗爭,才“淚濕枕巾,最終簽字”。作者詳細表現了前面這些情感的變化,而最后部分作者則略寫了?!皽I濕枕巾”這一細節,給學生想象補充、語言描述、落實語文要素提供了最佳的練筆著力點。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表達訓練:“作者沒有寫毛主席這一晚是怎樣度過的,你能不能來寫一寫?請你抓住毛主席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表現他的內心世界?!庇谑牵瑢W生有了諸如此類的精彩呈現:
夜深人靜,毛主席這位父親,似乎一下蒼老了許多。他輾轉反側,眼里盈滿了的淚水,終于無聲地流了下來。他嘴里喃喃著:“岸英,岸英……”可是,他又忽然起身,在書桌前坐下,輕聲低語:“岸英,我對不起你!”像下定了決心似的,他在電報記錄稿上寫下了兩行詩:“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
通過這一環節,引導學生發現,以前常常是用心理活動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而經過這篇課文的學習,知道了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同樣也能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落實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
在學生抒寫、表現毛主席的內心世界后,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梳理“什么樣的人是偉大的”“個人與國家有什么關系”兩個核心探究問題并形成初步結論:
生:我們組覺得以身作則、以國家利益為重的人是偉大的。
生:我們覺得舍小家、為大家的人是偉大的。
生:以大愛戰勝小愛的人是偉大的。
師:是的,幾乎所有的偉人都具有這樣的特質。但是,從這篇課文中,從毛主席身上,我們又得到這樣的啟示:偉大的人首先是平凡的人,你看,毛主席多么愛自己的孩子啊!但是在面對重大抉擇時,他選擇了國家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所以才成就了偉大。
師:再看對第二個問題的思考。
生:我們覺得,只考慮自己的家人,那樣的愛是小愛,為國家和人民著想是大愛。人,不能光有小愛,還要有大愛。
生:我們覺得只有人民心中有祖國,人民團結了,國家才會強大。國家強大了,人民就會過得很幸福。
生:在個人與國家面前,要以國家為重。我們要像主席那樣心中有祖國和人民。
師:聽著你們的回答,老師很感動!你們已經在思考怎樣處理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已經有了博愛的價值觀。關于這些問題,到六年級我們還會繼續探究,將通過關于毛主席的三篇課文的學習,在這個時間軸上印上新的足跡。到那時,關于這兩個核心探究問題,你們一定會有新的、更深的感悟。
以上教學環節從課文已有的情境取材,設計了表達訓練,讓學生從實踐層面落實了本課的語文要素。在幫助學生實現從語言理解到語言運用的積極轉化過程中,毛主席顧全大局、具有博大胸懷的偉大革命領袖形象和可親可敬的父親形象相得益彰,以一個完整立體的形象,佇立在學生頭腦之中,讓偉大的革命精神在學生心中慢慢積淀。更可喜的是,通過兩個核心探究問題的討論與梳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毛主席最終作出抉擇、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背后,是他在關鍵時刻舍小家、顧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