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帥(河南省洛陽市西苑初級中學)
大單元結構化教學模式主要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符合他們認知的課程內容,其具有促進學生增強綜合實踐能力的價值。而教師將大單元結構化教學模式落到實處,創造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活動,引領他們積極總結課程知識,保證他們可以搭建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有利于得到良好的教學結果。
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梳理更多教學資源,找到結構化課程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達到完善結構化教學規劃的目的。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有理數》,教師將正數、負數、相反數、絕對值等概念串聯為同一個體系,確定該單元的作用是承接自然數、銜接實數。因此,將本單元分為四個板塊,第一個板塊為正數、負數、相反數、絕對值的概念和意義,第二個板塊是應用數學結合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第三個板塊是解決關于絕對值的問題,第四個板塊是運用數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了解概念。學生結合上述結構化內容,制定學習計劃,挖掘重難點知識,可以初步構建“有理數”學習體系。
教師以單元為單位整合課程知識,并根據課程知識設計教學方案,促進他們深入理解教材內容,方便他們系統、全面規劃單元知識點,符合結構化教學理念。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整式的加減》,教師整合單元內容,設計教學方案,確定四個教學主題。第一個教學主題是探究單項式的特點,第二個教學主題是探究單項式的計算方法,第三個教學主題是探究多項式的特點,第四個教學主題是探究多項式的計算方法。同時,將上述內容繼續細化為單項式的系數、次數以及多項式的項和次數。基于上述結構化知識體系,學生對課程知識生成系統化認識。
落實分層教學,致力于通過分層教學活動促進處于不同學習層級的學生增強綜合學習能力,有利于提升單元結構化教學水平。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師將整個單元結構分為5個知識板塊,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方程的概念、等式的性質、解一元一次方程、列方程解應用題”內容,對于處于不同學習能力等級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方程的概念,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同時,要求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和技巧。
教師為保證單元結構化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設計單元教學目標,致力于促進學生順利完成對應的學習任務。同時,結合單元教學內容和實際情況,設置對應的單元教學目標。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與因式分解》,教師總結教學內容,設置對應的教學目標,第一,可以正確理解整式的概念、整式的運算、因式分解等內容;第二,可以深刻理解整式加減、整式乘法、整式除法、因式分解方法等步驟。結合上述目標,學生整理與整式的運算、因式分解等資料,掌握重難點知識,為提升整體學習水平奠定基礎。
教師幫助學生搭建學習支架,整合單元教學資源,促進他們靈活掌握課程知識,引領他們完成綜合學習目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單元教學體系。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教師總結“全等三角形概念和性質、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和對應角、全等三角形解決實際問題”等知識點,集合“與全等三角形相關的練習題”、“利用全等三角形合成創意圖形”等資料,并借助上述資料充實課堂教學內容,進一步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結合上述單元教學資源,生成不同的學習體驗,達到改善學習現狀的目的。
教師為做好單元教學準備工作,創設單元教學情境,借助該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愿意積極投入該教學活動,為落實單元教學活動奠定基礎。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三章《軸對稱》,教師創設實際生活情境,組織學生觀察蝴蝶、故宮、喜字、臉譜、中國結等圖片,要求他們找到上述圖片的共同特點,并促進他們結合課程知識探索不同的軸對稱圖形,保證他們可以對軸對稱單元知識生成興趣。學生根據上述情境,提煉“軸對稱”的核心概念,并以此為核心,展開軸對稱的概念、性質等內容,從而形成完整的軸對稱單元體系,有利于提升結構化學習水平。
教師以日常教學活動為背景,引入日常學習要素,明確教學要點,學生根據日常學習活動整理零碎的知識點,探究單元結構化學習的邏輯順序,不斷強化學習能力、完善數學思維,積極完成知識的構建任務,得到不同的學習結果。
例如,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師帶領學生復習學過的方程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分式方程概念、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等內容,要求他們將學過的方程知識整理為結構化體系。學習本單元內容后,學生主動將“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等知識點添加到以方程為核心的結構化體系。基于此結構,學生不僅可以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還鍛煉知識整合能力,形成良好的結構化教學形式,符合新課標教學理念。
教師以拓展實踐教學活動為核心,將理論知識引入綜合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促進他們借助結構化體系串聯知識點,有利于得到不同的實踐教學結果,滿足新課標教學需求。學生積極參與綜合實踐教學活動,明確理論知識的應用技巧,深入挖掘實踐活動蘊藏的知識點,從而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
例如,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十三章《旋轉》,教師組織學生利用旋轉、平移、軸對稱的性質設計一個圖案。通過此過程,學生整合旋轉、平移、軸對稱、中心對稱的性質,形成單元結構體系,了解數學知識的應用途徑。教師組織實踐教學活動,引領學生逐漸感受搭建結構化學習體系的過程,幫助他們樹立結構化思想,有利于改善數學教學現狀。
教師圍繞教學任務,布置任務化教學活動,使學生將學習過程視為完成任務的過程,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斗志。同時,基于任務化活動,引領學生通過完成數學任務的過程掌握數學知識點,保證他們可以理解不同任務,進一步提升他們綜合思維水平。學生結合數學知識和任務內容挖掘數學知識點,逐漸應用知識點整合課程知識,有利于達到創新數學學習模式的目的。
例如,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十四章《圓》,教師整理圓的有關性質、與圓有關的位置關系、正多邊形和圓、弧長和扇形面積單元內容,布置分析圓的性質,找到點、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總結正多邊形和圓的關系、計算弧長和扇形面積等任務,要求學生根據整個單元學習過程掌握對應的知識點。學生整理對應的知識點,深入挖掘課程要點,形成完整的、結構化的教學體系,得到良好的學習成果。
教師幫助學生聯系陳舊的知識點和新的課程知識點,引領學生通過完成復習任務的過程點燃學習思維,有利于他們創建完整的知識結構,符合結構化教學理念。學生跟隨教師的節奏,逐步復習課程知識,明確新、舊課程知識的連接點,生成統一的學習結構。
例如,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數》,教師由“二次函數y=-x2+4x+5 有最值嗎?如果x 的取值范圍是-1 ≤x ≤3 呢?如果x 的取值范圍是3 ≤x ≤5 呢?”的問題,引出“一次函數y=-x+2 有最值嗎?如果x 的取值范圍是-1 ≤x ≤3 呢?”和“反比例函數有最值嗎?如果x 的取值范圍是-1 ≤x ≤3 呢?如果x 的取值范圍是-1 ≤x ≤3呢?”兩個問題。學生整合二次函數、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的知識點,掌握不同的知識結構,形成大單元知識結構,有利于為綜合復習奠定基礎。
教師鏈接不同類型的知識點,引領學生學會應用一個知識點解決另一個知識點,從而達到激活他們的思維的目的。學生充分感受數學思想,致力于生成良好的教學結果,符合結構化教學方向。教師通過創造探究活動的過程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可以掌握解題技巧,滿足新課標教學需求。
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五章《分式》,教師列出問題“函數有最值嗎”,組織學生通過直接分析、圖像分析等方法分析、理解函數。學生解題時,總結絕對值、函數、分式的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教師借助解題過程引領學生總結知識點,鼓勵他們分析、總結、完善數學學習結構,激活他們的思維,幫助他們加快解題速度。
教師發揮引領作用,引導學生盤點學習收獲、聚焦思維,給予他們適當的補充,有利于幫助他們完善知識結構和思想方法,進一步得到良好的教學結果。學生明確學習要點,從具體實例到思想方法,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逐漸晉升為高階思維,生成良好的學習體驗。
例如,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二十八章《銳角三角函數》,教師帶領學生復盤學過的知識點,形成單元結構。學生總結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解直角三角形的有關依據、解直角三角形的應用課程知識點,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綜上所述,教師立足于新課標教學理念,圍繞單元教學和結構化教學模式,完善教學過程,優化教學方法,致力于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數學學習體驗空間,保證他們可以真正掌握數學知識,有利于提升綜合數學教學水平,滿足數學教學穩定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