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慧
摘要:本文選取2010—2022年全國30個省份為樣本,從創新生產力、綠色生產力以及數字生產力三個維度構建新質生產力的評價指標體系,以此探究農村勞動力流動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研究表明,各省市的新質生產力水平發展并不均衡,差距較大;農村勞動力流動對新質生產力水平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的農村勞動力流動對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更為顯著。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 新質生產力 影響效應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其培育和發展已成為我國經濟戰略的核心內容。面對全球經濟結構和產業競爭格局的深刻變化,加快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在我國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單一、人才供給體系不完善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了新質生產力的快速成長,影響了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在此背景下,農村勞動力流動作為勞動力市場靈活性和流動性的重要體現,其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隨著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加快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及非農產業轉移,這一現象不僅改變了農村的勞動力結構,也為城市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農村勞動力流動對新質生產力的具體影響機制和效應,尚未得到充分地研究和認識。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討農村勞動力流動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對于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農村勞動力流動作為城鄉經濟互動的關鍵紐帶,對新質生產力的提高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隨著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業部門的轉移,農業生產中勞動力的邊際產出得以提升,進而推動了農業技術效率的增長。這一過程中,勞動力流動通過資金回流、農業生產結構調整以及技術進步機制對農業生產產生積極影響。特別是在技術進步方面,勞動力的流動不僅帶來了資金的回流,還可能引入新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農業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技術層次和整體效率。此外,勞動力流動通過資金回流機制,增強了農戶的投資能力,促進了農業機械和化肥等生產要素的投入,進一步提升了農業生產力。
從宏觀層面來看,農村勞動力流動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勞動力流動促進了城鄉之間的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有助于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同時,隨著農村勞動力在城市的工作經驗積累,其技能水平和知識結構得到提升,這些經驗和技能在勞動力回流時帶回農村,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勞動力流動還帶動了農村居民的消費模式轉變,促進了農村市場的繁榮,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H1:農村勞動力流動可以顯著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一)變量選擇
1.新質生產力水平指標測算
結合新時代背景,基于前文對新質生產力內涵的剖析,本文對區域新質生產力水平的評價從“數質并舉”、“綠色發展”以及“數字互聯”的發展理念出發。具體而言,參考盧江等的做法,本文構建了包含創新生產力、綠色生產力以及數字生產力三個一級指標以及十四個二級指標的評價體系(見表1)。利用熵權法對指標進行賦權,最終得到區域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指數(Nqp)。
關于創新生產力,其反映了一個區域創新活動的強度和成效,其中區域專利申請數直接體現了創新成果的數量,區域高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顯示了創新產業對經濟的直接貢獻,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和R&D人員全時當量則分別從財務投入和人力資源兩個角度衡量了區域對創新的投入力度。
關于綠色生產力,其強調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視,其中能源強度和用水強度作為負向指標,反映了能源和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而廢物利用、廢水排放和廢氣排放等指標則直接關聯到環境保護和工業污染控制。
數字生產力的引入則是為了捕捉數字化轉型對生產力提升的貢獻,其中電子信息、通訊業務和網絡普及等指標體現了區域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水平,數字信息和電子商務則展示了數字技術在商業領域的應用和市場規模。
2.農村勞動力流動
本文以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數量(Rmw)來衡量農村勞動力流動情況,同時還選擇農村常年外出務工勞動力數量來進行穩健性檢驗。數據來源《中國農村經營管理統計年報》(2010—2018年)和《中國農村政策與改革統計年報》(2019—2022年)。
3.控制變量測算

參照現有研究,對如下變量進行控制:產業結構升級(Upins),采用三是產業產值與二是產業產值的比值來衡量;金融發展水平(Fin),采用金融業增加值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衡量;經濟發展水平(Rgdp),采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人口規模水平(Peo),采用區域常住人口數來衡量。
(二)數據說明與處理
根據上述指標測算方法選取2010—2022年全國31省份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由于西藏自治區部分指標缺失嚴重,因此僅選擇其余30省份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相關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及《中國農村政策與改革統計年報》。新質生產力指標體系的建立過程充分考慮數據可獲得性,對于少量數據缺失值使用插值法進行補充。
(三)模型設定
結合數據特征使用雙重固定效應模型研究農村勞動力流動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模型設定如式(1)所示,其中i代表省市,t代表年份,Nqpit代表新質生產力水平,Rmwit代表農村勞動力流動情況,β代表影響系數,Xit表示控制變量集合,此外雙重固定包括城市固定效應μi以及年份固定效應δi,具體如下。

(四)描述性統計分析
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新質生產力水平最大值與最小值分別為0.877與0.027,均值和標準差分別為0.199和0.177,這表明各省市的新質生產力水平發展并不均衡,差距較大。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分別為799.308和626.337,標準差較大,表明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數量在不同觀測值之間有較大的差異。



(一)基準回歸
使用模型(1)驗證了農村勞動力流動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如表3所示,農村勞動力流動(Rmw)的系數為0.6953,且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這表明農村勞動力流動對新質生產力水平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農村勞動力流動增加促進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列(2)表示在控制了其他變量后,農村勞動力流動(Rmw)的系數降低到0.6209,依然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這說明在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后,農村勞動力流動對新質生產力的正向影響仍然顯著。此外,控制變量均顯著為正,且金融發展水平的影響系數最高。
(二)穩健性檢驗
1.替換核心變量。依據數據可獲得性,選擇用農村常年外出務工勞動力數量(CRmw)替換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數量(Rmw),結果如表4所示,列(1)表明替換解釋變量后結果仍然穩健。進一步引入全部控制變量后,如列(2)所示結果依舊穩健。
2.更換模型方法。將固定效應模型(FE)更改為隨機效應模型(RE),進一步檢驗模型設定的穩健性。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系數依舊顯著為正。
3.延長觀測窗口。農村勞動力流動和新質生產力可能存在反向因果的關系,因此延長了農村勞動力流動對新質生產力的觀測窗口,對被解釋變量做滯后一期處理,結果解釋變量及交互項系數依舊顯著為正,說明農村勞動力流動對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具有穩健性。
(三)進一步分析
為了進一步分析農村勞動力流動對新質生產力促進作用的區域異質性,將全國30省份劃分成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以及東北地區。其中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區(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甘肅、青海、寧夏、廣西、新疆、陜西、內蒙古)、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貧w結果見表5所示。
由結果可知,在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系數顯著為正,表明在以上區域,農村勞動力流動可以顯著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而在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影響系數并不顯著,表明在上述區域農村勞動力流動可能無法顯著影響新質生產力的變化。整體上看,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相比,Rmw的回歸系數要小一些,說明中部城市農村勞動力流動對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更強。這可能是由于東部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更高,農村勞動力流動所產生的邊際貢獻相對更小,而中部城市相對有更高的勞動力需求且集中于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能更有效地吸收勞動力流動。此外,西部地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顯著為負,說明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并未有效帶動新質生產力的提升,這可能是由于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更多的源于傳統產業,缺乏創新和產業升級來推動新質生產力的提高。
(一)研究結論
一是各省份的新質生產力水平發展并不均衡,差距較大。二是農村勞動力流動對新質生產力水平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農村勞動力由農村向城市及非農產業的轉移能夠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三是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的農村勞動力流動對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更為顯著。
(二)對策建議

一是優化勞動力流動政策,促進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政府應當出臺更加積極和具體的政策措施,以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及非農產業的有序流動。同時,應建立和完善勞動力流動監測機制,及時掌握勞動力流動趨勢,為政策調整提供數據支持。此外,鼓勵企業參與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通過企業與政府的合作,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是加強農村教育和技能培訓,提升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競爭力。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特別是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通過與城市優質教育資源的合作,引入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提升農村教育質量。同時,開展訂單式培訓和定向培訓,針對市場需求和企業用工需求,培養符合現代產業發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三是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通過制定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投資力度,推動產業轉移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優化產業布局,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加工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的本地就業機會。同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村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在農村地區投資興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就業增長。
四是推動數字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鼓勵和支持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管理和銷售等各個環節的應用。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和精準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通過建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同時,此外,開展數字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數字技能,增強其利用數字技術改善生產和生活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光泗,朱麗莉.農村勞動力流動對中國糧食生產影響研究——基于省域動態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4,29(10):24-30.
[2]張軍濤,游斌,朱悅.農村勞動力流動對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轉化的影響——基于經濟增長中介效應的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21,(06):125-137.
[3]郭思旭.河南省農村勞動力流動對流出與流入地的影響研究[J].南方農機,2022,53(12):115-117+121.
[4]王曉鴻,武夢.農村勞動力流動對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影響分析[J].金融文壇,2023,(02):47-49.
[5]高帆.“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邏輯、多維內涵及時代意義[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14(06):127-145.
[6]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J].人民之聲,2024,(02):1.
[7]盧江,郭子昂,王煜萍.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區域差異與提升路徑[J/ OL].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6[2024- 04- 19].http://kns.cnki.net/kcms/ detail/50.1023.c.20240306.1451.002.html.
the Impact of Rural Labor Mobility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Wang Baohui
Abstract: Selecting 30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from 2010 to 2022 as samples, this study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rom three dimensions: innovative productivity, green productivity, and digital productivit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rural labor mobility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different provinces and cities is not balanced,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Rural labor mobilit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level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e rural labor mobility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has a more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Key words: rural laborers;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impact effect
(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
責任編輯:宗宇翔